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瓷器

原始瓷器是如何发展的?

春秋时期是原始瓷的继续发展期,在前人的基础上工艺有所改进,优质的

原始瓷多为灰白胎,胎质细腻。大多数的器皿已有轮制成型,器形规整,胎壁厚薄均匀。釉层增厚,釉面光亮,已经掌握了还原气氛。器物造型多为饮食器与同时期多为贮藏器的硬纹陶,在种类和样式上有了明显不同,逐渐形成自身的风格。此时江南地区瓷土资源丰富的优势开始显现,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原始瓷烧制十分兴盛。

战国时期原始瓷的生产和使用较西周春秋更加进步和广泛,胎泥处理更精细,瓷胎精细,致密坚硬,多为灰、灰白色,亦有紫色。施釉厚薄较均匀,里外满釉,由于火温较高,胎釉结合更加紧密,釉色更稳定,一般呈青色或青上泛黄。这时的原始纹饰很少,主要有S形纹、栉齿纹,碗盘内底往往有一细密的由里到外的螺旋纹,外底有一道道切割的线纹。

瓷器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如何发展的 ?

魏晋南北朝在中国瓷器史上,属于快速发展阶段,随着青瓷一统天下,烧造的地域进一步扩大,但也有少量的黑釉瓷和白瓷被发现。这个时期社会动荡,民族的融合及佛教的传入促使陶瓷艺术风格多样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青瓷的发展到了极高的水平,为“南青北白”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漂色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色釉,是青瓷系统的代表,与北方地区的白瓷交相辉映。此时的瓷器已成为人们日常使用的主要器皿。现存南朝覆莲小罐,体积虽小,但造型简朴优美,盖面及器身均浮雕有覆莲莲瓣,盖有荷叶梗纽,通体施青釉,泛黄,开细片纹,釉色晶莹明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北朝晚期,白瓷首先在北方出现,这说明制瓷技术发展到了一定程度,胎釉中的含铁量受到控制,克服了铁的呈色干扰,为后来彩瓷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白瓷的成功烧造,是中国瓷器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