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瓷器

青铜器纹样及介绍(青铜器纹样及介绍图片)

一、商周青铜器纹样的类别及用途?

1.商朝时鬼神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

2.饕餮纹代表着鬼神

3.夔龙纹代表着祖先

4.风鸟是他们的图腾

青铜器的纹饰题材丰富,多有几何纹、动物纹等等,到商代中期和西周中晚期,这段时间的动物纹通过人们对自然界一些动物的认识和主观的加工,产生的一种以幻想为主的动物纹饰。其中饕餮纹、龙纹、凤纹等占着主要的地位。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这三种幻想动物纹的分析和介绍(当然也不乏介绍一下其他动物纹),来看商朝时期的受宗教礼治和原始图腾影响的幻想动物纹,及其美的独特之处。

动物纹主要是以动物为原形而进行的动物图案装饰。动物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写实动物型,以尊最多,像象尊、羊尊、牛尊等等。它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真实、生动;而另一类为想象动物型。多有鸟首兽尊、鸟兽纹四足光觥等等。这类动物多是人们把一些动物典型的特征加以组合创造出来的,多恐怖、怪诞、神秘为主。

1.兽面纹

兽面纹古称饕餮纹:(1)传说中的一种贪吃的恶兽。古代钟鼎彝器上多刻其头部形状作为装饰。《吕氏春秋·先识》“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2)比喻贪婪凶恶的人。《左传·文公十八年》:“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杜预注:“贪财为饕,贪食为餮。”后亦专指贪于饮食。如饕餮之徒。

这类纹饰是各种各样动物或幻想中神兽头部的正视图案。后另名为兽面纹,比之饕餮纹更确切、明了。商代至西周时常作为器物上的主题纹饰。自宋代宣和时的《博古图录》称此类纹饰为饕餮纹后,历代沿用这一名称。

兽面纹形状说法不一,有说是牛、羊、虎、鹿、山魈……。在这诸说中,饕餮为虎说声音最响。许多从事原始文化与艺术研究的学者认为,饕餮纹是虎纹的夸张、变形。在古代,虎亦为很重要的通天神兽,巫师乘虎的造型在后世文物中多有出现。而在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在“龙凤”崇拜之前,曾有过一个相当长的龙虎崇拜的阶段,龙虎斗图案造型在东周至西汉时代大为盛行,其中尤以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龙虎相斗图最为精美,气势不凡。古人认为虎为阳兽,“云从龙,风从虎。”龙虎相斗表示阴阳交合。在汉代,苍龙、白虎、朱雀、玄武表示天文中东、西、南、北四官。至少,在中国历史早期,虎的地位不在龙之下。然而,古籍中对虎的神通的描绘显然难与饕餮在青铜器上的显赫地位相比。

这说明兽面纹并不是代表一种动物,而是所有的常见的有代表意义的动物纹样。不过这些由各种猛兽综合形成的凶恶动物形象,衬托出一股狰狞、神秘、规正、威严的气氛。

兽面纹的特点:

以鼻梁为中线,突出正面造型,两侧作对称排列,上端第一道是角,角下有目,较具体的兽面纹在目上还有眉,目侧有有耳,多数有爪,两侧有左右展开的体躯或兽尾,少数简略形式的则没有兽体和尾部。可以说所有的兽面纹基本上是按这一模式塑造的,只是动物形有所不同。亦称“兽面纹”。也有用两个相对的夔纹组成。其最突出特点是它的双眼: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这是当代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对青铜饕餮的断语。

兽面纹主要的装饰对象:

几乎所有的青铜器都以兽面纹为主。鼎,最为突出。青铜鼎除了作为实用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用途,就是作礼器使用。兽面纹大都以夸张的兽面、简洁的线条来修饰器物,相信这同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和社会宗法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是研究古中国的社会、经济与宗教的主要依据。

