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瓷器

陶器的发展是怎样的?

火的使用使人类结束了茹毛饮血的原始生食阶段,进入了原始熟食阶段,但无论生食、熟食,整个旧石器时代还不存在真正的炊具与食具。陶器的发明,将人类社会带入了新石器时代,从此才有了专用于烹食、盛食、进食的器具。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崭新器物。从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来判断。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陶器的国家之一。在我国,第一件饮食器具——陶器的诞生是在公元前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史书《佚周书》记载“神农作陶冶斤”,黄帝始作鼎与釜甑。且“烹于斯食于斯”,即炊食兼用。

考古证明,公元前六七千年生活在我国黄河、长江流域的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在创造出造型完整的磨制石器的同时,还创造了最能代表那个时代文化水平的工艺产品——陶器。在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中,几乎都出土了或多或少的泥陶制品,因此那个时代又被称作陶器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说,陶器,才真正是人类所创造的第一件“作品”,是人类在造型艺术方面留下来的主要创作。彩陶是中国原始社会中卓越的工艺创造,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

陶器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极为密切,是伴随着原始人类生产水平的相对提高,是在追求“美食文化”的背景中应运而生的。远古的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特别是火的长期使用,认识到火能改变某些物质的性能,并逐步掌握了控制、应用火的经验,这为陶器的制作准备了先决条件。

在陶器发明以前,人们为了取得熟食,或以篝火烧烤食物;或以石头砌成坑穴,将猎物去皮放入坑内,上盖加热,直至焖熟取食。长期以来,人们为取得熟食在努力创造一种良好的生活用具,用以煮熟、储存、饮食之用。在原始熟食阶段的后期,人们尝试着先把食物放入植物枝条编织成的用具中,然后置于火中烧烤。但他们很快发现,往往食品尚未烤熟,盛装食品的植物却早已化成了灰烬,食物自然也落入了熊熊烈焰或灰烬之中。美味变成了难咽的炭食。后来他们尝试着用泥巴将植物编织品里外涂抹,或直接将食物包裹在泥巴之中,之后再置于火中烧烤。出乎意料的是:经过高温的泥巴变得坚硬细密,既保护彩陶罐了食物,又可反复使用。这一尝试,本意是求得一顿不再难以下咽、伤及脾胃的佳肴,结果却成了人类发展史上一个伟大的里程碑,陶器诞生了。

陶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伴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产生的。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不再单靠采集和狩猎为生,开始进入了农业种植和畜牧饲养的新阶段。人们能够比较有把握地控制和扩大食物的来源,从而改变了那种饥则求食,饱则弃食的生活状况。农业种植和畜牧饲养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人们开始了定居生活,定居的人们对能够方便煮熟和储存食物的用具有着更强烈的需求。从此,先人们便把越来越灵巧的双手,越来越聪明的大脑,越来越丰富的审美情趣,用在了制作这最“前沿”、最“时髦”的泥烧器物上。

人类在对饮食的多种嗜好中,十分用心地塑造着各种食用器具。他们已经制作出不同用场的陶制食器:杯、盘、豆、钵,碗、盆、壶、鬶(guǐ),罐、缸、瓮、鼎等数十种。就以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为例,裴里岗的圆腹鼎、三足钵、双耳壶、深腹罐、带盖高足豆。磁山的小口长颈罐、圈足罐、圆口盂,大地湾一期文化中的圈足碗、球腹壶、圆底钵,李家村的大口罐、凹底罐、小口杯、平底钵、杯形三足器,老官台的小口鼓腹平底瓮等等,在这些仰韶文化之前的早期新石器文化遗存中,食具的形制差不多已是一应俱全。

陶器的发明是史前时期划时代的变革,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陶器的发明是一项伟大的创举。在此之前,人类所有的工具都是对自然界现成物品的物理加工,而陶器却是采用天然原料通过化学反应使之改变固有形态和性能,从而制成人类生产生活中所需要的器皿,陶器是人类诞生以来的第一项伟大发明。这一发明对文明进程的影响深刻而久远。在金属器进入社会生活之前的数千年里,陶器一直是人类最主要的生活器具,直至今日,它仍未能完全退出我们的生活。在中国,陶器的发明被视为由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而人类所发明的第一件陶器是用来做饭的,可以说,人类第一件炊具是与新石器时代相伴产生的。

