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油画

油画画面颜色脏的原因

油画颜料调在一起出现脏的现象有两种情况:
1,化学反应导致变色:油画颜料的每种颜色化学性质都完全不同,从大类区分可分为矿物色和有机色,矿物色的化学成分为金属盐,古代多为天然矿物研磨的产物,也有人工合成的,比如铅白(醋酸铅),还有硫酸盐、碳酸盐、金属氧化物等。有机色在古代多为植物或动物提取物,比如胭脂(西画中很古早就在使用这种颜色)、紫罗兰、藤黄等,多为高分子化合物。现代化学工业又催生了很多新的颜料品种,比如人造群青、联苯胺黄、镉红等等。如此多的化学物质同时出现在调色板上,发生化学反应的几率还是很高的,而化学反应的直接后果一般都是变色。所以从古代开始,画家就非常讲究颜料的搭配,会发生反应而变色的颜料是决不能一起调色的,还有很多见光褪色的颜料都慢慢被淘汰出局了。现代颜料制造行业已经很成熟了,规范的生产厂家会在颜料管上标明化学属性的类别,懂行的画家一看标志就知道哪些颜料不能一起调色用。

2,光学原因:古代画家调色讲究用尽量少的颜色,既是为了避免化学反应,也是因为颜料种类越多,光学效果越差。理论上讲,红黄蓝三原色相混可得到黑色,但实际上调色板上的红黄蓝从来调不出真正的黑色,只能得到肮脏浑浊的灰,因为颜料混色不是三种化学物质合成一种别的颜色的化学物质,而是三种不同颜色的粉末在颜料中物理混合,是一种无序排列,光在穿透色层并被反射的过程中被三种颜色的例子吸收,但并不可能真的完全吸收并均匀反射,绝不可能像黑颜料做得那么出色,所以,混合出来的黑永远无法像真的黑一样黑得漂亮。同样的道理,其它的颜色也一样,混合物中颜料粒子的品种越多,颜色就越浑浊,越脏。所以,如果不想画脏画,就控制用色。大师级的画家都很懂得控制颜色的数量和种类。鲁本斯也好,安格尔也好,达芬奇也好,调色板上都不回超过10种颜料,而且通常还都是同色系的。

怎么样清洗油画颜料

油性颜料干燥慢,画家可反复涂改画面,并能在画面上直接调色、运色。

油画色彩光亮,利于物象质感的刻画,能够充分表达物象复杂的色调层次,具有透明、浑厚而丰富的优越效果。

可用不同的调色剂控制颜色干燥时间,可运用色层的厚薄对比、笔触的变化产生丰富的画面肌理,或在有肌理的表面上作画,或在颜料中加颗粒状物质表现特质物体。

油画颜料有较强的遮盖力和可塑性。可以一次性完成,也可以多层覆盖,色层不会脱落。油层干后坚实耐久、色彩光亮,颜料在干燥过程中没有任何变化。

油画颜色上不好怎么办

如果是色彩出了问题,据我的经验,你有可能是以下三种原因:1、调一种颜色的时候,用的色彩种类太多,而导致颜色变脏;2、擦笔的时候,没擦干净,上一种颜色影响到这一种颜色;3、油壶太脏了……清理一下顺便换点油吧。当然出现这种情况还有可能是因为油画颜料的性质你没有能够完全把握,这个就需要你多积累了,一下子也说不太清楚,毕竟这个东西靠感觉的还是多一点。

油画 肌理

你这些方法都够胡来的!
油画的厚度和肌理有三种主要制作方法,一种是先做肌理后处理色彩整理造型,一种是边画边做,越到后来越厚,还有一种是一步到位的直接画法。
前者的代表人物是伦勃朗,第二种则用得很普遍,从提香就开始这么画了,印象派也是比较典型的例子,最后一种画法可以看弗洛伊德的后期作品。
不论哪种方法,都是从油画基本技法衍生出来的,要符合技法原理,即肥压瘦。底层如果直接用含油量大的颜料堆过,上层只能含油量更大,如果反过来还加松节油,会出现严重后果,尤其是底层颜料厚的情况下,要等干透才能继续画,否则吸油,瘦压肥则会造成保存过程中色层剥落。厚色层干透等半年也不为过。你这张画就只能成为失败的试验品。

用丙烯做油画底子也行不通,丙烯颜料时间耐受性差,老化后根本无法修复,所以国外早就禁止用丙烯做油画底子了,丙烯画也禁止当作油画卖。而且丙烯做底会形成完全不吸油的色层,上层附着油画色手感和附着力都极差。
中国一向不讲究诚信,所以很多画家用丙烯做假油画,而且是纯丙烯,个人认为是很可耻的。但是三天时间,不可能做你说的这么厚的油画,要么你就昧着良心用纯丙烯对付一张给人家。

真正想做肌理,技法要讲究,尤其是先做肌理那种,通常是用乳液调色,乳液含水,油较少,可以保证颜料的速干和瘦,适宜短时间内堆出厚重且层次丰富的肌理,伦勃朗通常是用乳液和白按照造型需要做肌理,等干后再设色。乳液配方很多,制作也不容易,要自学比较困难,最好别乱做试验,基本少有不失败的。
后做肌理较简单,底层颜色薄而瘦,干燥速度也较快,上层颜色随造型堆笔触,练就一套讲究的笔法,自然无往而不利。但这种方法往往需要堆积多层颜色,时间上并无优势。
也有像弗洛伊德那种直接画法,根本不做底子,不起素描稿,所有颜色一步到位,每一笔都把色彩、明暗、造型、肌理因素充分考虑周到,一气呵成,这对画家能力要求更高。
不管那种方法,从开始画到色层表面干燥,都得至少一周时间,要完全干透就更久(半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