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献

灌浆瓷器和手拉坯的瓷器那个重(灌浆瓷器和手拉胚)

一、灌浆瓷器轻还是重?

灌浆瓷器轻

灌浆瓷器,胎薄,壁薄,同样釉面光洁,没有接痕,瓷器整齐划一,底与器身浑然一体。很难区分,一定要专业人士才能分辩。

二、雕刻瓷器和灌浆瓷器差别?

差别,第一雕刻瓷器只适合小批量生产,灌浆(正规名称应该为注浆成型)适合大批量生产,第二雕刻瓷器厚重,注浆瓷器薄轻,第三雕刻瓷器技术和工艺要求较高,注浆成型工艺成熟。

三、手工的瓷器和灌浆的瓷器有哪些区别?

手工的瓷器和灌浆的瓷器的区别——我觉得,讲什么物理化学都不重要,鉴别时最重要的是感官吧。包括以下主要特征1,手工的瓷器对比灌浆瓷器,首先是手工密度高比重大,灌浆瓷器相对轻飘;同时由于,手工瓷器拉坯时厚度较厚,注浆瓷器一般做较薄。比重的经验要多拿标本对比体会。2,灌浆瓷器有注浆线(就是磨具接缝)但一般都修饰过普通人看不出。这时还可看瓷器的整体,外观光滑无比,瓷器的釉面反光非常一致,这就是灌浆胎。如果手工胎无论你是怎样做,都做不到这个水平。3,再看瓷器的内壁,非常光滑的就是灌浆瓷器,手工胎内壁都“挡手”感。

四、灌浆瓷器始于何时?

有生产瓷器的时代,就有灌浆工艺,这是一脉相存的,因为底足要求完美,才有这种工艺的出现,与元代的模压和清代拉伸工艺一样,这不是鉴定瓷器的要点。

五、瓷器灌浆线啥样?

注浆坯必须要有模具制成,而模具必须为两块或多块,注浆时合在一起,每块模具的对接处就会产生一道缝隙,从而肯定影响石膏的吸附性能,这样就造成这个位置的坯体密度与其他部位的不同,烧成后会出现一条 “合缝线”此外由于模具一般都是有底足的,在足圈内底有一圈与足相对应的下凹,俗称“注浆线”也就是说注浆瓷器外面有突出,由于坯体是靠吸附石膏才能成型的,那么内壁就一定有下凹,而下凹无法填补。谢谢

六、宋代瓷器有灌浆胎吗?

宋代瓷器没有灌浆这一工艺,灌浆这一制作工艺的是在民国时期,是由欧洲流传到中国的,然后我国才开始大规模的使用,在清朝以前是没有文献记载说我国有用这种方法制作瓷器的,所以说根据这个制作方法虽然不能百分之百确定真假,但是可以大部分认为采用这种工艺是近代的仿制品,可以用来辨别真假

七、瓷器灌浆 是哪个时候发明?

民国时期

我国最早的民国时期,引进了注浆成型法,到五十年代全面普及,在那时,此种工艺多是用于瓷器的。

灌浆壶的判断:

1. 紫砂壶的表面非常光滑

因为灌浆成型的目数非常细,所以没有一般的砂感。

2. 壶内壁各部件接处有凹陷

灌浆法成型的壶是泥浆流动,所以烧制后外壁凸处,内壁必有凹陷。

3. 价格一般比较低廉(以次充好除外)

因为灌浆的制作成本比较低,所以这类的壶的售价一般也不会高。

八、好瓷器和次瓷器的区别?