商朝前期兽面纹主要是单层装饰。例如:二里冈上层尊、罍等器肩上已有高浮雕的牺首装饰。所有的兽面纹或其它动物纹都不以雷纹为地,是这一时期的特色。商代早期的几何纹极其简单,有一些粗率的雷纹,也有单列或多列的连珠纹,乳钉纹也已经出现。商朝中后期尤其是迁殷后,开始出现双层装饰。兽面纹下面出现了回纹。用以衬托兽面纹,更加显示出其的神秘性。

商朝的统治者铸饕餮,号召节俭,劝贪婪。

这是一种政治的需要,而且和当时的物质生产水平的低下,物品供应严重不足有着很大的关系。上古的人们从平均主义社会转向私有制社会应该是一个漫长的岁月,平均的思想在人们心中还有很大的影响,加上物质生产的匮乏,统治者占有了大量的食物,就会引起大多数人的不满,增加社会的不公平感,如果在饮食上节俭,就会得到人们的拥戴。大禹是那个时代的正面典范,而夏桀则是反面的典型。夏桀的贪婪、豪奢,引起了民众的愤怒和仇恨。所以商汤伐夏桀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氏有罪,子畏上帝,不敢不正」,打出「天命」的旗号,并灭了夏朝。从民众对夏桀贪吃好饮行为的仇恨中,可以知道民众对饥饿充满了恐惧,他们想不出还有什么比“多吃”、“多喝”还要严重的罪恶,于是对放纵饮食的声讨就成为全社会最普遍的呼声。这在几千年以自然经济为主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成为主导的政治思想之一。汤建商后,吸取夏朝教训,实行“以宽治民”的政策,注意发展农业生产。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当时商朝经济发达从商人员特别多。用饕餮来告戒大家不要贪婪过多。饕餮的历史传说告诫人们做事,索取应有节制。一个人把周围的一切东西都视作是自己的筹码,然后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这种人很可怕,就如饕餮喜欢吃东西一样,他所追求的欲望广,标准高,所伤害的人也很多,是极其有害的。饕餮的象征意义是我们对后代进行德育教育的好题材。

饕餮是天地的媒介、人神相通的使者,象征着权力。甚至可以说就是他们崇拜的鬼神。青铜艺术的狞厉之美便主要来自铸刻其上的动物纹饰,特别是那长睛大耳、大口獠牙的被称作饕餮纹的兽面纹。《左传》记载:“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好。”这说明青铜纹样的狞厉之美的社会意义大于审美意义。宗教意义非常强烈,让我们不得不承认饕餮纹在商朝时的神圣地位。

商朝青铜器主要是作为宗教祭祀活动中的祭器。因为在商周两代,宗教活动特别盛行,一为占卜,二为祭祀。特别是在商代的时候宗教活动尤为多。商朝时对卜辞的迷信,已发展到了极至。并且中央分设管理政务的卿事寮和主持祭祀的太史寮二大机构。古代记载原有“商人尚鬼”的话,证以卜辞而知其确切。在商人看来,神鬼的世界是和有形的世界同样地实在,而且这两个世界关系极密切。鬼神充斥于他们的四周,他们自身及其环境的一切变动,操纵着他们的一切利害吉凶祸福,需要他们不断的馈飨和贿赂。在日常生活中每遇有可容犹豫的事情或不能解答的疑问,照例要听命于龟壳和牛骨。神鬼世界的主要成分是他们的祖先。

