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画

从军行诗意水墨画 从军行作画

一、从军行诗意?

从军行诗意

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守边将士身上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扩展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这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思想感情

古诗中前两句描写了青海的阴云滚滚,遮天蔽日,连绵千里的雪山也因此而暗淡无光了。这里用了一个“暗”字十分准确地表现了云块的广大、云层的厚重,从而隐喻着边疆生活的艰苦和战场拼杀的凶险。守卫边疆的将士挺立在孤城上,警惕地遥望着四周。一个“孤”字衬托出形势的严峻和将士的英勇。后两句具体地写出战士们的险恶处境,仅仅战场的风沙已经足以穿透将士的铠甲,而无数次战斗中,敌人刀剑不是更严重地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吗?但是,为了国宝,他们早已奋不顾身,实践着不破顽敌、决不回师的誓言。诗中从西部边疆的自然风光写起,以守边将士的豪迈气概结尾,情景交融,并且巧妙地运用比喻和衬托的手法,达到了十分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从军行诗意故事?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守边将士身上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三、《从军行》的诗意?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 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写军队务旅征战之事.王昌龄作的《从军行》共七首,这里选入第四首.

2. 青海:即今青海湖.长云:多云,漫天皆云.雪山:终年积雪的山,指祁连山.

3. 孤城:指玉门关,因地广人稀,给人以孤城之感.这句词序倒装,意思是“遥望孤城玉门关”.

4. 穿:磨破.金甲:战衣,是金属制成的盔甲.

5. 破楼兰:借指彻底消灭敌人.楼兰:汉时对西域鄯善的称呼,诗中泛指当时侵扰西北边区的敌人. [今译]

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

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

远远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

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

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

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

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

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

四、从军行的诗意?

有诗意因为从军行是一种向着战争前进的旅途,其中蕴含着英勇、坚韧和刚毅的军人精神,这些都是有诗意的。而从军行还表达了一种奉献的情感,表现出了为国家和人民奉献自己的精神,也是非常值得赞扬的。从军行也经常在文学、诗歌等方面被提及,尤其是在古代文学中,更是被称赞为英雄壮志的体现。所以,从军行是充满诗意的一种体现。如果更深入的思考,从军行还代表了一种不懈追求自由的行动,表现出不畏艰险追求自由和尊严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军人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在今后的建设和发展中也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实践。

五、从军行诗意和主题?

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

第一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

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

第三首诗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死将士骸骨,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

第四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第五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

第六首诗描写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

第七首诗主要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

全组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六、《从军行》(其四)诗意?

这首诗反映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前两句描绘边地风光,借以渲染战争气氛。后两句集中概括了戍边将士长期参与的酷烈战争生活以及决心破敌的豪情。壮阔的塞外景色与将士宏伟的抱负融合在一起,气魄雄阔,风格浑豪。“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常被用来表现杀敌卫国的英雄气概和坚强意志。

中唐诗人戴叔伦写有“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雄豪诗句,同此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七、从军行诗意20字?

反映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全诗格调悲壮,充满着英雄主义...”

八、从军行古诗王昌龄诗意?

从军行的意思为

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远远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

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

九、从军行的诗意简写?

从军行的诗意(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原文: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自《从军行七首·其四》王昌龄,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扩展资料: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第四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

青海、雪山在前,玉门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

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诗人在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概括了西北边陲的状貌。这两句话的意思是:青海湖上的天空,长云遮蔽,湖北面绵延着的雪山隐约可见,翻过雪山,就是河西走廊荒漠中的孤城,再往西,就可以看到玉门关。

在唐代,西边有吐蕃,北边有突厥,当时的青海是唐军和吐蕃多次交战的地方,而玉门关外就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座城池是唐重要的边防城。看着青海和玉门关,就使 战士想到曾经在这两个地方发生过的战斗场面,不由心潮澎湃。

可见这两句写景中包含丰富的感情,有戍守边疆将士们对边防的关注,有他们对自己能担负保家卫国责任的自豪,也有边疆环境恶劣,将领戍边生活艰苦的孤寂心情,种种感情都融进了这苍凉 辽阔、迷茫昏暗的景象中。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

十、从军行唐王昌龄诗意?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

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

"大将军出战",诗的开篇直接交代军中统帅的身份和大军出征一事。"大将军"是武职中军衔颇高的一种职称,以大将军领军出征,足见朝廷此次战役的高度重视。

"白日暗榆关",出征部队陈容庞大,行军时所扬起的尘土使关城上空日色为之变得昏暗。出征场面的雄壮可想而知。此句着力写王者之师的风范,堂堂正正,先声夺人,先从气势上给敌人以震慑。

"三面黄金甲","黄金甲"是铠甲的美称,这里指士兵。此句意为:部队已将敌人三面包围,敌人已经陷入困境。此句值得玩味,写"三面"而不写"四面"包围敌军,充分展现了王者之师的气度,给敌人留下了退路,是为了让敌人在"三面黄金甲"的赫赫威势前,知难而退,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如果四面包围,敌人势必困兽犹斗,必将给我军带来重大伤亡。所谓"杀敌一万,自损三千",这是历来战争中的常理。

"单于破胆还","单于"是古代匈奴的首领;"破胆"是夸张的说法,形容敌人十分惊恐。这句是说敌人见我军声势浩大,已对其形成三面包围之势,心惊胆战,仓皇夺路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