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瓷器

景德镇红釉如何“君临天下”?

清康熙一朝,平三藩收台湾,全国各行各业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尤其是景德镇的制瓷业,在明代末期官窑名存实亡的情况下重整窑务,再次建立起专为皇家烧造的瓷厂,并正式命名为“御窑厂”。历经明代及清初近300年的时间所总结的制瓷经验,以及新式窑型的问世,都为康熙时期的瓷器发展打下了雄厚基础,优质的产品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呈现:以氧化钴为原料的洒蓝釉、天蓝釉等瓷器;青花器物中典型的翠毛蓝;以及五彩、斗彩、中西合璧的珐琅彩,尤其是对铜红釉的继承、发展、创新,可谓是登峰造极。此时期不但再次烧造出明末已经失传(停烧)的霁红釉器物,还创新出了豇豆红、郎窑红瓷器,为雍正、乾隆两朝瓷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并且对后世制瓷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深浅不一的红色中,自然的点缀掺杂着其他不同的颜色,这些特点成就了豇豆红瓷器,并成为文物界公认别名最多的一个瓷器品种,其中包括美人醉、娃娃脸、桃花片等等名称,景德镇地区的老艺人们则将其称为“姜头红”。即使有众多的名称,豇豆红瓷器所表现出来的颜色还有很多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大清康熙年制款 豇豆红釉印盒 玫茵堂藏豇豆红一名的来由,是由于瓷器烧成后的红色深沉而不媚艳,在红色中掺杂着星星点点的青灰色,有如豇豆的颜色;而“姜头红”,则得名于南方盛产的一种鲜姜,鲜姜的芽头呈嫩红色,周围是青绿色,看起来娇艳欲滴。景德镇的老匠人们将烧成这个颜色的瓷器称为“姜头红”;若呈现出如十几岁的少女微醺,或飞雪后冻红的脸颊,则叫“美人醉”;如婴儿粉嫩的脸蛋,则称“娃娃脸”;“桃花片”则如初夏飘落的桃花,一片片叠摞在一起的粉红色。

豇豆红瓷器均为小件器物,且以文房器居多,主要有印泥盒、笔洗、苹果尊、太白尊、马蹄尊、水呈等;其它小瓶类观赏器,如柳叶瓶、莱菔尊、菊瓣瓶等,由于造型雅致且颜色多变,备受文人喜爱,遂也多作为文房用品。

豇豆红笔洗

豇豆红苹果尊豇豆红瓷器的出现,完全是制瓷艺人们知难而上的创新,也是为了更充分的使用窑位。豇豆红器物所用的铜红釉配方与釉里红器物使用的铜红料完全相同,区别仅在于釉里红是将铜料直接绘画于器物之上,之后罩透明釉,而豇豆红则是在坯胎表面通体施铜红料,再罩透明釉。相同器物只是制作的工艺方法不同,因此在烧造时的窑位也同是在“窝里”的后侧,温度在1250℃~1280℃之间;由于康熙时期釉里红中大件多,小件的豇豆红则一般码放在5米高的窑顶部位,又称“表上”。

豇豆红柳叶瓶

豇豆红莱菔尊豇豆红瓷器在施釉以及码窑等工艺操作上都有一定的难度。施釉方面,在用钴料写好款识后,先用浇釉的方法在底部以及器物内部,施一次二灰釉,也就是一般所说的透明釉;待晾干后,在器物外部再施铜红料。由于豇豆红釉的铜含量最高,因此釉水的价格也就相较于其他釉水高昂许多,所以使用多次吹釉的方法进行施釉;之后再吹上一次透明釉才算施釉完成。在吹铜红釉之前,要将施釉的工作台——辘辘车以及周围清洗的非常干净,其目的是回收吹釉之后多余的铜红料,然后才可以开始。首先要将瓷胎在辘辘车上固定好,将器物口沿遮盖,避免铜红料吹到口沿及内部的青白釉上而产生瑕疵。之后左手逆时针匀速转动轮盘,右手将装满釉(料)水的喷壶放在嘴上均匀的吹出,此时铜红料会像云雾般落在器物上,在整体罩满后进行晾干。之后需要反复施几遍,铜红料部分才算完成。在收集完多余的铜红料后,便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吹上透明釉。一件豇豆红瓷器便可以准备入窑烧制了。