王室对祖先的祭祀,其名目之众多,次数之频繁,供献之丰盛都非我们所能想像。用牲的数目有多至一次五十羊、三百牛,或四百牛的。用牲的方法,除置俎中蒸熟或当场生宰以供陈列外,有以火焚烧,或沉于水中,或埋入土中的。祭祀的时日,用牲的种类、数目、方法,有时连牝牡、毛色,都要凭卜人预先向所祀的祖先请示。商人心目中死鬼与现世的关系,从盘庚迁都前对臣民的第二次训词(即《盘庚》中篇所记)很可以看出。祖先而外,商人的神祗, 有主土壤的社神,有山川之神,有风雨之神,有蚕神,还有主宰百神的“帝”,即上帝。风神就是上帝的使者,他是凤鸟。卜辞中风与凤同字。这说明商朝时对鬼神的崇拜远远大于对其他的崇拜。而作为最主要装饰纹样的饕餮纹无疑便是鬼神的象征。当然有时商人把自己的祖先比作操纵一切祸福吉凶的鬼神(或者说祭祀鬼神的同时也经常祭祀祖先)。例如把两个夔龙纹组合成一个饕餮纹。

然而西周中期,盛行了几百年的动物纹饰突然退出了青铜器装饰主纹的领域。但是,与饕餮纹同时出现在青铜器上的几种动物纹样,如龙、虎、凤、龟等,在以后的文化演变中,都大量出现在官方与民间,成为中国文化中最具盛名的吉祥物、艺术表现源源不绝的主题。特别是龙,在青铜器时代,多数也都拥有与饕餮纹相同的凶恶面孔。若论神秘、威武和地位,龙在青铜时代远逊于饕餮。然而,龙后来却登上了中国文化与政治象征的最高宝座,“饕餮”这一青铜时代的至尊,踪影难寻了。

2.夔纹、龙纹

夔纹: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图案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说文·攵部》:“夔,神也,如龙一足。”有的夔纹已成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多作为器物上的主纹。龙纹:图案取传说中龙的形象。基本上有三种形式:屈曲形态,几条龙相互盘绕,头在中间分出双身。

龙纹、夔纹的特点:龙是古代神州传说中的动物。一般反映其正面图象,都是以鼻为中线,两旁置目,体躯向两侧延伸。若以其侧面作图象,则成一长体躯与一爪。龙的形象起源很早,但作为青铜器纹饰,最早见于商代二里冈期,以后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战国,都有不同形式的龙纹出现。

龙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纹饰也各有不同,按图案结构分,有爬行龙纹、卷体龙纹、交体龙纹(盛行于春秋战国)、双体龙纹、两尾龙纹等。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

爬行龙纹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通常为龙的侧面形象,作爬行状,龙头张口,上唇向上卷,下唇向下或向上卷向口里,额顶有角,中段为躯干,下有一足、二足或仅有鳍足之状,简单的也有无足的,尾部通常作弯曲上卷。大多作对称排列。盛行于商末和西周时期。这体现了似形的艺术风格。

卷龙纹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龙的躯干作卷曲状,首尾相接,或者呈螺旋蟠卷状,常饰于盘的中心。《仪礼·玉藻》:“龙卷以祭。”郑玄注:“画龙于衣。”孔颖达疏:“龙卷以祭者,卷谓卷曲,画此龙形卷曲于衣,以祭宗庙。”古以为龙、蛇属于同类,故把龙画作蛇身蟠卷状。自殷墟到战国各个时期青铜器上都有这类装饰,只是图像结构有所不同。这体现了似形的艺术风格。

双体龙纹

亦称“双尾龙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其状以龙头为中心,躯干向两侧展开,这类纹饰呈带状,因而体躯有充分展开的余地,实际上是龙的整体展开的对称图形。盛行于商末周初。大多施于方彝或方鼎口沿上。两尾龙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龙头在中间,两尾在左右。

夔纹也有不同,按图案结构分,有两头夔纹、三角夔纹等等。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两头夔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构成为一身两头。头一般作颠倒相向。有的两头相同,有的两头相异。通行于商代。三角夔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三角形中两夔纹相对,空间饰以雷纹主要装饰在鼎的腹部、爵尊的尾部。这体现了似形的艺术风格。商朝前期龙纹、夔纹和饕餮纹一样为单层装饰。商朝后期以回纹作底,更突出其庄重、肃穆之感。

夔纹龙纹装饰地位:

