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油画

有什么风景名画?

中国的有: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曹雪芹的《芹溪兰草图》董源潇湘图元人黄公望著名的“富春山居图”卷、
  世界的有: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 透纳 以及 康斯太勃尔的系列作品都是著名风景画。
  透纳:《海上渔夫》
  《海上渔夫》便是透纳在皇家美术学院年展(1796年)上展出的首幅油画作品。那时,21岁的透纳已经凭他的古典风格水彩地志画小有名气,也颇受英国藏家喜爱。可年少心雄的他认为要确立画家名声,必要创作更成熟的油画。《海上渔夫》中渔船所在的位置是英国南部海岸线外的威特岛。透纳于1795年走访过该岛,画了大量关于海岸的速写和水彩画并收录于《威特岛速写集》。但少有人知道他曾悄悄创作下这样一幅技法和质量都不容忽略的油画。“船只在海面上自然漂浮、摇曳,水波荡漾,效果逼真。”当年在皇家美术学院展览评论导读中,这幅画因其自然主义的特色而获此赞誉。而细心的人还会欣喜地发现,在这幅早期的油画上已经出现了“透纳式”的剧烈漩涡结构的迹象。
  《暴风雪:汉尼拔和他的军队越过阿尔卑斯山》
  不满足于水彩画小写意的透纳,同样不甘心于单纯地把笔触瞄向自然。他一度醉心于借风景画表现历史甚至神话题材,在一个浓重的历史故事中拓展放浪不羁的想象。 那幅曾受世人瞩目的《暴风雪:汉尼拔和他的军队越过阿尔卑斯山》,无疑是这次展览最值得期待的。 这幅创作于1812年的画作展示给我们的绝对是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巨大的雪崩从天而降,明亮刺目又势不可挡,粗壮古老的巨树被摧残成残缺的树根横亘前景,延展的地平线上隐约看到传奇的大象。透纳描述了汉尼拔士兵和大象企图在一场灾难临头的暴风雪中翻越阿尔卑斯山的惊险场面,灵感则来自他1802年的一次阿尔卑斯山之旅。构图呈排山倒海的翻腾趋势,造成令人目眩的剧烈运动感,而急速的笔触仿佛令人幻听到轰隆的雪块崩塌的巨响。在画前不禁让人联想到汉尼拔征战罗马的历史,翻越阿尔卑斯山之后9万步兵、1万2千骑兵和几十头战象组成的汉尼拔的大军,只剩下2万步兵,6千多没有马的骑兵和一头战象。
  不过,最能体现透纳艺术成就,却也最引人争议的是他晚年阶段的创作。生性富有幻想、带有凝重浪漫主义气质的透纳,年龄大了以后,却变得有些偏执,和人很少交往。最常做的事,便是一个人走出门去体验自然世界,再关起门来作画。
  《诺哈姆城堡:日出》
  虽然这个阶段,终生未婚的透纳,因为父亲的去世已经患上了轻微的抑郁症,并隐姓埋名住在情人的乡间茅屋里,可他却从未停止过作画,而且更加放纵色彩的运用。 《诺哈姆城堡:日出》和《日出:一艘船在海岬之间》,《风雨和速度-西部大铁路》等一系列作品中,画面已然成了抽象的色彩符号,几乎很难辨别出物体的轮廓。紧张的色调和瞬息的光影令画中物象隐身于海天、天地之间。大卫·皮派尔曾在《图说艺术史》一书中称他晚期的作品为“奇异的谜团”。然而恰是这个“谜团”,使透纳不仅跻身于英国画家的前列,而且对后来法国的印象派、抽象派绘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康斯太勃尔:干草车

  《干草车》 是康斯太勃最著名的代表作。画面描绘了一辆运干草的马车,涉过一条浅溪,往林木深处的 《干草车》约翰·康斯太勃尔[1]田野走去。沾满露珠的树叶,闪烁着白色的反光;木栅围着的农舍,亲切朴素;淳朴的农人,肆意奔跑的小狗。这一切是如此自然、真实,充满爱与美感,没有一点矫揉造作。正如著名诗人和画家布莱克所说:“这可不是对自然的写生,这是灵感!”
  《干草车》
  1824年康斯太勃尔向在巴黎的世界博览会送去三幅作品参展:《汉浦斯戴特的荒地》、《英国的运河》和这幅《干草车》,轰动了整个巴黎美术界。这次展出对法国画家影响很大,其中最激动的是德拉克洛瓦。
  在康斯太勃尔的画中,由于细小色块的并列所形成的对比关系,在不同的距离出现了强烈而统一的色彩,并且产生了振动的效果。德拉克洛瓦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康斯太勃尔说他的田野中的绿色的特点是由许多不同的绿色产生的。一般风景画家的绿色的强度所产生的缺点是因为他们只用一种统一的绿色的缘故。他所说的田野中的绿色同样也适用于其他的色调。”这幅画是康斯太勃尔描绘田园风光的代表作品。以他的绚丽而浑厚的色彩,抒情诗般的笔触色调和真实的描绘令人陶醉。从深远透明的云层中透现出来的阳光洒在树梢和绿草地上。近景着重描绘农舍和古树及一条小河流,一辆大车正涉水而过,引得小狗狂吠。这幅的天空画得极美,透明滋润,不同色彩的云朵像天鹅绒似的在天际飘浮滚动,清澈的河水中映出美丽的天空、古树和房舍,更加增添了乡村的恬静,整个画面充满阳光,充满农村的生活气息。
  白马

