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篇关于扬州园林的文言文
1. 关于扬州园林的详细介绍 扬州园林素负盛名,《扬州画舫录》有“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林胜,三者鼎峙,不分轩轾”之句,后来,经过多次变乱,扬州园林很多都荒废了。但是,直到现在还保留着一些很有特色的、秀丽多姿的园子。有人认为,扬州园林是北方皇家园林与南方私家园林之间的一种介体,其原因一是清帝南巡,四商杂处,交通畅通;二是南北园林匠师技术交流的结果。扬州园林既具有皇家园林金碧辉煌、高大壮丽的特色,又有大量江南园林中的建筑小品,自成一种风格。
自古以来,扬州就素有“园林多是宅”的说法。其数量之多,构筑之精,远非其他地方可比。而且,扬州园林的构筑除循前人之法,更力求于变化和因地制宜,故而形成地方特色:规模可大可小,大者如影园有数亩,小者如容膝园,仅十数步而已。当然,由于城内房屋鳞次栉比,空间有限,故住宅园林多为小中见大,妙在局部的精微变化。
扬州园林主要是以名园著名,名园则以叠石取胜,其中个园四季假山尤其有名。 个园建于中国的清朝中叶。因园主爱竹,园内遍植竹子,因竹叶的形状象 “个”字,故以“个园”名之。
个园总面积约30亩,布局巧妙,曲径幽深,引人入胜。在个园里,造园工匠们选用褐黄石、太湖石、雪石和状如竹笋的石笋,叠成四组假山,表现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称为四季假山。春景, 在竹丛中选用石笋插于其间,取雨后春笋之意。夏景,是在浓荫环抱的荷花池畔叠之以湖石,夏山苍翠而如滴从而使人感到仲夏的气息。秋景则通过坐西朝东的黄山石来表现。长达五十米的黄石山峰峦起伏,山热雄伟,登山四望,使人有秋高气爽之感。冬景是用 白色的雪石堆砌,象征隆冬白雪。
寄啸山庄,俗称何园。在这个清末光绪年间扬州何氏家族的私家园林,随处捕捉到的,是开放和明快。楠木大厅,代表着整个园林脸面的对外交往正式常所,对它的处置手法,让人不得不惊异曾游历法国的园主何芷?锏募嫒莶⑿睿?甚至可以用“追求新潮”来形容。整个大厅面积达160平方米,在中国传统厅堂建筑的形式上融入了西洋建筑理念和表现手法,高大庄重的建筑构架上配以四围通透开放、装饰华丽的玻璃墙面,你感受不到中式厅堂的封闭、古板和沉闷,充溢着的是敞亮和跳跃的气息。
再看园主人阖家居住的二层砖木结构的玉绣楼。中国传统的串楼,四周以上下两层回廊、内外廊复道,围出院落;而楼内的房型设计、楼外立面的装饰、印着“益寿延年”四个字的法国进口铸铁栏杆、百叶窗似的窗户和房门,却处处洋溢着法式风情。甚至一面镶嵌在东西花园之间复道上的花窗,造型阔大的几何菱形的花式非常少见,明显地在任何一个地方也想透露出精致的气宇轩昂。
这种开放、明快和大气,如用南北建筑风格的不同来划分,似乎远没有士、商不同的审美情趣以及经济背景来划分更恰当。明清时代的扬州是交通枢纽,江南的经济中心,集散盐曾达10亿公斤的盐业集散地,富商巨贾云集、挥金如土的繁华之都。当时的扬州,就像现在的上海,“海纳百川”。盐商的私宅也自然染上奢华大气之风,建筑风格也“海纳百川”,但扬州盐商们并没有中断对中国传统“士”的文人精神、审美情趣的追求。
2. 扬州园林的历史 个园总面积约30亩,布局巧妙,曲径幽深,引人入胜。在个园里,造园工匠们选用褐黄石、太湖石、雪石和状如竹笋的石笋,叠成四组假山,表现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称为四季假山。春景, 在竹丛中选用石笋插于其间,取雨后春笋之意。夏景,是在浓荫环抱的荷花池畔叠之以湖石,夏山苍翠而如滴从而使人感到仲夏的气息。秋景则通过坐西朝东的黄山石来表现。长达五十米的黄石山峰峦起伏,山热雄伟,登山四望,使人有秋高气爽之感。冬景是用 白色的雪石堆砌,象征隆冬白雪。
