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瓷器

什么是珐琅彩瓷器?

珐琅彩最早是一个外来品种,珐琅是指可以烧熔的矿物质,内含长石、石英、硼砂等原料结合油进行调和,涂抹在器物的表面,在进行烧制。我们小时候使用的搪瓷盆,

就属于珐琅料,区别在于等级不同。

珐琅彩分为两种,一种是铜胎掐丝珐琅,讲究的是掐丝工艺,然后再进行填彩,工艺比较复杂,民间俗称景泰蓝。

另一种是,画珐琅,讲究的是绘画的技术。这个可分为三种,铜胎画珐琅,瓷胎画珐琅,玻璃胎画珐琅。

今天我们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是瓷胎画珐琅,俗称珐琅彩瓷器。

相传珐琅彩最早是在16世纪明朝由阿拉伯传入中国,献给当时的皇帝,可没有受到皇帝的青睐,但这一点无法考证。后来清朝初期有一个法国人叫殷宏绪,把西方的铜胎珐琅彩介绍给康熙,西方画法注重写实,非常生动。而中国古人讲究的是写意,意思到即可,当时康熙看完之后非常喜欢,心想是否可在我们的瓷器上画珐琅,便亲自监督,在宫廷内‘造办处’开始烧制珐琅彩瓷器。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上等烧好的瓷胎,运往至‘造办处’,采用宫廷画师绘画,可见康熙对珐琅彩的重视。终于在康熙35年烧制成功,完成了由铜胎到瓷胎的转变。

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特点,满底,看不到瓷胎的本身,完全被珐琅包裹,图案对称,色彩相对较为单一。

雍正6年,研制出国产珐琅料,颜色比之前进口的更为丰富。特点是主题图案的画法,器物上有留白,技法上比康熙的要好。

乾隆时期在之前的基础上又有所提升,图案颜色更为丰富,画法细腻,更为生动。

出生皇室的珐琅彩,一直作为宫廷专用瓷,从康熙的初创期,通过技术迭代,到乾隆时期达到历史最高峰。后来因国力衰退,珐琅彩的制作慢慢衰弱。至到到清末八国联军打到北京,抢了颐和园,珐琅彩才被外人所见。民国三年1914年『古物陈列所』(故宫博物院的前身)第一次公开展出,珐琅彩瓷器才被世人所见。

欢迎关注《成林茶器》分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