由此可以看出。陶器的发明是因为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更准确地说,它是随着原始人类生产水平的提高,为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而创造发明的。

进入仰韶时代,彩陶的出现,更加美化了人们的饮食生活。彩陶最早出现于大地湾一期文化中(距今约7800-7350年),还只是在部分钵的口沿上绘出紫红色宽带纹,罐和碗的口沿则多绘成锯齿状。进入仰韶文化时期,陶器开始通体着色,基调便是自山顶洞人以来便十分崇尚的红色,不过又增加了纹饰的色彩。早期以红底黑彩为主,后期往往在彩绘部分先裹上一层白衣,再施以黑、黄、紫等色彩。从而形成了双色或多色的图案。彩绘主要着在器物外端的口部和腹部,一些大型的敞口器物如浅底盆等,则在内壁也施彩。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期以后的整个仰韶文化时代(距今约6700—5000年),陶制食具更是空前繁盛,其形制愈加丰富,其中在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五十多万件陶器、陶片中,生活用具多种多样,仅陶罐就有二十三种类型四十五种式样,如果不是对饮食蒸煮烧烤的多种讲究,就不会有如此细致的器具分工。

一般来说,碗盛饭、盘装菜、豆放肉、钵盛汤,食具的多姿多彩,折射了食物烹饪的多滋多味。从陶器时代这让人叹为观止的种种彩陶器皿,不难推想和明了,这时的先人就已经在努力创造有滋有味、多姿多彩的生活。

从此,形制各异的食具便多是彩陶制品了,诸如西安半坡的鱼纹彩陶盆、临潼姜寨的蛙鱼纹彩陶盆,宝鸡北首岭的船形彩陶壶,庙底沟的圆点曲线彩陶盆、郑州大河村的白衣彩陶钵和彩陶双连壶,特别是作为甘肃仰韶文化代表的马家窑遗址中出土的提粱彩陶罐、蛙纹彩陶瓮、旋涡纹彩陶壶、中心圆彩陶盆等等,都以鲜明的图案、热烈的色彩,烘托着红火的饮食生活。由此,春秋时代最早的美论也就谈到了“五味”。以及后来的“滋味说”、“韵味说”,应该说中国人对饮食美的认知从陶器时代就有了飞跃!

彩陶是仰韶文化的一项卓越成就,是用赭、红、黑等色绘饰的陶器。彩陶艺术,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它是在陶器未烧以前就画在陶坯上,烧成后彩纹固定在器物表面不易脱落。有的在彩绘之前,先涂上一层白色陶衣,使彩绘花纹更为鲜明。彩陶花纹主要是花卉图案和几何形图案,也有少数动物纹。几何形图案主要有:弦纹、网纹、锯齿纹、三角纹、方格纹、垂幛纹、旋涡纹、圆圈纹、测折纹、宽带纹。并有月亮、太阳、北斗星等纹样。动物纹样,常见的有鱼纹、鸟纹、蛙纹等。兽纹较多的是猪纹、狗纹和鹿纹,有的奔驰,有的站立。这些动物形象的出现,反映出当时的渔猪在原始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人物纹样较少见,1973年在青海大通县出土一件陶钵,其口沿内壁上画有三组跳舞的人群。五人一组,舞人动作整齐,姿态优美,精美异常。植物纹样,在距今六千八百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陶器上,发现有稻麦粒、枝叶、花瓣,甚至有些已概括成为,几何形体,并和几何形纹混和在一起构成纹样,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别有一番情趣。

彩陶炊食器具主要有炊具、饮食器、酒器、贮盛器四大类。炊具:陶灶、鼎、甑、釜、鬲(lì)、鬻、觑(yǎn)、罐等。饮食器:碗、杯、豆、盘、盂、钵、小口平底瓶、小口尖底瓶、平底盆、尖底盆、簋(guǐ)、皿、缶等。酒器:盉、斝(jiǎ)、尊、小壶、高脚杯等。贮盛器:瓮、罐、壶、敞口罐、盖子罐、双耳尖底罐、双耳腰峰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