您的位置:首页 > 国画

无为县状元桥的来历?

一、无为县状元桥的来历?

无为状元桥的来历

状元就是类似今天高普考的榜首。目前在史籍中留有名号的状元约有七百多人左右,他们都是在苦读之后,才一举天下知,成为当时科考上的佼佼者。因历朝历代多以文艺及哲理为取才的标准,虽然这些状元中不乏政治家、史学家,但仍以文学家为多。其中较为人知的有,唐代的贺知章、王维、柳公权,宋代的张孝祥、文天祥、吕蒙,明代的胡广、杨慎,清代的翁同龢、张謇等。中状元称为“大魁天下”,是读书人的最高荣誉,但大多数的状元,因为个人的因素或当时环境的牵制,使其一生不能大伸手脚,有所作为,而终至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状元起初称为“状头”,原来在唐朝参加考试的士子,经由各州贡送到京城,在应试前需递送“投状”,即类似今日考试报时填写资料的情形一样。考试结束之后,将最高的成绩放在最前面,就叫做“状头”。居首者因曰状头,亦曰状元。

明清两代,殿试一二三名,确定其名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状元的地位日益特殊,新进状元照例受六品的翰林院修撰。翰林素有“储相”之名,因为这个职位较接近皇帝,升迁的机会比同榜者快。

在清朝的殿试主要以应考者的书法来定优劣,清朝政府原本只是要求试卷形式上的整齐,以利阅卷者评阅考卷。到了康熙年间,中年时的康熙对书法产生爱好之心,于是天下的士子在上行下效的流风下,纷纷勤练书法。而这个风潮对于状元的择取也有莫大的影响力,在康熙三十年,殿试拟吴昺为状元,可是康熙喜欢第二名的戴有祺的书法字,于是戴有祺便成为钦点的状元

二、海门有哪些名人 (6个)

1、张謇

张謇创办中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开中国纺织高等教育手枝铅之先河;首次建立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进行棉花改良和推广种植工作;以家乡为基地,努力进行发展近代搭轮纺织工业的实践,为中国民族纺织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2、卞之琳

卞[biàn]之琳(1910年12月8日—2000年12月2日),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祖籍南京市溧水区,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曾用笔名季陵、薛林等。

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和胡适的学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诗《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3、沈肇州

沈肇州(1858.2.25―1929.3.18)乃江苏海门沈源泰宅第三代“二房”沈国柱长子,别名聆音散人,名其昌,字肇毕好州,号绍周,为清庠生。是位琶琵大师、近代音乐家。

早年向琴师黄秀亭学琵琶,由于新型学校在中国兴起,重视提倡国乐,沈投身其中,先后任南通师范、南京高等师范、东南大学、国立河海工程大学的国乐教师。

4、龙飞

龙飞原是南京军区著名作曲家,也是军区歌舞团创作编导主任。他曾历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也担任江苏音乐家协会的领导 ,由于其创作艺术成就斐然,他不仅被评定为国家一级作曲,同时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5、陆天明

陆天明,1943年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祖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市,中国内地作家、编剧。1983年,创作个人首部电视剧剧本《华罗庚》。1984年,出版中篇小说集《啊,野麻花》。1992年,担任剧情电影《走出地平线》的编剧。1995年,担任反腐剧《苍天在上》的编剧。

6、王个簃

王个簃[yí](1897年10月20日—1988年12月18日),原名能贤,后改名贤,字启之,号个簃,以号行。斋名有“霜荼阁”、“暂闲楼”、“千岁之堂”等。祖籍江苏省海门市。现代著名书画家、篆刻家、艺术教育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海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卞之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沈肇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龙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陆天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个簃

你好:

海门的名人:

张謇(1853-1926),中国近巧渗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

沈肇洲(1857-1929),南派琵琶演奏大师。

季方(1890-1987),前交通部副部长,江苏省副省长。

王个簃(1897-1988),现代著名书画家,篆刻家,艺术教育家。

林非(1931-),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散文学会会长。

陈辽(1931-),海门籍著名文艺理论家。

陆侃如(1903-1978),现代陪宽肆著名文学史专家、教育家。

卞之琳(1910-2000),现代诗芦轿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龙飞(1926~2004),作曲家。

希望对你有帮助~

三、谁有"山水画家---张弛“的简介?急用,谢谢!

旅日画家,画猫比较厉害。

四、白易山人张揆是宋朝的画家吗?

张揆(990—?),(今山东济南)人。北宋文臣。擢进士第,授北海(治所在今潍坊)县尉,改任大理寺丞。后因病辞官归家,十年足不出户,苦读《易经》,通晓扬雄《太玄经》。

陈执中安抚京东时,力荐张揆人才难得,召为国子监直讲、徙诸王府侍讲。以尚书度支员外郎入直史馆、荆王府记室参军。荆王府裁撤后,权三司户部判官。将所着《太玄集解》数万言,上呈仁宗皇帝。在迩英阁受到仁宗召见,应对称旨,擢升为天章阁待制兼侍读,累迁右谏议大夫,进龙图阁直学士、给事中、太常寺判官。后加翰林侍读学士、知审刑院,出知齐州。张揆性情刚狷,阔于世务,爱好读书,老而不倦。与弟张掞相友爱。弟张掞为官清正,兄弟齐名,其故宅及读书堂清末时尚存,现有王临诗碑一通和清代重修读书堂记碑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