主要在饕餮纹两旁,或有时作为主要纹样。

龙纹是中华民族最吉祥、最神圣的纹饰,它的形象不是在青铜器上才出现的,远在新石器时代就已有龙的萌芽。在青铜时代,龙的真正形象出现了。早期的龙纹为:夔龙纹。它是多种动物形象的综合体,是一种经古代人民创造性想象而产生的怪异而神秘的动物形象。它最初的原形主要是以蛇为主,因为在中国古代有龙蛇互化之说:“龙或时似蛇,蛇或时似龙”等说法。而蛇却是中华民族的主要的图腾动物,因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不少是龙首蛇身或人面蛇身的形象,如:女娲、伏羲、黄帝(号有熊氏,以蛇和熊为图腾)等等都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他们都为人面蛇身或龙首蛇身的动物,都广受人尊敬和爱戴。龙之所以受到中华民族的尊奉,也就在于它是以蛇为主要原形的神异动物,还融合了马、牛、鹿、虎、象、驼、兔、鱼、鹰等多种动物的形象,形成对龙的一种强烈的图腾崇拜。而龙的形象在商朝青铜器中并不少见,它把表现的每一个部分都抽象化了,并且还有选择性的进行了强化。像钩嘴尖喙是对鹰的特征的一种强化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一种神秘、威严而庄重的氛围。如爬行龙,就强化了眼睛钩嘴、尾巴。

传说龙的出现与水有关,《考工记·画缋之事》谓:“水以龙,火以圜。”是用龙的形象来象征水神,而商朝祖先冥被后代尊为水神3。因此在青铜水器中,龙的图卷或立体形象有更多出现。这说明夔纹龙纹代表着商朝时期的祖先。中华文化的显著特征——祖先崇拜在这个时代已经定型。但是又因为夔纹龙纹的地位远不及饕餮,因此祖先崇拜远不及鬼神崇拜。

3.凤鸟纹

青铜觥,此风鸟纹大,而商朝风鸟纹小,尾短。

凤鸟:凤凰始见於《诗经》,原为“凤皇”,汉代毛亨解释为“雄为凤,雌为皇”。凤和龙同为古代的祥瑞动物。“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倾》是宋国颂扬其先代的诗,记载了商人的古代传说,玄鸟即燕子,可视为商的图腾。《吕览·音初》说:“有?氏有二佚(美)女,为之九成之台,饮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视之,鸣若隘隘,二女爱而争搏之,覆以玉筐,少选,发而视之,燕遗二卵,北飞,遂不反。”高注说:“天命燕降卵于有?氏,女吞之生契。”《史记·殷本纪》说商族的祖先为契,契母简狄是有?氏之女,帝喾次妃(按此为后来附会),“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楚辞·天问》也说:“简狄在台喾何宜,玄鸟致贻女可嘉?”可见简狄传说出自先秦旧籍。在古代,凤鸟就是鸟图腾的代表。商朝的图腾崇拜。

商青铜器上凤鸟纹。

凤最初的形象是玄鸟(玄鸟是中国上古东夷族的图腾),和龙一样,它也是上古人民想象出来的一种动物,也是一个综合了多种动物的形象而创造出来的神鸟。它的羽毛是吸收了孔雀的形象特征,它尖锐的爪子是取自愈凶猛的鹰。另外,它也还吸收了另外的一些动物形象的成分,如兽、鱼、蛇等等。《韩诗外传》里就有关于凤的描述,“夫凤之象,鸿前而鳞后,蛇颈而鱼尾,龙纹而龟身,燕颔而鸡啄。”它也是吸收和融合了别的氏族的文化。但是这里的凤纹变化极多,可与夔龙纹相媲美,也给人一种神秘感。上面所讲的龙纹、饕餮纹他们都融合了多种图腾的形象,这就必须要求对所有的图腾形象具有的典型特征,加以整理,简化和抽象化它们各自的图案造型,原始图腾的融入,使它产生了神圣和威严的宗教气氛,而同时人们想象的一种神物,也能增加人们对图腾的崇拜,也极好的保持了它的神秘感,作为变形和组合了的图案也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

