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雕塑

仿古玉雕马头(玉雕 马)

1. 玉雕 马

该玉马为元代遗存。器为白色,有浸斑,圆雕;马昂首,双竖耳,张目前视,鼻有双孔,其颈部粗圆,前胸略凸,体肥膘壮,腿部肌肉清晰,马蹄分明,前腿弯曲呈奔跑状,后腿微曲,四足立于椭圆座之上;马背之上驮一箱形物;颈鬃及马尾下垂,马身、底座阴刻细线纹。

器通高5厘米、身长5.8厘米,

2. 玉雕马头是什么寓意

1985年9月28日,一座展现城市文化背景并具有厚重城市文化底蕴的“长桥饮马”,以雕塑的形式重现在西大桥东头的街心花园。

当年是自治区成立30周年。为此,乌鲁木齐市委、市政府决定在西大桥头的街心花园处安放一座雕像,来反映乌鲁木齐的发展和变化。

《新疆日报》报道,乌鲁木齐市委、市政府从1984年就开始筹划城市建设及城市雕塑工作,决定在我市设置五处城市雕塑。选定的位置是火车南站广场、人民公园、北门花坛、北京路农机厂十字路口以及西大桥东桥头环岛处。

新疆美术家协会会员、新疆工艺美术雕委会副会长、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国际城市雕塑营艺术总监马皋和原新疆玉雕厂的高级工艺美术师高佩琪等人接受了此项任务。

究竟安放一座什么样的雕像呢?参与设计的工作人员几易其稿,决定选择乌鲁木齐“老八景”中的客商们三三两两牵着马来到西大桥下的乌鲁木齐河中饮马洗尘的“长桥饮马”作为原型。

马皋介绍,作品的创作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当时创作的工房选择在原园林局家属院内,工房有4米高,雕塑基本创作成型的时候,创作人员发现嘶鸣的那匹马,马头昂起的高度受到了房高的限制,骑在马脖子上雕刻马头的马皋,常常一抬手就可以触到房顶。“视觉上有些拉不开,这也是当时经验不足造成的。”马皋说。

3. 玉雕马首的寓意

汉代时玉环多用于成组佩玉的中部,直径较小,环表面饰典型的汉代纹饰,如勾云纹、四灵纹、螭纹等。常见的有衔尾龙纹玉环,始见于西汉,造型有单一龙纹或龙凤皆有。

汉代的龙形渐渐向盘龙发展,并趋向具有四足兽的体形。王充在《论衡》中写道∶世俗画龙,马首蛇尾。这就是汉代龙纹的写照。此时龙角是出现在云纹耳后面,近似鹿角一样的长角,有的勾卷,还有的分岔后再分别勾卷。眼睛多杏核眼,加长眼梢,到了汉代晚期,多是眼睛的下眼皮下垂。

汉代玉龙的鉴定要抓住龙的头形和眼形的特点,其次汉代有游丝毛雕的工艺,即阴刻线细如毫发,似续似断,从汉代龙纹身上可以看到这种当时盛行的纹饰。

直径3厘米。厚0.4厘米

此为东汉古玉雕龙纹环,直径3厘米。厚0.4厘米,玉材为和田玉,玉质致密温润,通体满布褐色沁。龙张口衔尾成环状,其身两边沿饰阴刻轮廓线,造型简练灵动,线条爽朗利落,刀法明快,琢磨细腻。

鉴定要点:

取材和田玉,玉质致密,褐色沁深入肌理,包浆自然苍老,表明其年代久远。

此件龙眼出梢,眼眶下垂,龙尾内卷,符合汉代龙纹特征,而二字纹是汉代玉器常用的辅助纹饰。

此件边沿轮廓及二字纹,均以汉代较为常见的游丝毛雕技法雕琢而成,线条刚劲纤细,极具特色。

4. 玉雕仿古马图片

寓意是积蓄力量。马呈跪卧状,回首,形态真实生动,代表了过好生活后要时常回头看看,不忘本,不忘初心,时刻自我提醒,反省自我。

马是能力、圣贤、人才的象征,古人常用“千里马”来比拟人才,玉马寓意才能超群,进取向上,努力拼搏,马到成功。表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5. 仿古玉雕马头图片

内蒙古的“十大文化符号”分别是内蒙古大草原、马头琴、那达慕、蒙古包、成吉思汗、草原英雄小姐妹、蒙古文、敖包、蒙古马、红山玉龙。文化符号是在历史上形成的凝结和表达一定文化内涵和意义的象征形式。内蒙古文化符号标示象征着内蒙古文化的形象、特征和价值。

一、内蒙古大草原,东起大兴安岭,西至河西走廊,地势起伏绵延,四季变化明显。全区草原总面积13.2亿亩,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22%,其中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科尔沁草原、乌兰察布草原、鄂尔多斯草原驰名中外。

