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瓷器

古代官窑瓷器只有宫廷能用,为何后来却常在民间被发现?

瓷器是非常重要的存在,甚至可以被当作是中国的一张名片。瓷器的形成主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制,而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是中华文明展示的瑰宝。

瓷器的发展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不仅仅是工艺上的不断进步,还包括了从官瓷到私瓷的转变。那么问题来了,瓷器工艺的进步很好理解,那么其从官方瓷器流入民间的原因是什么呢?

官瓷产于官窑,起源于唐代,其采取的形式是“官监民烧”,烧出的瓷器“千中选十、百中选一”,主要进贡给统治阶级。在当时,这种瓷器被称之为贡瓷和官窑。

在唐朝的时候,官府还在产瓷区设有司务,如唐景隆初(公元707--709年),褚绥为新平(景德镇)司务,奉诏监烧献陵祭器。到了宋朝的时候,如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年--983年),泒殿前承旨赵仁济监理赿州窑务。到了元代则设局,以提领监陶,后改为本设总管,其烧出的瓷器会标注“景德年制”,“枢府”等字眼。

也就是说,在那个年代,清代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瓷器是皇家专用的,应当是要被送到皇宫 。但是非常奇怪的是,一直以来民间也存在着大量的官窑瓷器,这是为何呢?对于其中的缘由,可以从《清宫瓷器档案全集》窥见一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 御窑厂次色瓷器的处理。

皇家的东西一般都是要最好的,因此倘若官窑中生产出了一些比较差的东西,就需要进行处理,直接扔掉又太浪费了,因此最好的方法便是将其出卖,从而换取现银。而这件事情,是在道光时期才流行的。

第二, 皇宫库储瓷器的变卖。

其中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国家的发展是需要资金的,而当国库空虚的时候,皇帝为了筹钱,就会想尽方法,比如在乾隆早期,曾将库储康、雍、乾三朝有款瓷器中破损的或釉水不全的 14 万余件变卖。乾隆中期,又将康、雍、乾三朝无款瓷器8000 余件变卖。

第三, 皇帝赏赐出去的瓷器。

官窑的瓷器一般都会送进皇宫之中,而皇帝对他们享有支配权。倘若有大臣亦或者是妃子、公主皇子等做了让皇帝高兴的事情,他便会将瓷器赏赐给他们。

比如光绪八年(1882 年)赏赐用的圆器共有 14 种,分别为白地红云龙尺六大盘、五彩八吉祥串花尺二大盘、青双龙尺四大盘、五彩白地里外红百蝠尺六大盘、里外霁红七寸盘、里外霁青七寸盘、里外霁红五寸碟、里外霁青五寸碟、里外霁红大碗、里外霁青大碗、五彩八吉祥中碗、青云鹤八卦中碗、里外霁青墩式中碗、红龙酒盅等。

第四, 被洋人抢掠走的皇家瓷器。

我们都知道,晚清时期的中国因为落后而为西方列强所欺辱,在这个过程中,列强曾经洗劫了圆明园和北京,使得一大批优秀的瓷器为他们所掠夺,并因此而流散到了全国各地。

也就是说,在古代的时候,瓷器一般是送进皇宫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却也需要消耗的,因此产生了不少途径,否则的话,皇宫堆积这么多的瓷器,定然是没有位置放的。经过长年累月的发展,民间的瓷器也就越来越多,并最终发展成为了一种普遍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