寄啸山庄,俗称何园。在这个清末光绪年间扬州何氏家族的私家园林,随处捕捉到的,是开放和明快。楠木大厅,代表着整个园林脸面的对外交往正式常所,对它的处置手法,让人不得不惊异曾游历法国的园主何芷?锏募嫒莶⑿睿?甚至可以用“追求新潮”来形容。整个大厅面积达160平方米,在中国传统厅堂建筑的形式上融入了西洋建筑理念和表现手法,高大庄重的建筑构架上配以四围通透开放、装饰华丽的玻璃墙面,你感受不到中式厅堂
3. 对联大全之扬州园林名胜楹联 扬 州 园 林 名 胜 楹 联 (五十六副) 瘦 西 湖 大 门 天地本无私春花秋月尽我留连得闲便是主人且莫问平泉草木 壬戌春日 湖山信多丽杰阁幽亭凭谁点缀到处别开生面真不减清s画图 李圣和书 长 堤 春 柳 佳气溢芳甸 宿云澹野川 癸亥深秋 王板哉书 听 鹂 馆 绿印苔痕留鹤篆 红流花韵爱莺簧 陆润庠 江波醮绿岸堪染 山色迎人秀可餐 阮元 春 草 池 塘 吟 榭 戊午仲秋 碧落青山飘古韵 绿波春浪满前陂 扬州张华父集杜牧韦庄诗句并篆年八十一 以少胜多瑶草琪花荣四季 即小观大方丈蓬莱见一斑 壬戌春日扬州李圣和撰句并书 湖 上 草 堂 莲出绿波桂生高岭 桐间露落柳下风来 武公秦子卿书 白云初晴旧雨适至 幽赏未已高谭转清 汀州伊秉绶 月 观 月来满地水 云起一天山 板桥郑燮 琴 室 琴室旧有此联久佚今补书之 一水回环杨柳外 画船来往藕花天 戊午大寒 魏之祯时客扬州 寒 竹 风 松 亭 癸亥年夏日 江秋逼山翠 日瘦抱松寒 饭牛书 钓 鱼 台 浩歌向兰渚 把钓待秋风 刘海粟 云 山 阁 槛前春色长堤柳 阁外秋声蜀岭松 云山阁旧有此联魏家瑛所撰 辛酉之秋补书李亚如 疏 峰 馆 千重碧树笼青苑 一桁青山倒碧峰 癸亥秋海陵许慎 绿 荫 馆 四面绿荫少红日 三更画船穿藕花 夏伊乔 澄 鲜 水 榭 具体而微居然峭壁悬崖平沙阔水 托根虽浅何妨虬枝铁杆密叶繁花 壬戌暮春魏之祯撰并书于瘦西湖上之澄鲜水榭 桂 花 厅 李太白杜子美句 桃花飞绿水 野竹上青霄 徐润芝书 积 翠 轩 甲子重阳秦石鼓文笔法作篆 叠石通溪水 当轩暗绿筠 渔门王个m年八十有八岁 半 青 小院回廊春寂寂 碧桃红杏水潺潺 程十发 花 南 水 北 之 堂 别业临青甸 前轩枕大河 杭人唐云 林 香 榭 名园依绿水 仙塔俪云庄 赖少其书 后 门 癸亥年秋月 院含白塔五亭湖光美景 门对蜀冈翠障山色风姿 潘慕如撰 许虹生书 大 明 寺 天 王 殿 弥 勒 像 前 大腹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慈颜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平 山 堂 伊墨卿先生旧联 过江诸山到此堂下 太守之宴与众宾欢 光绪戊寅秋日黔南袁|重书 山色湖光归一览 欧公坡老峙千秋 汪国祯原撰 武中奇书 晓起凭栏六代青山都到眼 晚来对酒二分明月正当头 朱公纯撰 庚申春日尉天池书 谷 林 堂 东坡句 深谷下窈窕 高林合扶疏 龙父书于谷林堂 欧 阳 祠 遗构溯欧阳公为文章道德之宗侑客传花也自徜徉诗酒 名区冠淮海我从丰乐醉翁而至携云载鹤更教旷览江山 清全椒薛时雨原题 庚申春日李圣和书 鉴 真 纪 念 馆 陈 列室 赵朴初会长句 鼓螺蜀冈羹墙南岳 风月长屋花雨奈良 癸亥三月曼翁书于大明寺 观 音 山 迷 楼 数重楼苑万顷江田碧荷映日紫竹浮烟千古迷人繁盛地 十里春风一湾湖水白塔凌空绿杨垂岸九州耀眼艳阳天 王冬龄书 渔洋山人句 绮罗何处空隋苑 风景依然在蜀冈 心饮翁魏之祯书 锡 福 堂 多福自求唯造福方能得福 昊天可问缘顺天乃复胜天 王板哉书时年七十又六 山间明月小院清幽偶品香茗澄杂虑 