二、马头琴,蒙古语称为“绰尔”,是蒙古族拉弦乐器,因为它的琴杆上雕有马头而得名。马头琴演奏的乐曲具有深沉、粗犷、激昂的特点,它的重要性已远远超出了它本身的器乐功能,成为蒙古族音乐艺术的代表性符号和象征。

三、那达慕,蒙古族牧民将它称为“乃日”(nair),意思是游戏或娱乐。如今夏季那达慕、冰雪那达慕、旅游那达慕、国际那达慕等竞相开展。以传统搏克、赛马、射箭“三项竞技”为核心内容形成的新型那达慕,通过竞技、仪式、展示、表演、交流等模式,开始实现多方面的成效。

四、蒙古包,是一种帐幕式的住所,呈圆形、圆顶,通常用羊毛毡子覆盖。它是蒙古族和其他北方游牧民族的古老建筑形式,也是草原民族传统生活方式的象征。

五、成吉思汗,名铁木真(1162—1227),于1206年春天建国称帝,成为大蒙古汗国开国可汗,为大元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成吉思汗倾其毕生精力统一了蒙古高原各部落,完成了蒙古民族的统一大业,千百年来,被蒙古人民视为自己的伟大祖先而深受敬仰。

六、草原英雄小姐妹。1964年2月,内蒙古达茂旗草原的蒙古族姐妹龙梅和玉荣为生产队放羊时遭遇暴风雪。为了不使生产队的羊群遭到损失,两人顶风冒雪追赶羊群,直到在雪地里晕倒冻伤,身体受到严重伤害。她们冒着生命危险保护集体财产的英雄事迹在国内广为传扬,是内蒙古广大干部群众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精神的生动写照。

七、蒙古文,是用来书写蒙古语的拼音文字,创制于13世纪。蒙古文是目前世界上极少数竖写文字之一,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风格和历史传统。它承载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浸透着蒙古人的深厚感情,成为蒙古族文化及其生命力的重要象征。

八、敖包,亦称“鄂博”,是蒙古语,意即“堆子”或“包”,是一种用石头、柳条、树木、草皮等天然材料构建的圆锥形祭祀载体。

九、蒙古马,原产于蒙古高原,虽然体形矮小,但却勇猛无比,是一种优良的战用马匹。在牧人心目中,蒙古马文化是一种技能体系、知识体系、审美体系、信仰体系,是草原民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十、红山玉龙,又称C字型玉龙,于1971年在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塔拉出土,高26厘米,为迄今已知最大的玉雕龙,被考古学界誉为“中华第一龙”。此玉龙是红山文化玉器中体积最大,级别最高的考古实物,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与艺术价值,是体现草原文化源头的重要符号。

6. 玉雕 马头

汉代玉龙是中国古代玉雕艺术中的重要题材之一。关于汉代玉龙眼睛的特点,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描述和特征:

1. 凸起的眼珠:汉代玉龙常常使用凸起的眼珠来表现龙的生动和神态。这种设计让龙的眼睛更加立体感,并增强了其表情和力量的呈现。

2. 炯炯有神:汉代玉龙的眼睛经常被精心雕刻,以表达龙的灵气和生动感。眼睛通常会被细致地雕刻出光芒闪烁的效果,使其看起来炯炯有神。

3. 线条流畅:汉代玉龙的雕刻通常依照线条优美流畅的原则进行,包括眼睛部分。眼睛的轮廓线条会与整体的龙身和鳞片等元素相协调,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4. 眼神深邃:汉代玉龙的眼睛经常被雕刻得有一种深邃和神秘的感觉。这种特点可能带有一种超凡和威严的气息,使观者感受到龙的力量和威力。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玉龙眼睛特点可能因个别作品、地区和雕刻风格的差异而有所变化。以上描述仅为常见的特点之一,对于具体的作品还需具体分析和研究。

7. 古玉马头图片

目前高古玉的界定,是汉代及汉代之前的古玉。中国文字符号的出现,距今大约有8000年左右的历史;而玉器制作的历史,据考古发掘显示,距今有1.2万年左右的制作历史。

虽然西方学术界认为,文明起源必须具备的三个标志是“城市,文字和青铜器”,但中国的文明起源也许远远早于学术界定的固有观点,最近的考古记录显示,中华文明中城市的形成和玉器文明,远远的早于文字的形成和青铜文明。

在中原大地,四五千年前,人群聚居的原始部落城市中,文字尚未成熟,青铜文明尚未到来,但玉器却已经在各个部落文明演变中成为超越物质的存在,是当时各个部落城市中最高文明的物质载体。