凤鸟纹特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商代鸟纹多短尾。鸟长翎垂尾或长尾上卷,作前视或回首状。在青铜器上大多作对称排列。鸟大多比较小,且很少处于主要地位。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上已有明确的鸟纹。青铜器上最早出现的是二里冈期的变形鸟纹。殷墟时期已有鸟纹作为主要纹饰。

饕餮纹周围为商朝凤鸟纹凤鸟纹位置:多饰於鼎、簋、尊、卣、爵、觯、觥、彝、壶等器物的颈、口、腹、足等部位。凤鸟纹按照构图形象分为:长喙鸟纹,体躯是鸟,头部有一较长的喙;鸱枭纹,正面,大圆眼,毛角大翅,盛行於商代中晚期不管是从商代的文化经济,还是祭祀来看凤鸟纹远不及龙纹夔纹。因此在当时祖先崇拜远大于图腾崇拜。并且凤鸟纹为其图腾纹样。

4.回纹(有的也叫云雷纹)

回纹是变形线条纹的一种,大都用作地纹,起陪衬主纹的作用。用柔和回旋线条组成的是云纹,有方折角的回旋线条是雷纹,盛行于商中晚期。勾连雷纹:由近似T形互相勾连的线条组成。回纹有拍印、压印、刻划、彩绘等表现技法,在构图上通常以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式展开。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可能从漩涡纹发展而来。至商代晚期,回纹已经比较少见,但在商代白陶器和商周印纹硬陶、原始青瓷上,回纹仍是主要纹饰。商周时代回纹大量出现在青铜器上,多作衬托主纹的地纹。到了汉代,随着青铜器的衰退,陶瓷器上的回纹也消失了。

5.涡纹(火纹)

商青铜鼎上的火纹涡纹又称火纹。顾名思义,近似水涡,故为涡纹。其特征是圆形,内圈沿边饰有旋转状弧线,中间为一小圆圈,似代表水隆起状,圆形旁边有五条半圆形的曲线,似水涡激起状。有人认为,涡纹的形状似太阳之像,是天火,又故称火纹,商代早期的涡纹是单个连续排列的,商代中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一般与龙纹、目纹、鸟纹、虎纹、蝉纹等相间排列。涡纹多用于罍、鼎、斝、瓿的肩、腹部,它盛行于商周时代。

6.乳钉纹

乳钉纹:青铜器上最简单的纹饰之一。纹形为凸起的乳突排成单行或方阵。另有一种图案,乳钉各置于斜方格中,称为斜方格乳钉纹

7.蚕纹

蚕纹:又有叫之蛇纹。有三角形或圆三角形的头部,两眼突出,体有鳞节,体屈曲状。多饰于器物的口部或足部。见于商代青铜器上。

8.蝉纹

蝉纹:图案大多数在三角形中作蝉体,无前后足,四周填以回纹。也有作长形,并有前后足的,中间再填以回纹。蝉纹有两种:一种以横向带状排列或以纵向连续排列,一般带蝉足,用主题纹饰;另一种多于三角形几何纹图案中出现蝉体,一般不带蝉足,大目,体近似长三角形,腹部有节状的条线,常以回纹衬地。此种多作为主纹的配饰。蝉纹盛行于商晚周初时期。

9.虎纹(食人纹)

虎口大张,并衔着一个人头。这种恐怖的吃人形象,渲染出一种精神上的压迫感,以显示统治阶级的高高在上和凶猛。一般为虎侧视爬或跑形状。虎大张口,背微凹,尾下垂而后上卷。多饰于鼎、尊等器物上和钺、戈等兵器上。虎纹流行时间长,一直延续到汉代,不过商朝时这种虎纹很少见,在司母戊大鼎的双耳上有其纹样。

10.牛纹

多于器物的颈,腰上作牛的全形。牛体圆肥、大首,头上有一角或两角,前足多作跪卧状,但全形的牛纹很少见。一般为牛头纹较多见,有的以牛形作成器物的,如犀牛尊,还有以牛头浮雕器物的盖或提梁的两端,如北京琉璃河出土的牛头鬲。

二、青铜器上的纹样有哪些?