江上雄风神州奋发共挥彩笔绘宏图 雪庐何瑞生 永 怡 堂 山中习静观朝槿 松下清斋折露葵 许慎 夕 照 亭 唐李商隐句 天意怜幽草 人间重晚晴 壬戌之秋雪松书 紫 竹 林 壬戌秋为紫竹林书 松声竹声疏雨声声声自在 山色水色烟霞 *** 色宜人 江轸光时年八十有三 乍来顿远尘嚣静听松风真快意 久坐莫嫌枯寂饱看竹色自清凉 李昌集书 史 公 祠 史 可 法 纪 念 馆 清浙东朱武章题史公祠堂旧句 时局类残棋杨柳城边悬落日 衣冠复古处梅花冷艳伴孤忠 公元一九七九年之秋李亚如补书 骑鹤搂头难忘十日 梅花岭畔共仰千秋 史可法祠修缮竣工索题 一九六四年秋郭沫若 生有自来文信国 死而后已武乡侯 道光二十八年岁次戊申秋九月后学丹徒吴保庸敬题 仪征吴熙载书 乙巳仲春 公去社已屋 我来梅正花 皖怀舒绍基敬撰 个 园 丛 书 楼 壬戌冬日时客扬州个园 清气若兰虚怀当竹 乐情在水静趣同山 录此联句聊作补壁并请主人正腕海上志高书 透 风 漏 月 潘慕如同志撰句 春夏秋冬山光异趣 风情雨露竹影多姿 壬戌元月王冬龄书 宜 雨 轩 壬戌之冬为个园宜雨轩 朝宜调琴暮宜鼓瑟 旧雨适至新雨初来 李亚如撰费新我书 壬戌年十月中旬 世无遗草真能隐 山有名花转不孤 八十五叟林散之 抱 山 楼 淮左古名都记十里珠帘二分明月 园林今胜地看千竿寒翠四面烟岚 李圣和撰并书 扬州个园看山楼补壁 二三星斗胸前落 十万峰峦脚底青 壬戌年隆冬濑水饭牛书 壬戌元月 峭壁削成开画障 玉峰晴色上朱阑 扬州张华父篆时年八十五 住 秋 阁 乾隆乙丑夏 秋从夏雨声中入 春在寒梅蕊上寻 板桥郑燮 安得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却疑尘世外别有一山川 龙父书 清 漪 亭 何处箫声醉倚春风弄明月 几痕波影斜撑老树护幽亭 心饮翁魏之祯撰并书 觅 句 廊 月映竹成千个字 霜高梅孕一身花 清袁枚句虹生书 何 园 船 厅 月作主人梅作客 花为四壁船为家 毓如李钟豫 寄 啸 山 庄 月 洞 门 一面楼台三面树 二分池沼八分田 板桥郑燮 门 厅 近簇湖光帘不卷 远生花坞网初开 曼生陈鸿寿 蝴 蝶 厅 经纶诸葛真名士 文赋三苏是大家 铁保。
4. 赞颂扬州个园古诗或者园林的也行 “君到姑苏间,人家皆枕河。故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唐代诗人杜荀鹤
一迳抱幽山,居然城市间。(宋・苏舜钦《沧浪亭》)
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元・维则《狮子林即景》)
绝怜人境无车马,信有山林在市城。(明・文徵明《拙政园图咏・若墅堂》)
不知城市有山林,谢公丘壑应无负。(清・徐崧《秋过怀云亭访周雪客调寄踏莎行》。怀云亭即今苏州北半园)
隔断城西市语哗,幽栖绝似野人家。(清・汪琬《再题姜氏艺圃》)
谁谓今日非昔日,端知城市有山林。(清・乾隆《狮子林得句》)
居士高踪何处寻,居然城市有山林。(清・王赓言《游狮子林》)
鸥鸟群嬉,不触不惊;菡萏成列,若将若迎。(蒋堂《北池赋》,北池为唐宋时代苏州官府园林)
懒云仙,蓬莱深处恣高眠……林泉爱我,我爱林泉。(吴西逸《殿前欢・懒云窝》,懒云窝为元代苏州宅园)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沧浪亭联
苍松翠竹真佳客;明月清风是故人。(狮子林立雪堂联)
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拙政园与谁同坐轩联)
闲寻诗册应多味;得意鱼鸟来相亲。(拙政园绣绮亭旧联)
俯水枕石游鱼出听;临流枕石化蝶忘机。(虎丘花雨亭联)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