8. 玉雕马首图片

1、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

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原为圆明园海晏堂外的喷泉的一部分,是清乾隆年间的红铜铸像。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火烧圆明园,兽首铜像开始流失海外。

到2012年为止牛首、猴首、虎首、猪首、和马首铜像已回归中国,收藏在保利艺术博物馆;2013年4月26日,法国皮诺家族在北京宣布将向中方无偿捐赠流失海外的圆明园十二大水法中的青铜鼠首和兔首。

此次捐赠的鼠首、兔首,为北京圆明园流失的十二生肖青铜像中的两件。目前,圆明园十二大水法中的十二大生肖兽首已经有8个回归中国,其中龙首目前在台湾保存完好,不过蛇首、鸡首、狗首、羊首则下落不明。

2、清乾隆金嵌宝金瓯永固杯

清乾隆金嵌宝金瓯永固杯,是故宫金器,金瓯永固杯是清宫内不多见的皇帝专用饮酒器,金瓯永固杯寓意大清的疆土、政权永固。

乾隆年间,清宫造办处制造了各式酒杯,其中不乏龙耳作品,且式样颇多,但这种以象鼻为足的作品却很少。此杯共有4只,其中2只金质,1只铜鎏金造办于乾隆初年。

目前所知存世的四件“金瓯永固”杯为伦敦华莱士收藏馆的金杯、鎏金铜杯各一件,两岸故宫金杯各一件。据北京故宫文物专家许晓东文章,四件“金瓯永固”均为三足鼎形、夔龙耳、以象头为足、杯身点翠。

3、圆明园四十景图咏

《圆明园四十景图咏》,是根据乾隆皇帝的旨意,于乾隆九年(1744年)由宫廷画师唐岱等绘制而成的40幅分景图。

四十景图为绢本彩绘,各幅分别附有工部尚书汪由敦所书乾隆《四十景对题诗》,字体一律为大臣奏章所用的宫廷管和体。全图咏分为上下两册,奉旨正式安设于圆明园奉三无私殿呈览,人称殿本彩图。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这套珍贵的彩绘图被侵略者掠走,献给了法国皇帝拿破仑第三,现存于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

4、虎蓥

虎蓥(yíng),是圆明园被抢的稀有西周青铜器,距今约3000年。

2018年4月11日,虎蓥曾在英国拍卖,23分钟拍出41万英镑。2018年12月11日,曾在英国被拍卖的圆明园文物青铜“虎蓥”正式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2019年1月29日,“虎蓥”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南12展厅,面向公众展出。展期预计1个月。

5、乾隆大玉山

这是一块含有绿色和白色的新疆和田玉石,能放射清冷的灰绿色光泽,被雕刻成一座高峰深谷的玉山。

山岩下露出亭台和住宅,小路和下面的山脊上有几组浮雕人物,房前有一个百合花环绕的池塘。在山上一座峭壁的宽阔平滑处,刻有乾隆皇帝御笔临摹王羲之书写的《兰亭序》,涂以红色。

这座精美的玉雕艺术品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一个。

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收藏于明尼阿波利斯澳克艺术中

9. 马头雕刻

蒙古马颂和马之舞是蒙古族传统文化中与马相关的两个重要表达形式,它们有以下区别:

蒙古马颂(Mongolian Horsehead Fiddle):蒙古马颂是一种传统的弦乐器,也被称为“马头琴”。它的外形独特,琴身上有一个雕刻成马头形状的装饰,因此得名。蒙古马颂通常由马尾巴、马皮、马骨等材料制作而成。演奏时,演奏者用弓拉动琴弦,发出悠扬的声音。蒙古马颂常用于伴奏歌曲、舞蹈和史诗等表演。

马之舞(Horse Dance):马之舞是蒙古族传统舞蹈的一种形式,以模仿马的动作为特点。在马之舞中,舞者们身穿传统服饰,模仿马的奔跑、跳跃、转身等动作,配合音乐节奏和舞步,展示出优雅而矫健的舞姿。马之舞通常在庆祝活动、节日和重要场合上演,是蒙古族文化中对马的崇敬和赞美的表达。

综上所述,蒙古马颂是一种乐器,用于演奏音乐;而马之舞是一种舞蹈形式,用于表达对马的崇敬和赞美。它们都是蒙古族传统文化中与马相关的重要艺术形式。

10. 仿古玉雕马头图片大全

古玉通天鼻是指中国古代玉器中一种特殊形状的玉鼻,通常用于装饰玉璧或玉琮等器物的顶部。这种形状的玉鼻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公元前13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比较常见。在这个时期,通天鼻的设计和制作技术达到了相对成熟的水平,成为当时玉器艺术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通天鼻的形状寓意着与天地相通、与神灵沟通的象征意义,因此在古代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