1、云雷纹:是青铜器上一种典型的纹饰,基本特征是以连续的回旋形线条构成的几何图形。

2、三角雷纹:是以倒置的三角形式连续排列,形成锯齿带状,此纹一直延续于战国时期。

3、勾连雷纹:基本特征是以近似“T”形勾连一起的线条,其地填以雷纹,始于商,盛于晚商周初,沿于春秋战国。

4、目雷纹:是青铜器纹饰之一,中间为目形,左右有延长的尾,大多填有雷纹,盛行于商至周初。

5、弦纹:即为直线纹,是最简单的纹饰之一,它包括凸弦纹和凹弦纹两种。

6、环带纹:是青铜器纹饰之一,环带曲折如波浪起伏,因而又称波浪纹。

7、涡纹:又称火纹,其特征是圆形,内圈沿边饰有旋转状弧线,中间为一小圆圈,似代表水隆起状,圆形旁边有五条半圆形的曲线,似水涡激起状。

8、火纹:是太阳的标志,因此它的特征是圆形,中间略有突起,沿边有四道至八道旋转的弦线表示光焰的流动。

9、重环纹:青铜器纹饰之一,由略呈椭圆的环组成纹带,环有一重、二重、三重,环的一侧形成两直角或锐角。

10、窃曲纹:是由两端回钩的或“S”形的线条构成扁长图案,中间常填目纹,盛行于春秋战国。

三、商代青铜器的主要纹样是什么?

商周时期青铜器最常见花纹之一,是饕餮纹,也叫兽面纹。商时已蝉纹为主,西周以花纹为主; 青铜器铭文拓片:商周青铜器中数以万计的铜器留有铭文,这些文字,现在一般叫金文。对于历史学者而言起着证史、补史的作用。   中国青铜器的铭文,文字以铸成者为多。凹入的字样,称为阴文,少数文字凸起,称阳文。商代和西周,可以说铭文都是铸成的,只有极个别用锋利的工具刻字的例子。   西周晚期,开始出现完全是刻成的铭文。战国中期,大多数铭文已经是刻制的,连河北省平山中山王汉墓的三件极为典重的礼器,都是契刻而成,其刀法异常圆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四、纹样的介绍方式?

寓意纹样指含有某种意义的装饰花纹。寓意,即是借一个或一组可以“假托”、“转喻”、“谐音”的形象来传情表意。自古以来,我国的装饰纹样,多含有一定的寓意,如彩陶上的花纹图案,有许多是与古代的图腾意识相联系。

又如青铜器上的各种动物纹样,也多反映了当时人们一定的思想、意志和情趣。

宋、元、明、清的各种花鸟纹,亦多具有一定的寓意。有的象征吉庆,有的表示昌茂繁荣,大多含蕴丰富。

五、侗族几何纹样及寓意?

侗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精心设计各种美丽的图案纹样对服饰进行美化。侗族服饰图案纹样数量繁多数不胜数,大多取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多崇拜意义,以下便着重介绍几种。

1 图腾纹样

龙蛇崇拜——龙蛇纹。在中国古代龙一直作为一种吉祥的象征,经常以云龙、盘龙、二龙戏珠等形式出现。侗族以龙蛇为神灵,其服饰纹样中的龙纹不似古代朝廷龙纹那样庄严,而是一个善良灵巧且可爱的形象,以特殊针法,马尾绣做成,并赋予其精巧细腻的神韵。

