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画

国画《愚公移山》的作者是谁?

一、国画《愚公移山》的作者是谁?

徐悲鸿

国画《愚公移山》是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人,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徐悲鸿的作品。

二、唐朝有什么名人?急!在线等.

唐朝名人 裴矩(?——627),隋末唐初大臣。河东闻喜人。 裴行俭(619——682),唐朝官吏,字守约,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 裴寂(570——632),唐初大臣。字玄真,蒲州桑泉(今山西临猗西南)人。 温大雅(?——627),唐初大臣,字彦弘,太原祁(山西祁县东南)人。 武士(577——635),唐朝大臣。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 王绩(585——644),唐朝文学家。字元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尉迟恭(585——658),唐初大将。字敬德,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州)人。 柴绍(?——638),唐初将军。字嗣昌,临汾人。 狄仁杰(607——700),唐朝大臣。字怀英,太原(今山西太原)人。 薛仁贵(614——683),唐朝大将。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王勃(650——678),唐朝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温彦博(573——637年),字大临,唐初并州文水(今文水县东南)人。 王度(585?——625年?),原籍太原祁县(今祁县)人,后迁绛州龙门(今河津县),唐初著名小说家。 裴炎(?——684年),唐朝大臣,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 宋之问(?——712年),唐朝诗人。字延清,一字少连,汾州(今山西汾阳)人。 张守圭(?——739年),陕州河北(今平陆县东北人)。 王翰,唐朝诗人,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王之涣(688——742),唐朝诗人,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王昌龄(698——约756),唐朝诗人,字少伯,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王维(701——760),唐朝诗人、画家,字摩诘,祖籍祁县,其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杨玉环(716——756),唐玄宗贵妃。蒲州永乐(今山西芮城西南)人。 卢纶(748——约800),唐朝诗人,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西)人。 裴度(765——839),唐朝大臣,字中立,河东闻喜人,德宗时进士,任监察御史、起居舍人。 白居易(772——846),唐朝诗人。字乐天,祖籍太原,曾祖时迁居下圭(今陕西渭南北),人称太原白公。 柳宗元(773——819),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祖籍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 温庭筠(812——约870),唐末诗人和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人。 白行简(775——826年),字知退,大诗人白居易的弟弟。 郑注(?——835年),唐代绛州翼城人。唐代名臣。 司空图(837——908年),字表圣,河中虞乡(今永济县)人。晚唐诗人、诗注家。 张彦远,唐末书画家。字爱宾,猗氏(今山西临猗)人。 以上这些均为山西人。

三、刘墉是哪个朝代的

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另有青原、香岩、东武、穆庵、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字号,清代书画家、政治家。诸城县逄戈庄(今属山东省高密市)人,乾隆十六年(1751年)进士,刘统勋子。官至内阁大学士,为官清廉,有乃父刘统勋之风。

四、司马承祯是哪朝人?

【司马承祯】(647或655--735)唐道士。字子微,法号道隐,自号白云子,河内温县(今属河南)人。

师事嵩山道士潘师正,受符录、辟谷、导引、服饵等方术。隐居天台山。睿宗、玄宗迭次召见,玄宗还从他亲受法篆,命于王屋山自选形胜,筑阳台观以居之。吸收儒家正心和佛教止观学说,主张修炼要收心、守静、简事、直观,去知识,绝欲望,对北宋理学“主静说”有直接影响。

善篆、隶,自成一体,号“金剪刀书”。曾受命书《老子石经》,刊正文句,定著五千三百八十言。卒谥贞一先生。

著有《修真密旨》、《天隐子》、《服气精义论》、《坐忘论》等。

司马承祯 (647—735) 唐代道士、道教学者、书画家。字子微,法号道隐,又号白云子。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自少笃学好道,无心仕宦之途。师事嵩山道士潘师正,得受上清经法及符箓、导引、服饵诸术。后来遍游天下名山,隐居在天台山玉霄峰,自号“天台白云子”。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为“仙宗十友”。武则天闻其名,召至京都,亲降手敕,赞美他道行高操。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召入宫中,询问阴阳术数与理国之事,他回答阴阳术数为“异端”,理国应当以“无为”为本。颇合帝意,赐以宝琴及霞纹帔。唐玄宗开元九年(721),派遣使者迎入宫,亲受法篆,成为道士皇帝。开元十五年(727),又召入宫,请他在王屋山自选佳地,建造阳台观以供居住。并按照他的意愿,在五岳各建真君祠一所。他善书篆、隶,自为一一体,号“金剪刀书”。玄宗命他以三种字体书写《老予道德经》,刊正文匍,刻为石经。羽化后,追赠银青光禄大夫,谥称“贞一先生”。司马承祯的道教思想,吸收儒家的正心诚意和佛教的止观、禅定学说,以老庄思想为本,融合而成道教的修道成仙理论。他认为人的天赋中就有神仙的素质,只要“遂我自然”、“修我虚气”,就能修道成仙。他将修仙的过程分为“五渐门”,即斋戒(浴身洁心)、安处(深居静室)、存想(收心复性)、坐忘(遗形忘我)、神解(万法通神),称“神仙之道,五归一门”。将修道分为“七阶次”,即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此“五渐门”、“七阶次”,他认为又可以概括为“简缘”、“无欲”、“静,心”三戒。只需勤修“三戒”,就能达到“与道冥一,万虑皆遗”的仙真境界。他的思想对北宋理学的“主静去欲”理论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医学方面】因淡于功名而为道士。尝学习养生之道,尤其是辟谷、导引、服饵之术。唐睿宗、玄宗及武则天时均召其入京,赏赐甚丰,并曾于王屋山修坛供其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