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瓷器

隋朝的瓷器有什么特点?

581年,杨坚兼并北周和南陈,统一中原,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连年混战的局面。隋末大运河的开凿,也对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了很大作用。隋朝历史不足40年,但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朝代,为大唐帝国的创建铺平了道路。在陶瓷方面,隋代陶瓷工艺也为一个新的陶瓷时代拉开了序幕。隋以前烧瓷窑场主要都集中在长江以南和长江上游的四川地区,北方的烧瓷窑场极为稀少。入隋以后,南北方瓷业才开始了飞跃性的发展,窑场及其烧制的瓷器明显增多,各种花色、风格、样式的瓷器开始呈现,形成各竞风流的局面。

隋代制瓷的中心仍在南方,但已有逐渐向北转移的趋势。陶瓷的生产继承了北方青瓷的传统风格,吸收了南方青瓷的特点,烧制出的器物品种明显增多,日用瓷器出现了过渡性的变化,胎体一般较为厚重,胎色以灰白色居多。

隋代瓷器的工艺技术取得许多成就,超越前代。瓷泥一般都经过淘洗,且掌握了控制原料中铁元素比例的技术。

隋瓷主要用支具支托叠烧,支具支托叠烧时,器物在窑内直接接触火焰,受窑内烟火熏染,釉面不匀,而且往往还粘上许多烟灰窑渣。

但是,这时已出现了筒形匣钵,虽未马上得到普及与发展,却也标志着烧瓷技术的又一次飞跃,逐渐使得瓷器制作与造型发生了很大变化。

胎壁由厚重趋向轻薄,底足由平底、饼形足变为玉璧形底、圈足,釉面不受窑内烟熏污染,从而保持了色泽的纯净,也使器物造型趋向于轻巧、精美。

在造型方面,隋代青瓷基本上继承了南北朝时期的造型,主要有四系或六系盘口壶和罐、龙柄鸡首壶、唾壶、多格盘、五盅盘、高足盘、瓶、砚、盘和碗等。

湖南省岳州窑烧制的青釉八棱形短流壶,是一种新造型。安徽省淮南窑的青釉四系瓶,也为他窑所不见。而各地瓷窑都有青釉高足盘,则属隋瓷中的典型器物。

青瓷是隋代瓷器生产中的主要产品,但釉色还不稳定,这时的用釉仍属石灰釉,透明度强,釉面无论青绿、青黄还是黄褐均为玻璃质,在高温中流动性大,烧成后常呈流珠状,而且胎质坚硬,一般是器里满釉,器外施釉不到底,下半截露胎。

此时瓶罐类器物的装饰主要集中在肩部和腹部,一般用花朵、卷叶纹组成的带状图案。隋瓷装饰手法有印花、刻花、贴花、堆塑等,个别的也有加黑褐彩的,其中以印花较为多见,最富有代表性。

印花是在瓷胎未干时,用瓷土烧制成的阳文印模压成花纹,然后才施釉烧成。其纹样有团花、草叶、莲瓣、卷叶、波浪和弦纹等单独或复合形式,表现在立体器物的颈、腹部和高足盘的圆面上,看上去整齐、简朴、图案性强。此外,湘阴窑、淮南窑、安阳窑产品多采用印花装饰。

有件隋代青釉印花四系壶,高35厘米,盘口长颈,长圆腹、平底。肩部4个双条形系,颈、肩、系、腹部作4层印花装饰,印花为扇形花瓣组成的团花和叶纹,反映出隋代瓷器的装饰特点。

还有一件隋青釉印花带盖唾壶,通高14.厘米,口径8.4厘米,足径10.6厘米。壶盘口外撇,短颈,溜肩,半腹下垂,腹下略收,宽圈足。盖卧槽,钮如蜡扦状。通身施淡青色玻璃质透明釉,施釉不及底,近足处露灰白色胎骨。肩部暗刻三角纹边饰一周,腹印团花、树叶及忍冬纹一周。

刻花则是用一种尖利的工具,在瓷胎未干时刻画出各种各样的花纹样,然后施釉入窑烧制。

贴花是将瓷泥填入模内,压制成各种花纹,趁瓷胎未干时用瓷泥浆水黏合在器物表面而成,较少见。`

隋代青瓷仍以越窑为主,典型器物有隋越窑莲纹四系罐,直口,溜肩,扁圆腹,实足。肩部安四方形桥系,呈对称分布。器外壁贴塑两层倒置莲瓣,采用浮雕的装饰手法,富有立体感。施青釉,底部不施釉。

隋代青瓷器的典型之作是青釉兔钮莲瓣纹权,高12厘米,底径12.7厘米。权平底,底心有一圆孔,中空,顶部饰一兔钮。器身薄施一层青釉,釉色泛黄,施釉不到底。外壁模印莲瓣纹一周,上为6组团花,间以条纹。