“萨岁”崇拜——蜘蛛纹。“萨”在侗族传统文化是至高无上的神,也被称为“萨玛”、“萨天巴”。相传萨神中的“萨巴隋俄”神,其化身是一只金斑大蜘蛛,因此侗族人把出门见到蜘蛛认为是平安喜庆的吉兆,还有些地方在新婚夫妇的床铺四角,分别放置用布包裹的蜘蛛,寓意求子求福。

2 植物纹样和动物纹样

植物崇拜——花草纹、树纹。侗族人民喜在衣服的衣边和袖口绣上小花,他们不喜牡丹或者兰花一类的刺绣图案,大多采用梅花、桃花、李树花、油桐花、杜鹃花等山野间常见的野花形象。侗族人爱树,家家户户都种树,树纹多以太阳为中心,发出光芒,四角为枝叶茂密的榕树充满整个画面,常出现在女子服饰或小儿背带上。

鱼崇拜——鱼纹。侗族是一个农耕民族,多在田中养鱼,也爱吃各种鱼,他们认为鱼的形象可以带来福音,能够昭示渔农生产顺利,认为鱼是洁净的动物。鱼纹作为一种吉祥的纹样,多出现于服饰图案纹样中。

3 自然和天体纹样

太阳崇拜——太阳纹。侗族视太阳为“万物之神”,对太阳十分尊崇,古时有迎太阳的习俗,现部分地区仍然保留这个习俗。太阳纹在侗族服饰纹样中以多种形式呈现,如具象的圆,圆的周围用丝线绣出光芒;有时以“卍”字纹表现;有时以“八芒太阳纹”的形式出现,侗族小儿背带和童帽上时常绣有这种纹样。

天、雷崇拜——云雷纹。云雷纹代表天、云和雷,这些纹样多装饰于衣服的边缘处。侗族先民对自然极为崇拜,相信万物有灵,在侗族人心中,凡龙凤花鸟、山川河流、古树巨石、桥梁水井等都能“显灵”,能驱邪除害,是人们的崇拜对象。他们认为穿上附有这些图案的衣物,可以祈求平安无灾,得到神灵的庇护和保佑。也因此云雷纹和齿纹等纹样会常常出现在女性的衣服上。童帽上也常仿动物的头,为了给儿童健康祈祷,具有护身符的含义。

六、剪纸吉祥纹样及意义?

万字纹

传统纹样之一,即“卍”字形纹饰。常作为护身符或者宗教标志,被佛教信徒视为吉祥、万福、万寿的一个具有神秘色彩的符号。万字纹有单字,亦有连图,还有左右旋之分。“卍”字四边向外延伸变化,相互连接,以二方或者四方连续的形态出现,又可演变成其他纹饰图案。俗话说“万字不断头”,这种连续纹饰图案用来寓意绵长不绝、万福万寿不断,也叫做“万寿锦”。

在民间的丝绸刺绣、织造艺术品中,“卍”字符的应用极其广泛,它的纹路变化多样,还有多种变体形态。藏族妇女的头饰,腰间的香包,衣服的背面、腰带、袜垫等等都有万字纹饰图案,在藏民心里,这是吉祥之物,象征着幸福美好。青海甘肃一带的部分藏民,至今为止,他们再娶亲时还保留着一种传统习俗,婆家用青稞绘制“卍”字符在羊皮子上,铺满小院,以示阴阳相配、鱼水合欢、长长久久之意。

据《辞源》记载:“卍”本不是文字,而是佛教如来胸前之符号。唐代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年)正式将其选为汉字,读作“万”。

回字纹

一种传统的装饰纹样,字面意思,因其形状像汉字“回”,所以称为回纹,图案以横竖折绕组合而成的一种回字形的装饰纹样。它的外形看起来规整有序、绵延不绝,因此在民间流传着“富贵不断头”这一说法。回字纹的造型多样,变化多端,平时稍加留心,我们就会发现,在现代的古典家具中,就能看到这种极具代表性的装饰纹样。以四方组合形式出现的回纹图案,也叫做“回回锦”,寓意吉祥,和万字纹一样,也是明清时期家具上最常用的装饰纹样。