对于分辨好瓷器和次瓷器的区别,有以下几点:

1、轻重感。好瓷器和次瓷器的区别在于轻重是相对的、比较的、动态的存在,没有绝对的标准,因而需要大量的上手实践和感知揣摩,才能最终形成既贴近客观真实又有个性差异的轻重感。好瓷器和次瓷器的区别在于高低、胎体或釉层的薄厚、器皿的大小等任何细微的差别,也都足以导致瓷器轻重的变化。

2、好瓷器和次瓷器的区别在于年龄不同、衣着不同,新旧瓷器润涩感的差异十分明显。好瓷器和次瓷器的区别不止是有着观感上形制和做工方面的圆润感、釉质和釉色方面的温润感、胎体和胎质方面的湿润感,而且手感上也非常地朗润、爽润、舒润和温润。

九、元代瓷器和宋代瓷器的区别?

1.元代瓷器

元釉里红是元代中国传统瓷器烧造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品种。元釉里红是陶瓷装饰历史上重要发明之一。元代八方龙纹釉里红拔白梅瓶它为釉下铜红彩绘、拔白、打板、接胎而成,烧成难度大,氛围特殊性强,应该说元釉里红瓷器是陶瓷史上的一次伟大创新。流传至今的元代釉里红瓷器也很少,可见它的历史性、艺术性、珍贵性,堪称华夏文明的瑰宝。2.宋朝瓷器,即宋代的瓷器,宋代是传统制瓷工艺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繁荣昌盛的时期。现时已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分布于全国170个县。其中有宋代窑址的就有130个县,占总数的75%。

陶瓷史家通常将宋代陶瓷窑大致概括为6个瓷窑系,它们分别是: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和磁州窑系;南方地区的龙泉青瓷系和景德镇的青白瓷系。这些窑系一方面具有因受其所在地区使用原材料的影响而具有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又有受帝国时代的政治理念、文化习俗、工艺水平制约而具有的共同性。

十、雍正瓷器和乾隆瓷器对比?

鉴定这两代瓷器,首先看瓷胎

雍正时期的瓷器胎骨上和前朝康熙时期的比较接近,特点是洁白、坚硬、密致、细腻,胎质同康熙时期相比显得差一些,胎骨也薄。到了乾隆时期,在初期时候和雍正差别不大,到了中期就稍显逊色了,虽然胎质不错,但是从制作的精细程度、硬度、还是洁白程度都不如雍正时期,胎壁也比雍正的厚一些。

其次,要看瓷器的瓷釉

这个时期的制品,在烧制工艺和煅烧上有所提高,因此,瓷釉细润,胎釉紧密结合,器物显得精细,但是乾隆朝的釉质要粗一些。

而且雍正和乾隆时期的瓷器在釉面上普遍能够看到有细微的桔皮纹,乾隆时期的制品更多一些,有的瓷器底部釉面上还会有波浪纹,这也只是瓷器当中的个例,但是能够作为一个鉴别的依据。

雍正、乾隆时期的彩瓷相较于前朝有所发展,在清三代中白釉非常洁白、晶莹,尤其是雍正朝的白釉更显滋润,比乾隆朝的玉质感更强。还有一种是白中闪青,但闪青的程度从康熙到乾隆逐渐减轻。

乾隆时期的白釉釉质虽然和前朝相比稍次,仍是洁白温润的。此外乾隆白釉在釉面的转折积釉处常常会呈现出浅淡的黄绿色,这也是乾隆瓷器的一个特点。青花瓷在雍正时期其青翠、艳丽不如康熙,着色层次也不像康熙多,晚期的时候颜色更深,层次更少,立体感较差。

雍正时期的蓝色釉成水波状,而乾隆朝后期则成为紧密的点状蓝釉,雍正朝底釉多为红色,而乾隆朝多为蓝色。

从彩绘风格上看,康熙的古拙苍老而言,雍正则淡雅柔和,疏朗俊秀,而乾隆时期则是繁缛多彩。

仿品器物往往胎股过重,仿雍正时期的却在上下胎壁上无厚薄变化,仿品的纹饰多粗率,青花色调多浮漂,款识文字书写草率粗放,有些器型和纹饰为后人臆想而造,最终辨识真伪还需要看是否有旧气,很有效的方法就是对照真品反复揣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