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瓷器

谁能说出贵州或铜仁在明朝和清朝时的相关典故和事迹?(最少回答三个)

典故一:铜仁地名

明嘉靖《思南府志》载:府江上流五千里,从播州石阡二水合流处,地名铜壶嘴,寺址尚存,相传寺有铜像7躯,重各千余斤,忽亡去其三区至铜仁府,现境以为祥,因以名府。

典故二:反清将领

包茅仙,松桃人。咸丰五年,于松桃孟溪起义。攻取乌罗、松桃,后挥师南下至湖南凤凰,转而向北,直逼秀山。咸丰六年,清廷调齐湘、川、黔各地清军前来镇压,以军退守梵净山,虽拼死决战,终因寡不敌众英勇牺牲。

典故三:苗族起义

龙子贤,苗族,铜仁人。明世宗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龙子贤率铜仁、平头的苗族人民起义。明廷调湖广官兵六万、贵州官兵四万进行围剿,但三千苗族武斗越斗越勇,势力还不断扩大,遍及湖广、川、贵三省。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苗民起义军破印江县、又破石阡县,火烧思州府。

典故四:大书法家

严寅亮(1854-1933) 贵州印江人,土家族。光绪二十九年颐和园竣工,亲王征书匾额“颐和园”,京城善书者众多,各大翰林争相献书,慈禧太后看后皆不满意。恰值严寅亮在京授馆,经人推荐参加应征。以行楷相融变化书写“颐和园”三字,善书者啧啧称赞,慈禧极为欣赏,命其书园内殿堂、楼、阁匾额十八方,对联二十三副。事后,慈禧太后召见嘉勉,赐玉章“宸赏”一枚。消息传出,书法界闻之大震,严寅亮驰名海内,登门求书求教者接踵而来。严甚谦虚:“余生平浪得虚名,愧不副实。”

沧桑铜仁中南门

杨宾莲

在明朝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以前,铜仁城的城门中,原是没有中南门这个城门的。

明朝永乐十一年(1413年),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靠夺取侄子建文帝的江山,自立为永乐皇帝的燕王朱棣,已经稳稳当当地做了十一年的皇帝了。这十一年中,他把那些不肯臣服的大臣们收拾得差不多了,完全有能力来对付西南地区那些经常闹事、不肯听话的土司,于是,便将长期闹内部分裂的思州宣慰司和思南宣慰司彻底废除,用这两个宣慰司原管辖的三十九个长官司建立了铜仁等八个府,同时,还建立了一个贵州省,当时叫做贵州承宣布政使司,来管理这新成立的八个府。所以,铜仁的老人们常说:先有铜仁府,后有贵州省。

朱棣派来铜仁担任首任知府的田载,是他当燕王时的老部下。这个北平人刚到铜仁时,一切事情都要从头开始,自然就没有精力和财力来修筑城墙。好在铜仁山青水秀,周围山上长满了树木,于是便命人砍下很多树木,在周围围起了一道栅栏,用作府城的保障。

按照明朝的规定,每位知府的任期都只有两三年,所以大家对修筑城墙都不大热心,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样得过且过地一晃便过去了三十六年。

用树木围起来的栅栏,防得了君子,防不了小人,更防不了手执武器的起义军。明朝正统十四年(1451),洪江的苗民起义,一把火把铜仁围城的栅栏和知府署的衙门烧得精打光,这才让后任的知府们对修筑城墙的事重视起来。

两年后的景泰二年(1451),四川巴县进士朱鉴来铜仁府任知府,开始夯土筑城。新筑的铜仁城的西面和南面以天然的屏障小江和锦江为界,东面和北面则沿着东山、道坳上,依山就势,蜿蜒起伏,夯筑城墙,并在城墙的东、南、西、北四面开启了四个城门,城门上同时还修建了城楼。城周758丈,大约三里左右,面积为0.24平方千米。

古代习惯上把这次修筑的围城称之为“老城”,把后来扩大的围城面积、包括明朝万历三十年(1602)于府城之北增筑的铜仁县城(万历二十六年,废除铜仁长官司,改设铜仁县)在内,称之为“新城”。