塔从林外出,山向寺中藏(虎丘)
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
老板爱吃南边菜,都到苏州城里来
苏州好,葑水种鸡头,莹润每疑珠十斛,柔香偏乳盈瓯,细剥小庭幽
东西南北桥相望,画桥三百映江城
春城三百七十桥,两岸朱楼夹柳条
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夜读苏州诗,襟怀尽冰雪。
飘飘关塞云,微微河汉月。
秋兰南窗前,清香静中发。
怀我千载心,岁晚更幽绝。
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5. 扬州瘦西湖说明文 扬州瘦西湖说明文
瘦西湖(Slender West Lake),位于扬州市北郊,现有游览区面积100公顷左右,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具有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和扬州园林特色的国家重点名胜区”。瘦西湖景区 现有:御码头、西园、冶春园、绿杨村、卷石洞天、西园曲水、四桥烟雨、虹桥、长堤春柳、叶园、徐园、长春岭、琴室、木樨书屋、棋室、月观、梅岭春深、湖上草堂、绿荫馆、吹台、水云胜概、莲性寺、凫庄、五亭桥、白塔晴云、二十四桥景区等景点。在瘦西湖“L”形狭长河道的顶点上,是眺景最佳处。由历代挖湖后的泥堆积成岭,登高极目, 全湖景色尽收眼底。文人雅士看中此地,构堂叠石代有增添,至清代成为瘦西湖最引人处。有“ 湖上蓬莱”之称。近人巧取瘦西湖之“瘦”,小金山之“小”,点明扬州园林之妙在于巧“借” :借得西湖一角,堪夸其瘦;移来金山半点,何惜乎小。岭上为风亭,连同岭下的琴室、月观, 近处的吹台,远景近收,近景烘托,把整个瘦西湖景区装扮的比“借”用的原景多了许多妩媚之气。
风景特点
瘦西湖园林群景色怡人,融南秀北雄为一体,在清代康乾时期即已形成基本格局,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誉。所谓“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其名园胜迹,散布在窈窕曲折的一湖碧水两岸,俨然一幅次第展开的国画长卷。
隋唐时期,瘦西湖沿岸陆续建园。及至清代,由于康熙、乾隆两代帝王六度“南巡”,形成了“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盛况。瘦西湖风景区是蜀冈-瘦西湖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和精华部分。
“天下西湖,三十有六”,惟扬州的西湖,以其清秀婉丽的风姿独异诸湖。一泓曲水宛如锦带,如飘如拂,时放时收,较之杭州西湖,另有一种清瘦的神韵。清代钱塘诗人汪沆有诗云:“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瘦西湖由此得名,并蜚声中外。
瘦西湖清瘦狭长,水面长约4km, 宽不及100m。原是纵横交错的河流,历次经营沟通,运用我国造园艺术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建造了很多风景建筑。瘦西湖从乾隆御码头开始,沿湖过冶春、绿杨村、红园、西园曲水,经大虹桥、长堤春柳,至徐园、小金山、钓鱼台、莲性寺、白塔、凫庄、五亭桥等,再向北至蜀岗平山堂、观音山止。湖长十余里,犹如一幅山水画卷,既有天然景色,又有扬州独特风格的园林,是国内著名的风景区之一。