此权造型端庄,兔形钮栩栩如生,釉面玻璃质感强,开细碎片纹,模印之纹饰清晰,布局规整,线条流畅,富于艺术美感。

隋朝时期,北方制瓷业有了新的发展,制瓷区域大部分集中在河南、陕西、河北、山东等省。隋代北方青瓷窑口有河北贾壁村窑,河南安阳窑、巩县窑,安徽淮南窑等。

它们的胎釉特点是:胎骨厚重,胎土经过淘洗,胎色多为灰白色。其中淮南窑瓷胎较粗,釉的玻璃质较强,透光度好,釉面常有纹片,外壁多施半釉,有流釉现象,釉色青绿或微闪黄。

北方瓷器的花纹装饰,除沿袭南北朝时盛行的莲花纹外,还采用朵花、草叶、卷叶纹,并在布局上加以穿插、替换;装饰手法有印花、刻画花、贴花等多种技巧。

有一件隋安徽淮南窑制品青釉划花莲瓣纹四系盘口瓶,高43厘米,口径15厘米,足径13.5厘米。瓶盘口,长颈,溜肩,肩部置4个由双股泥条制成的竖系,鼓腹,腹以下渐敛,近底处外撇。通体施青绿色釉,釉仅及腹下部,釉下施有洁白的化妆土,釉面开有片纹。

盘口瓶釉下纹饰为划花和印花,颈、肩部均戳印圆圈纹,肩部有两道划花纹饰,上为覆莲瓣纹,下为忍冬纹,腹部3道划花纹饰,上下均为覆莲瓣纹,中为忍冬纹,每层纹饰间均以弦纹相隔。

隋代淮南窑制品还有黄釉高足盘,高12.5厘米,口径27.5厘米,足径14.5厘米。此盘直口微外撇,盘心坦平,有印花装饰,并有5个支钉痕,下承以空心喇叭状高足。通体内外施黄釉,但外壁仅施半截釉。

高足盘是南北方瓷窑普遍烧制的器形,最早见于北朝,隋代这种器物比较流行,在隋代的绘画、壁画上都可见到。发现隋代烧制高足盘的瓷窑有河北的贾壁窑,河南的安阳窑,安徽的淮南窑,湖南的湘阴窑,四川的邛窑等。

隋代还生产了大量质量较高的白瓷,以北方河北邢窑的白瓷最为突出,它与南方越州出产的青瓷交相辉映,北方瓷业的发展为以后唐宋瓷业南北遍地开花、名窑迭出的繁荣局面开了先河。

但这时的白瓷釉不是真正的白色,而是透明的玻璃釉罩在白胎上。器物胎质较白、釉面光润,已基本上看不到如南北朝白瓷中泛青或闪黄的痕迹。

这种在瓷胎上成功采用白色化妆土的工艺,是隋代制瓷技术的重要成就之一。即在上釉之前,精选含铁成分少的白瓷土细密地挂在坯上,对白瓷釉色透明度的提高和呈色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有件隋白釉罐,高19.2厘米,口径9.7厘米,足径15.2厘米。罐唇口,无颈,溜肩,肩下垂直至足,平底无釉。胎骨呈白色,较为厚重。内外施白釉,外壁近足处釉不及底。釉薄而匀净,纯白无瑕,布满细碎开片。罐体造型饱满端庄,优雅而古朴。

隋白釉龙柄双联瓶是北方白瓷的代表。双瓶相连,以龙为柄,龙张口,双双衔住瓶口,造型生动。此瓶胎色较白,质地坚硬,施釉不到底,釉层薄而微微泛黄。自北朝北齐出现长颈瓶以来,至隋代瓶式更为丰富,以后历代均有烧造,造型各不相同。

另外,从608年李静训墓中,也发现了如白瓷双系螭把鸡首壶等一批白釉瓷器,较之北齐范粹墓发现的白瓷,釉质已有较大提高,全不见早期白瓷白中闪黄或闪青的痕迹,是代表隋代白瓷发展面貌的珍贵资料。

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

回答

一、隋朝瓷器-总体艺术特点

隋朝同时吸收了南北青瓷的特色,烧造的器物主要是青瓷和白瓷,器物的胎体一般有厚重感,胎色主要是灰白色。

纹饰方面,仍然以南北朝最为兴盛的莲花纹为主,兼有草叶纹、卷叶纹、朵花纹等。

常见的装饰技法主要可以归纳为印花、贴花、刻花、划花等多种。

隋朝瓷器的种类日渐丰富,尤其是日用器物更是令人眼花缭乱,为日后瓷器的再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隋朝瓷器-常见基本造型

隋朝瓷器的常见造型主要有以下几种,即碗、瓶、盘、壶、罐、砚台等。

其中盘类器物还可以细分为高足盘、多格盘、五盅盘等。

壶类器物还可以细分为鸡首壶、唾壶、盘口壶等。

罐类器物还可以细分为四系罐、六系罐等。

三、隋朝瓷器-基本纹饰图案

隋朝瓷器的基本纹饰多为草叶纹、莲瓣纹、卷叶纹、团花纹、弦纹、波浪纹等。此外,加黑褐彩的纹饰也十分流行。

四、隋朝瓷器-主要装饰技法

隋朝瓷器一般都为光素

更多1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