盘长纹是中国传统吉祥纹饰之一,也是佛教“八吉祥”中的第八宝。盘长纹样中的线条无头无尾,相互串联而成,整体形状连绵不断,象征着永恒不灭、生生不息。盘长是佛教八宝中的第八件宝物,意为回环贯彻、一切通明。

八件宝物随着文化发展进步,慢慢演变成八种符号,寓意吉祥美好,成为一系列的组合纹样图案,称之为“八吉祥”,分别是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金瓶、金鱼和盘长。

盘长根据形状特点来划分的话,有方形、圆形、方圆组合形。以四方形为外形轮廓基本的有方胜盘长、四盒盘长等,圆形则是万代盘长、梅花盘长等。盘长的自由组合纹样有很多种,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己找找看。

下面这幅图是不是很眼熟呢,像不像中国联通的标志。

古代传统寓意纹样,两个菱形方块边角重叠组合而成的纹样,和上面所讲的盘长组合在一起,则是一个富有吉祥寓意的几何装饰纹样,方胜盘长纹。“胜”是古代神话故事人物西王母所佩戴的发饰,指的是古代女人的饰物。两个方形相叠,意为“同心相连、彼此相通”,表达着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渴望。

说个比较常见的,某知名金饰品牌就出了一款方胜纹转运珠。言归正题,明清时期,方胜纹作为装饰纹样常常出现在织锦器皿还有家具图案上,而同心方胜纹的饰品等物件则是男女之间海誓山盟的爱情信物。

天圆地方,圆为天,地为方,古钱是外圆内方,以孔为眼,象征着无规矩不成方圆,平等包容之意。在剪纸作品中,铜钱经常与鼠进行组合搭配,其寓意为财源广进、招财聚宝,简单来说就是“数钱”。铜钱纹是人们心中财富的象征,将铜钱和其他纹饰搭配作为剪纸纹样,意为财源滚滚来,衣食不用愁。

“钱”与“前”谐音,与蝙蝠纹饰组合,意为“福在眼前”。

七、青铜器介绍?

青铜器是指以青铜为基本原料加工而制成的器皿、用器等。是红铜与其它化学元素(锡、镍、铅、磷等)的合金,其铜锈呈青绿色,因而得名。青铜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是世界冶金铸造史上最早的合金。

红铜加入锡、铅,成为一种新的合金,这种合金历经几千年的化学反应,其表面出现一层青灰色的锈,所以今人谓之"青铜",而古人则将这种合金称之为"金",文献中所讲"赐金"、"受金"多少,即指青铜。

八、宋代家具纹样图片及名称?

宋代家具纹样其实是在本身的构件上作雕琢和改变,有牙条、券口、矮老、卡子花、托泥等等,

宋代家具纹样都可以在作为主要结构的同时,也成为一种装饰,兼顾了美观与实用。

以北京天开塔地宫出土的粗腿木桌为例,腿间不仅施双横枨,枨上还接多个矮老,每个框中均嵌了卡子花。卡子花尤为硕大,用透雕技法制成,造型还十分别致。这就是宋代家具纹样的典型代表

九、传统纹样及文字说明?

传统纹样是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一种,以人物、动物、植物、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和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为题材,采用不同手法来绘成的图像。这些图像都蕴含一定的含义。苏州大学的张朋川教授亲自为我们解析传统纹样并针对一些经典纹样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尤其值得学习和借鉴。

十、青铜器的主要纹样是莲花纹还是饕餮纹?

青铜器的主要纹样是饕餮纹。

青铜器使用是从夏朝开始的,因为冶炼技术低下产量低的原因。所以青铜器的使用一直都是皇家贵族的专利。所以所用的纹饰都是充满神秘与庄严的!所以在商周之时青铜器上的纹饰多为饕餮、龙纹及各种瑞兽!而莲花纹饰是在佛教出现后才开始大量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