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瓷器

怎么区分古代瓷器和现代瓷器

古陶瓷材料和现代民用陶瓷材料的成分、组织几乎一样。胎的成分都是以AL2O3为主,釉的成分以SiO2为主加少量金属氧化物颜料。组织都是晶相、玻璃相和气相混合物。 古陶瓷和现代民用陶瓷在工艺上有很大差别。
  首先是材料的纯度差异。古陶瓷受限于原料选矿和提纯的工艺与设备,胎和釉里都含有大量杂质,如氧化镁、氧化钙、氧化铁等,杂质元素都在10余种以上,因而瓷器的呈色单色性较差,都是呈过渡色,绝无艳丽的单色。即使同窑烧制的相同配方的一批瓷器,每件呈色并不相同。现代日用陶瓷胎、釉的纯度很高,即使是质量很差的原料,杂质含量也远低于古陶瓷。现代陶瓷的胎色纯白,釉无色透明。
  其次是材料的颗粒度差异。古陶瓷原料的粉碎、研磨和过滤工艺与设备都很落后,都是人工或简单机械作业,陶瓷原料的粒径大约从几微米到几百微米,尺寸跨度达3个数量级以上。粒度不均匀导致古陶瓷的胎不能做得很薄,壁厚也不能很均匀,表面凹凸不平,棱线不直,挂釉厚薄不均,露胎处较粗糙,致密度不高。不管刮胎成型操作如何精细、手艺如何高超、胎面刮得多平,胎料粒度不均匀都会导致烧结时局部隆起或塌陷,凹凸不平和釉的厚薄不均不可避免。现代陶瓷原料的粒径可以控制在同一数量级,质量最差的原料粒径差也达不到2个数量级。因此,现代陶瓷中的气相和玻璃相占比很低,细润致密,烧结变形很小,厚度非常均匀,表面是标准的几何弧度或镜面,釉的润湿性很好,很薄且均匀,绝无不挂釉的狭缝或露胎点,胎釉结合十分牢固。
  第三是颜料的差异。古陶瓷所用颜料都是天然矿料,纯度低且粒度较粗,呈色如前述。釉下彩边际发散(有毛边),有立体感;釉上彩堆釉较厚,难以描绘细微笔画,覆盖性较差,有通透感,色彩过渡变换复杂,各不同部位颜料呈色存在较大差别。现代颜料都是化工产品,单色性好,覆盖性强,无通透感,呈色艳丽,边缘界限分明,细微笔画绝无浸染过渡,颜料层很薄,无立体感。在化工颜料中掺杂也不能掩盖这些特征。
  第四是烧结缺陷的差异。由于胎釉材料成分、粒度、杂质的差异和炉内温度分布的差异等,古陶瓷基本都存在程度不同的胎裂、釉裂、气泡、脱釉、意外呈色、表面不平、釉厚薄不一且有堆釉等缺陷,只有个别品种古陶瓷少有或没有可见气泡。现代陶瓷可以完全消除这些缺陷,人工制造这些缺陷很容易识别。

古瓷器的鉴定方法有哪些?

古瓷器鉴定的主要内容:
  (一) 断真伪
  (二) 断年代
  (三) 断优劣
  (四) 断窑口
古瓷器的鉴定的方法:
  1. 分类法即将个时代的同类器(包括相同器形、相同纹饰题材)理成发展序列,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再找出其不同点,来摸索它们的发展规律和各时期的特征。
  2. 比较法主要是利用考古发掘出来的、有地层年代的器物作为标准器物,将所需鉴定、辨伪的器物与之比较,从而得出鉴别的结论。
  3. 鉴别法即利用同时代的同类器或不同类器上的时代特征来对照、比较所需鉴别的器物,从而得出综合鉴别的比较合理的结论。

瓷器器形识别图鉴的内容简介

中国瓷器初创于商代,真正创制于东汉,唐代时达到高度成熟,到宋代蓬勃发展、名窑涌现,在明清时工艺流程超越前代。每一件古瓷器上都显示着特定时代制瓷工艺的风格特点,浓缩着已然逝去年代的种种信息。特别是瓷器的器形,是瓷器式样传承演变的直接反映,对时代风格的反映更加清晰明了。古陶瓷鉴定家都十分重视对瓷器器形的研究工作,都把器形鉴定列为古陶瓷鉴定的第一要素。从器形特点入手,认识瓷器式样,感受时代风格,是认识、熟悉瓷器行之有效的方法。
本书收集、整理了大量的资料,以深入浅出的文字,数百张精美的实物图片,全面展示了瓶、尊、炉、觚、壶、盘、碗、杯、罐、盆、盒、枕、缸、砚等瓷器的形制特点,图文并茂,便于爱好古瓷器收藏的读者翻阅、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