豇豆红菊瓣瓶吹釉过程要非常的认真,又因豇豆红都是小件器物,吹釉时不能受周围任何环境的影响,若有分神釉面则会薄厚不均,成器后厚的地方就会形成绿斑。由于料水的含铜量高发色力强,所以吹的次数虽多,但每次都要薄,这一点则全凭吹釉师傅的经验,厚了则成瓷发黑,薄了则颜色浅淡露胎,不匀则间或杂色。以豇豆红太白尊为例,器身上有三处刻团龙图案,若吹薄,则盖不往露出白胎影响整体美观,如吹的太厚,纹饰会被釉盖的太厚,而看不清花纹。

大清康熙年制款 豇豆红太白尊 玫茵堂藏

团龙图案装匣方面,豇豆红一般使用当地称为浅子的内径33、高20厘米的矮匣钵,每个匣钵根据器物不同的体量,需要码放多个器物,在器物之间用黄草纸相互隔开并挤严,以防止运输以及满窑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问题。码放豇豆红的窑位要根据窑性、气温、天气等综合因素,由总负责把桩师,与第二把手驮坯师、第三把手架表师共同商量决定,一般码放在窑内左右两侧,这种方式称为“赌一边”。在把桩师决定位置后,由驮坯师发坯,搬运工传递给站在5米高的架表师傅码窑。

满窑时,架表师将匣钵举过头顶,此时无法看到匣钵内的情况。码放时还要观察同一柱匣钵之间的宽窄,要做到上下匣钵外径对齐,或上匣钵略大于下匣钵,俗称为“过肩”;若没有达到过肩的状态,在高温烧造时便会倒塌,需要调整。最后要将最顶上的匣钵盖严,再压上砖头,一是防止落灰伤釉,二是防止火力将盖子吹动伤坯。在一切就绪后便可点火烧窑。

豇豆红瓷器在康熙时期创烧,虽多是小件器物,但美不胜收,可以说是所有瓷器品种中最美、最典雅的。豇豆红瓷器除了操作难、烧成难之外,还有一点就是材料贵。其与釉里红品种用的红彩材料相同,而一个豇豆红器物所用的材料却可画几件釉里红器物。并且,釉里红烧制的过程相对稳定,即使烧制失败还可后期进行补救,而豇豆红一旦烧坏就只能成为废品。

可以说,若没有雄厚财力支撑,是烧不起豇豆红瓷器的,因此豇豆红在康熙朝也仅是昙花一现,之后几朝都没有再次进行烧制,转而用其它瓷器品种进行替代。到了民国时期虽再次出现,但也多是仿制康熙时期。解放后有共和国官窑之称的建国瓷厂也烧制出了豇豆红瓷器,但数量非常少,目的只是在继承与恢复。

豇豆红瓷器的鉴定

清康熙时期烧制的豇豆红瓷器,流传于世的数量非常少且都是官窑制品,底部书字“大清康熙年制”6字楷书青花横款,青花色泽淡雅。这一时期的器物胎体薄,胎质洁白细腻,有明显的压手感;釉质细腻,薄而吸胎;圈足窄而矮,与整体比例略显不协调。水洗的圈足较为特殊,为台痕底;器物的里釉、底釉薄而白,人称“浆白釉”。

康熙豇豆红瓷器器物款识因为康熙豇豆红釉瓷器是器型与红釉的完美结合,是明清瓷器中最美之器。到了清末民国时期才有了仿制品,这时期的仿品在器型上基本与康熙相同,但胎骨不如康熙时细腻且胎体变厚;白釉以及红釉都显得浮而不贴胎;釉面也较康熙时期粗糙;仿康熙款的字体与前朝不同;青花发深蓝色至正蓝色而不是康熙时期典型的翠蓝色;由于以上原因以及时代的不同,仿制康熙时期豇豆红瓷器在神韵上远不能达到当时效果。

晚清民国时期 豇豆红圆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