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瓷器

为什么明瓷,明玉,明家具等艺术品,被收藏界冠以“粗大明”的叫法呢?

粗大明的定议是以大部分和个别门类的概扩,明代瓷器官窑器是非常精美的,五彩,黄釉,等都是非常精美的,釉色使用了矿物质的釉料,五六百年依然光彩照人,鲜艳夺目,今天的釉料无法比较的,绘画比较夸张不拘小节比例失调,玉器也一样官方的玉器制作也很精美,在铜器上最能体现明大粗的含义,在铜香炉,铜佛教造像,景太藍,可以看到,在大的方面非常到位和造型优美大气,韵味十足,开脸,服饰,手足都很好的,但在细部小节上不注意,刀刻款的笔划细部处理较简单随意,这也是粗大明区别特点。

明瓷,明玉,明家具等工艺品被收藏界称为称作粗大明”的美誉。是因为这时期的工艺品具有几大特点。

无论是明瓷,明玉,还是明家具等。它们和以前的各朝代工艺品相比,它们不惜材料,厚重牢固;精雕细刻,图案各异繁多,工笔复杂,不崇尚简洁。更具艺术价值。深受收藏界的亲睐。

大明器具,粗犷豪放,极易收藏。流传于今也不少。价值极高,具有很大的增值可能。

万历时代的海捞瓷器到底出了哪些宝贝?

这个问题广东考古老李尝试回答一下。

先说说海捞瓷的概念。

海捞瓷,是指遗存至现在仍然可见的中国历史上外销瓷中的一类器物之俗称,实际上主要是指的海中沉船所载的瓷器。最早的恐怕能到汉代,一直到明清历朝历代的都有。我们考古或者是水下考古中,专业的称谓称是出水瓷器。

至于你的问题里提到的万历的海捞瓷,老李在菲律宾和东南亚的一些古玩市场见到过一些,但是都说不清楚出水地点。

目前我们能够看到的经过科学发掘的万历年间出水瓷器,最大一批就是广东省汕头市海域的南澳I号所装载的。老李在自己的头条账号中,专门介绍过这艘沉船发现的经过和相关发现(参见考古李岩帐号发布的图文《南澳I号沉船,南海II号难道是误传?发现过程惊心动魄》、视频《人们常说的五福俱全到底是什么?真的有五福俱全的人吗?》)。既然你提出来的这个问题,老李会再多做一些短视频等加以详细介绍,您可以关注。

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南澳I号沉船的出水瓷器。南澳I号出水的瓷器。如果从产地来说,主要来自于漳州窑和景德镇窑。(图中前两件是漳州窑的,后面4件都是景德镇的)

除了瓷器之外,还有金属器,木器,陶器,石器,铜钱等等。

以上回答仅供参考。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在广东省南澳县三点金海域,渔民进行潜水捕捞作业的时候,发现了沉睡海底几百年的明代商船“南澳I号”,把一个时代传奇带到世人面前。国家文物局组织水下考古队对沉船进行了3次考古发掘,打捞出水各类文物超过3万件,并确定该船沉没于明万历早期。在船载的瓷器当中,以漳州窑青花为主,瓷器种类主要为大盘、大碗、钵、罐以及杯、盏、瓶等,青花瓷大盘和带盖青花瓷钵是代表性的器物。据史料记载,16、17世纪的欧洲人认为拥有中国的瓷器是一种荣耀。他们大量收藏中国的瓷器,从而带动了中国瓷器的出口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