土筑的城墙一直维持到明朝嘉靖二十一年(1542)。这一年,云南昆阳的举人李资坤来到铜仁府任知府。第二年,李资坤为了解决治下“城狭民稠”、“民多居郭外”的现状,勘探了东北城外地势宽广平坦的地方,决定废掉旧城增扩新城,扩大铜仁城的规模,同时,鉴于以前土筑的城墙容易被雨水特别是洪水毁坏,李资坤决定这次重筑的城墙改用砖石砌成。

新城规模的扩大和筑城材质的改变,庞大的费用成了李资坤要解决的第一个难题。这位聪明的知府,采用了一个用新开拓的地盘换取增筑新城资金的办法。这一次的扩建,由城东一带向西增筑350丈,并将东面的城墙东移到了傅家山一带,城市面积扩大到0.6平方千米,虽然规模和质量都和以前都大不相同,但由于采取了用土地置换资金的办法(这个办法现在被大量效仿),却收到了“官不苦费、民不知劳”、“兴大役而事不烦、民不扰”的效果。古人评价:“自来筑城,成功易而诸费约,未有如斯者。”

明朝嘉靖二十九年(1550),分守思仁道的参议刘望之,命令铜仁守备张大儒,经历刘仲芳等再次修筑铜仁城墙。这次还开启了七个城门,除东门、北门、西门外,西面还为方便百姓挑水,加了一个便水门,而南面,由于修筑了三个城门,便从上而下依次叫做正南(又叫做江宗)门、中南门和下南门。

现在的环西路那时叫做边街,一直叫到解放后,在解放前一直都很荒凉;现在的双江路那时叫做府前街,民国时称县府路;现在的逸群小学门前称府后街,亦叫皇殿街、后水门街,而中南门这一段街道,明朝时叫做中南门街,清朝时叫做太平街、民国时叫做金华街,孙中山先生逝世后,改名为中山路。在广东省中山县新编的《孙中山志》中,它还是贵州省惟一保留下来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的路名。

1943年,铜仁县县长孟兆麟在中南门城门两旁各建一座碉楼,为了与中山路相对应,把中南门城门改名为“中山门”,但铜仁的老百姓还是热衷于把中山路叫做中南门街,把中山门叫做中南门,因为它的历史渊源太久了,而且指向性强,又好记。

中南门街东依东山,西接府台衙门,南临锦江,过去它占有很大的地理优势。因为在过去的几千年中,中国的大宗货物的运输,都是依靠水路运输来完成的。中南门街紧靠中南门码头和渡口,水运的货物进出方便,人流量大,成了商家的首选之地。民国期间,铜仁城的老八大号和新八大号,大多聚集在中南门一带,因此,中南门在过去最为繁华,成了铜仁城三街六巷之首。

随便说一句,明朝嘉靖二十九年开启的七个城门的格局,一直延续到了清朝乾隆二十六年(1761),这一年,增修了新东门、后水门两处水门以方便百姓取水。但新修的新东门面向北方(今地区养护段处),老东门又随之封闭了,如按面向北方取名,铜仁城便没有了东门。于是,修城门时便不同城墙平行,而是有意向东斜了一点,使城门面朝东面。

后来,据说因为封闭了老东门,对全城的风水特别是对学子们考取功名有很大的影响,清朝光绪十六年(1890),铜仁府知府冯翥鹏采纳了城内父老的建议,于第二年冬十一月初八动工,腊月十二完工,重新开启了老东门。所以,才会有了“好个铜仁城,八门开九门”一语传世。

梅济鼎 清朝贵州铜仁人。清道光时(公元1821-1850)举人。因痛恨苛征,于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10月与徐廷杰在铜仁率众起义,攻占铜仁府文武衙门,击毙知府。随即与江口刘世美,印江田宗达等相呼应,率众再次起义。他们以反折征为口号,头带红巾,故称红号军,梅为红号军首领之一。红号军士气旺盛,连陷松桃、思南、石阡、印江、玉屏、青溪等城镇,并向湖南进军,义军民展到万余人。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正月,湘军攻占铜仁在激战中,徐廷杰、梅济鼎等皆英勇牺牲。 赞同0| 评论(1)

黔西南州安龙县,是南明时期的一个都城,还有十八先生墓,那是我的故乡。剩下的嘛,就是贵州行省在明朝永乐年间设置,以及清朝在西南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的运动,也涉及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