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瓷器

中国铜文化有怎样的历史发展?

  也是源远流长的。这种坚硬金属的坚軔品性是最为人称道的: 同一时期的铁制品锈迹斑斑甚至已经氧化消失了,铜依然完好,也因此,铜被赋 予了富贵、豪华、庄重、温馨等含义,还有着“人类亲善金属”的美誉。从夏朝开始,中国人便创造了辉煌的青铜文明。历史上就有“大禹铸九鼎” 的记载与“问鼎天下”的熟典。
  在浙江文化史上,春秋时期越王邀请欧冶来越国 铸剑,成为闻名天下的越王青铜剑。战国、汉至三国浙江是全国制镜中心,西汉 会稽青铜镜远销海外,这些都是青铜文化的代表。南宋时期,大批铜匠进入绍 兴、杭州,《康熙会稽志》卷六有盐、茶、锡、铜的记载;据商会统计,民国34年,绍 兴有锡行、铜锡店35家,后增至40余家,当时,杭州的铜器店铺和铜匠担星罗 棋布,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周边形成了全国铜工艺品集散地。
  从雷峰塔地宫发 掘的铜工艺品来看,当时绍兴、杭州铜手工业发达,市场繁荣。民国早期电影纪录片资料中,绍兴鲁府嫁女,十里红妆,到处都是铜器的身 影,大大小小,应有尽有,成为记录铜的珍贵镜头。

历史瓷器

  对宋代官窑问题论述的结语
(1)。老虎洞窑——就是修内司“内窑”。元代层就是章氏弟兄‘哥窑’的首创地。
(2)。 “汴京官窑”器——就是“宣和中”时期由宝丰清凉寺(贡)窑“禁廷制样需索益加工巧”后的“素胎器”,运进汴京‘小作坊’后,再“宫禁中烧,内有玛瑙末为釉”的官汝,亦即《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所说的“汝州新窑器”。
   其创烧于微宗时期(1121)止于(1125)年,历时约4年左右。它与柴窑一样,属短命官窑。其烧造模式就是清代珐琅彩的异地烧造方式及影子。(见《论北宋官窑》一文)
(3)。宝丰清凉寺(贡)窑——就是历史文献上所说的“汝窑”,也就是欧阳修《《归田集》中的“汝窑磁较似,官局造无私”的“汝窑磁”。
  也我们在找的‘旧窑’其创烧于仁宗末年至神宗初年(1058—1068)年间,止于1126年,历时约65年左右。
(4) 汴京官窑’设立的原因——帝王个性、嗜好使然

(5)。 御窑定义——御窑是官窑的主体,也是官窑的最高形式。
  
(6) 官窑定义——“由朝廷、宫廷设置窑场,组织和管理生产并控制产品流向。”它与民(贡、供)窑的区别:官者独立性,民者契约性。(见《论北宋官窑》一文)
(7)。 宋官窑的分类:A。御窑——北宋“汴京官窑”、南宋“内窑”是官窑形式,宝丰清凉寺等(贡)窑是民窑形式。
  B。 官(民)窑——a 郊坛下窑官窑b民(供、购)窑 ——朝廷、官府 ‘役’、‘购’形式窑
(8)。《坦斋笔衡》中“本朝”——是指金朝。但被误读为宋朝。
(10)。 “汝窑为魁”——指在金朝时,汝州地区生产出的产品占汴京市场份额最大,故谓之“魁”。
  但被误以为是指北宋时期清凉寺(贡)窑的“汝窑”产品。由此导致了史上罕见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汝窑为魁”事件发生在海陵王建造“金故宫”(1153——1158)年间。
(11).“以定州白瓷有芒”——被许多人读为“涩口”,字义应是“光芒”,说其有“芒”而‘弃’只是一种‘借口’实则是为“师出有名”。
  
(12)。 “金丝铁线”——就是澄泥胎沁色。宋代是没有“金丝铁线” 的,只有“浅白断纹及细碎开片”。催生出“金丝铁线”的时间可能要到明末清初。
(13)。 “澄泥为范”—— 就是澄泥为胎。是专属的御用瓷胎料。
  见《论南宋官窑》一文
(14)。 宋代没有“哥窑”——所谓宋代“哥窑”只是“内窑”中,一种有“特色”的产品而已。故称“哥釉瓷”以示区别。
(15) “哥窑”与“哥釉瓷”不是一个概念——‘窑’,应有窑址。
  ‘釉’,没有窑址。
(16)。 “哥窑”——就是章氏弟兄仿南宋官瓷的窑口。至明清后就是仿元代“哥窑”了。
(17) 元代“哥窑”窑址——因其性质决定其的‘游击’性质,故其窑址应有多处。
(18)。
   宋代“哥釉瓷”是宫廷典型御用瓷器,——因为它精美绝伦,“千万品而一遇焉。”是官窑中精品中的精品,属理应当然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