瘦西湖园林以自然风光旖旎多姿著称于世。四时八节,风晨月夕,使瘦西湖 幻化出无穷的天然之趣。丰富的历史文化,使瘦西湖如醇厚的佳酿,常看常新,品味其中,回味无穷。瘦西湖为我国著名的湖上园林,窈窕曲折的湖道,串以长堤春柳、荷蒲薰风、四桥烟雨、徐园、小金山、吹台、水云胜概、五亭桥、白塔晴云、二十四桥景区,石壁流淙、春流画舫、万松叠翠、二十四桥景区等景点,俨然一幅天然而成的国画长卷。瘦西湖的景点经多年修建,变得格外妩媚多姿。荡舟湖上,沿岸美景纷至沓来,让人应接不暇,心迷神驰。
扬州是人文荟萃之地,历代政治家、文学家、画家、艺术家云集,在扬州留下了无数典籍、诗文、书画、音乐歌舞,也留下了许多优美的传说故事。故游览瘦西湖,在欣赏美景秀色时,也可以说在读一本内容丰富的史书,充实人们的知识,使人们得到心灵的升华。扬州八怪指的是金农、罗聘、郑板桥、黄慎、高翔、李方膺、李蝉、汪士慎八位书画名家。他们以扬州为活动中心,敢于打破陈规旧俗,创立了一种泼辣大胆的画派作风。如金农的梅花扇页,郑板桥的兰竹石钟,高翔的《弹指阁图》,黄慎的《抱琴图》和《钟馗图》都是扬州八怪的代表作而流传于世。
再就是船娘们似乎个个都会唱吴涤清的那首歌曲《烟花三月》――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真情伴你走,春色为你留/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扬州城有没有人为你分担忧和愁/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知心人/扬州城有没有人和你风雨同舟/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才知道思念总比那西湖瘦。
因此,汪沆称之销金锅子,郑板桥无奈地批判之难得糊涂。
6. 扬州园林的个园 清代扬州的盐商开始营造园林,至今还保留着许多优秀的古典园林,其中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最具艺术价值的,要算坐落在古城北隅的“个园”了。
个园由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建于清嘉庆23年(公元1818年)。1988年个园被国务院授予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个园是以竹石取胜,连园名中的“个”字,也是取了竹字的半边,应合了庭园里各色竹子,主人的情趣和心智都在里面了。此外,它的取名也因为竹子顶部的每三片竹叶都可以形成“个”字,在白墙上的影子也是“个”字。
个园由清代嘉庆年间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的旧址上扩建而成。园虽不大,但处处体现出造园者的匠心独具,值得一提的是个园的叠石艺术,采用分峰用石的手法,运用不同石料堆叠而成“春、夏、秋、冬”四景。
四季假山各具特色,表达出“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和“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诗情画意。个园旨趣新颖,结构严密,是中国园林的孤例,也是扬州最富盛名的园景之一。
春景 听罢万箫吟见,前面就是个字园门,门外两边修竹劲挺,高出墙垣,作冲霄凌云之姿。竹丛中,插植着石绿班驳的石笋,以“寸石生情”之态,状出“雨后春笋”之意。
这幅别开生面的竹石图,运用惜墨如金的手法,点破“春山”主题,即“一段好春不忍藏,最是含情带雨竹”。同时还巧妙地传达了传统文化中的“惜春”理念,提醒游园的人们,春景虽好,短暂易逝,需要用心品赏加倍珍惜,才能获得大自然的妙理真趣。