  《白马》约翰·康斯太勃尔[2] 康斯太勃对自己的创作是这样解释的: “我生来就是为了描绘更幸福的大地——我的古老的英格兰”。正是出于对祖国的爱,才能创作出像《干草车》这样充满感情的作品。他正是以这种清新、自然的风格向僵死的学院派古典主义挑战。他的其它作品还有《白马》、
  《斯特拉福特磨坊》、 《水闸》、《斯托尔小景》、 《滑铁卢大桥的揭幕典礼》等。他在56岁时所作的《滑铁卢大桥的揭幕典礼》一画中,大胆地使用了十分鲜明的色彩,以求表现光和影的效果,被认为对印象画派有重要影响。此后,由于健康日益恶化,他只能从事水彩画。1836年,他向皇家美术学院送去了最后一幅油画《克利奥顿纪念碑》。1837年3月31日,因心脏病猝发而与世长辞。
  《斯陶尔河旁的费来福磨坊》 《斯陶尔河旁的费来福磨坊》[3] 《斯陶尔山谷和泰德汉村》康斯太勃尔[4] 大自然是康斯太勃尔最好的老师,他认为绘画要有真实感,唯一只有向自然学习。看得出这是一幅对景写生的画,在他以前的那些英国风景画家中,还没有一个人象他这样把画架摆在那些平凡而诱人的景色面前,用充沛的热情去描绘多彩多姿的大自然:急速飞动的朵朵白云、池塘边的房舍和玩耍的孩子,唤起了人们热爱生活的情感。
  《斯陶尔山谷和泰德汉村》
  早在童年时代,故乡的美丽景色已经启发了康斯太勃尔,他曾竭力用画笔把它们描绘。他曾这样回忆故乡: 《威文侯公园》约翰·康斯太勃尔[5]“四周美丽的景色,缓和的斜坡、散布着牛群和羊群的肥沃草地、耕耘得很好的高地、村庄和教堂、田园和茅屋、树林和河流,所有这一切,给予这个特殊的地方以任何地方也难找到的那种优雅和美丽。我的童年时代所处的这种景色使我成了一个画家。”这幅画中的景色不仅展现了画家故乡的美,也寄托着对故乡的深情。
  《威文侯公园》
  在康斯太勃尔的画中,大自然是以它本来的正常状态而出现的。质朴、诚实和真实是它的特点,他从来不梦想着去描绘或者追求他没有见到过的和完全不理解的东西,他喜欢描绘缓慢飘动的云彩,它那宁静的、透明的淡蓝色的天空充满大气的美妙。从云层里透现出的阳光洒在大地上、浓密的林木,斜坡上绿茵茵的草地,悠闲吃草的乳牛群,水面上戏水的鹅,渔民在撒网,这一派令人陶醉的景色虽不是天堂却胜似天堂。在这幅画中阳光和空气已成为画家探求和描绘的主体。 《汉浦斯戴特的荒地》约翰·康斯太勃尔[6] 《汉浦斯戴特的荒地》
  康斯太勃尔喜欢画蓝天白云下田野的景色。他在画天空时,总是记下日期、风向和时间,因此他画的天空不是简单的色彩排列,而是具有生命的形象,他说:“天空应该而且将成为构图的有效部分。如果天空不是主调,不是情感的主要器官,就很难评价风景画的高低了。”这是一片天空占主体地位的具有广阔视野的景色,起伏层叠的丘陵地带,高低不平的无规则的坡地已有许久无人问津,任人践踏,但它仍然蕴含着生命。画家运用精细的笔触和色彩真实地描绘了不同对象、不同质感的荒地壮貌,又以流畅起伏的曲线画原野,令观者心旷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