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瓷器

在中国古代史上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主要趋势的原因是什么?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的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

、中国独特的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条件,造成了两方面影响:一是历史上多数重大工程的政治活动都具有内向性;二是如马克思所说的,亚洲的大河流域需要中央集权的机构来执行公共工程的职能。这种地理条件的整体统一性具有促进和维护国家统一作用3、文化传统。古老的中国文化中,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历经儒家学派的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渊源。《春秋》提倡大一统,董仲舒发挥了这种观点。这种思想对维护和促进国家统一发挥了巨大作用4、民族的融合。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关系与统一国家的发展至为密切。由于民族融合,民族间的凝聚力不断增强,历史文化认同不断扩大和深化。这些都有利于国家的统一5、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为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6、一批杰出的历史人物为国家的统一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古代陶艺术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陶瓷的发明和发展更具有独特的意义。中国陶瓷的发展史是中华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反应了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不同艺术风格和不同技术特点。英文中的china既有中国的意思,又有陶瓷的意思,清楚地表明了中国就是陶瓷的故乡。
     

考古发现已经证明中国人早在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8000-2000年)就发明了陶器。原始社会晚期出现的农业生产使中国人的祖先过上了比较固定的生活,客观上对陶器有了需求。人们为了提高生活的方便,提高生活质量,逐渐通过烧制粘土烧制出了陶器。
     

陶器工艺品是我国最古老的工艺美术品。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风格粗犷、扑实的灰陶、红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商代已出现釉陶和初具瓷器性质的硬釉陶;瓷器创制于东汉时期,唐代在制作技术和艺术创造上达到了高度成熟。宋代制瓷业蓬勃发展,名窑涌现。
  明清时代陶瓷从制坯、装饰、施釉到烧成,技术上又超过前代。中国陶瓷至今兴盛不衰,宜兴的紫砂壶、石湾的陶塑、界首的三彩釉陶、淄博的降色陶、铜官的绿釉陶、崇宁的雕镂釉陶,德化的瓷雕、景德镇的柳叶瓶、凤尾瓶等,均闻名于世。   陶器的出现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它加强了早期人类定居的稳定性,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我国已发现距今约10000年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残陶片。河北徐水县南庄头遗址发现的陶器碎片经鉴定为10800~9700年的遗物。此外,在江西万年县、广西桂林甑皮岩、广东英德县青塘等地也发现了距今10000~7000年的陶器碎片。  

 因1973年在河北武安磁山首次发现而得名的磁山文化,据放射性碳素测定,距今7900年以上。
  1977年考古人员在河南新郑裴李岗发现了与磁山文化时代相当、内容近似的文化遗存,因此合称为磁山·裴李岗文化。  

 磁山·裴李岗文化早于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代表。该文化的陶器主要有鼎、罐、盘、豆、三足壶、三足钵、双耳壶等,器物以素面无文者居多,部分夹砂陶器饰有花纹。
    

 1973年首次发掘于浙江余姚河姆渡而命名的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左右,在该文化遗址也出土了大量的陶器。河姆渡文化的陶器为黑陶,造型简单,早期盛行刻画花纹。   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和陕西省西安市郊的半坡遗址都发现了大量做工精美,设计精巧的彩陶。
  这两个新石器时代遗址都属于母系社会遗址,有6000年以上的历史。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陶器的质量也逐步提高。到了商代和周代,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陶器生产的工种。在战国时期,陶器上已经出现了各种优雅的纹饰和花鸟。这时的陶器也开始应用铅釉,使得陶器的表面更为光滑,也有了一定的色泽。
  

  到了西汉时期,上釉陶器工艺开始广泛流传起来。多种色彩的釉料也在汉代开始出现。有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
  
  唐三彩的出现标志着陶器的种类和色彩已经开始更加丰富多彩。

到了宋代,瓷器的生产迅猛发展,制陶业趋于没落,但是有些特殊的陶器品种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如宋、辽三彩器和明、清至今的紫砂壶、琉璃、法花器及广东石湾的陶塑等,都是别具一格,倍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