夏景 夏景位于园之西北,东与抱山楼相接。夏景叠石以青灰色太湖石为主,叠石似云翻雾卷之态,造园者利用太湖石的凹凸不平和瘦、透、漏、皱的特性,叠石多而不乱,远观舒卷流畅,巧如云、如奇峰;近视则玲珑剔透,似峰峦、似洞穴。
山上古柏,枝叶葱郁,颇具苍翠之感;山下有池塘;深入山腹,碧绿的池水将整座山体衬映得格外灵秀。北阴处有一涓细流直落池塘,叮咚作响,池中游鱼嬉戏穿梭于睡莲之间,静中有动,极富情趣。
池塘右侧有一曲桥直达夏山的洞穴,洞之幽深,颇具寒意,即使炎热的夏天,人们步入洞中,顿觉清爽。盘旋石阶而上,登至山顶,一株紫藤迎面而立,游人悠游其间忘却了无尽的烦忧。
秋景 经过抱山楼的“一”字长廊,园之东部便是气势雄伟的秋景,相传出自清代大画家石涛之手笔。秋景用黄山石堆叠而成,山势较高,面积也较大。
整个山体分中、西、南三座,有“江南园林之最”的美誉。黄山石呈棕黄色,棱角分明,如刀劈斧砍。
整座山体峻峭凌云,显得壮丽雄伟。进入山腹,如入大山之中,险奇之处随时可见。
中峰高耸奇险,下有石屋,可容十几人,内设石桌、石凳、石床,通风良好,四季干燥,颇具生活意趣。沿腹道攀援而上,至山顶拂云亭,顿觉心胸开朗,满园佳境,尽收眼底,正所谓秋山宜登者也。
尤其是夕阳西照,使整座山体洒上一层黄金,这时你才能领略造园者将此山面西的道理。冬景 造园者将冬景安排在南墙之下,背靠高墙几乎终年不见阳光,远远望去似积雪未消,地面用白石铺成。
冬山用宣石(石英石)堆叠,石质晶莹雪白,每块石头几乎看不到棱角,给人浑然而有起伏之感。造园者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将假山堆叠得如一群狮子,远观似一头头雪狮欢腾跳跃,憨态可掬。
南面高墙上有二十四个风音洞,后面的巷风袭来,时而发出呼啸之声。造园者不光利用“雪色”来表现冬天,还巧妙地将“风声”也融合到表现手法中去,令人拍案叫绝。
山侧的几株腊梅烘托出冬天的严寒。正当人们面对端庄、静穆的冬景,感叹一年终了之时,蓦然回首,发现西墙上有一洞窗,露出了春景一角,似乎在向人们招手,暗示春天又将来临。
小盘谷位于江苏省扬州市丁家湾大树巷内。小盘谷始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为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两江总督周馥的私人宅院。
因为园内假山峰危路险,苍岩探水,溪谷幽深,石径盘旋,故名小盘谷。小盘谷在扬州园林中有独到之处,与个园、何园相比,小盘谷占地很小,建筑物和山石也不多,但妙在集中紧凑,以少胜多,即小见大。
水池、山石和楼阁之间,或幽深,或开朗,或高峻,或低平,对比鲜明,节奏多变,在有限的空间里,因地制宜,随形造景,产生深山大泽的气势,咫尺天涯,耐人寻味,这是其他园子所不能相比的。小盘谷总体分为三部分,西部为平房住宅区,中部为一大厅,大厅右为一火巷,巷东即花园。
花园分东西两部分,进园门,即为西园。园中有湖山颓石,旧名为“九狮图山”,因其山石外形如群狮探鱼而得名。
山下有洞,洞出西口,有池水一泓,池上架石梁三折。池西一水阁凉厅,三面临水,山洞北口,临水设“踏步”,石上嵌“水流云在”。
东西花园以走廊和花墙分隔,墙南一桃门,上题“丛翠”,进桃门为东园,园南有凉厅三间。整个园林是以小见大之手法中最杰出者。
小盘谷宜静观,或待清风于水阁,或数游鱼于槛前;或逍遥于山顶,或徜徉于回廊,或闲敲棋子,或倚楼纳凉。如此,方能领略到小盘谷的佳妙之处。
长期以来,这座玲珑娟秀的城市山林被用作某单位的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