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献

科举制的参考文献有哪些?

一、科举制的参考文献有哪些?

[1] 张晓光. 论科举制的历史作用[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07,(01) .

[2] 陈小锦. 从科学发展观看科举选才制衰亡的必然性[J]. 广西党史, 2006,(Z2) .

[3] 李福荣. 科举制度[J]. 中学政史地(七年级), 2007,(02) .

[4] 谢华章. 古代科举制度史话[J]. 炎黄纵横, 2006,(04) .

[5] 王艳. 论科举制度对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培育和桎梏[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06) .

[6] 刘海峰. 重评科举制度——废科举百年反思[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2) .

二、科举别名?

科举制度又称科举,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加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31年举行了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历史,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持续的时间最长,影响的范围也最广,科举制的创立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三、科举和科举制的区别?

“科举”是一个含义丰富复杂、具有动态特征的词语。广义的科举指分科举人或设科取士,约略同于贡举,起始于汉代;狭义的科举指进士科举,始于隋朝。科举制的诸多特征是经历漫长的过程才逐渐形成的,但要定下一个起始年代,必有标志性的创制,而真正具有标志性意义且与历史上“科举”一词相符合的,只有隋炀帝创立进士科这一历史事件,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进士科的创设,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之久。

四、科举流程?

根据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共分四级:童生试(也叫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首先,童生试是科举的入门考试,考试通过后童生改称生员,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秀才,过了童生试,才算站在了科举入仕的起点。

成为秀才后就能考乡试,乡试每三年在秋天举行,又称秋闱,录取的榜单称“金榜”,考中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根据记载,全国每次录取举人1000多人,放到现在,可能已经差不多是上清华,北大的水平了。

会试每三年在京城举行,因为在春天举行,又称春闱,录取的榜单又称“杏榜”。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才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由皇帝主试,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有三甲。第一甲称进士及第,第二甲称进士出身,第三甲称同进士出身。第一甲的第一名就是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合称鼎甲。

五、科举题目?

以唐朝科举考试为例,选几个题目如下:

第一题:

时间:唐玄宗开元十二年 作诗

题目:《望终南余雪》

附录:被录取的诗人祖咏答案:例,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第二题:

时间:宋太祖开宝六年,诗赋题

题目:赋题为《未明求衣赋》,诗题为《悬爵待士诗》。

第三题:

时间: 宋仁宗嘉祐二年 史论题

题目:「行赏忠厚之至论」

第四题:

时间:宋仁宗嘉祐六年 策问题

题目:“浮费弥广”

第五题:

时间:宋神宗熙宁四年 策问题

题目:“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苻坚伐晋以独断而亡;齐桓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败,事同而功异,何也?”

附录:译文“晋武帝司马炎独断而灭吴统一天下,前秦苻坚独断而淝水之战失利亡国,齐桓公任用管仲而称霸,燕王哙任用子之而导致燕国大乱,一样的方法而结果不同,为什么呢?”

六、梦幻西游科举乡试攻略如何完成科举?

科举乡试当我们的等级达到31级时,就可以参加在19:00会准时开启的【科举乡试】,我们只需要在活动界面限时活动中找到【科举乡试】点击参加即可。每日可以回答20道题目。值得注意的是,答对题目除了有经验奖励、银币奖励外,在玩家答对特定的题数时会有额外的奖励。尤其是在答对10题以及20题都答对能够获得地王令、天王令。

在科举乡试中,如果遇到我们不会的题目还可以通过求助的方式,询问帮派中的成员题目的答案。

不过,每次乡试只能求助3次,要善用求助手段提高我们答题的正确率,这样收获到的经验到的经验、道具就会更丰厚。

七、科举相关诗词?

1.《登科后》唐朝·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2.《出城》唐朝·李贺

雪下桂花稀,啼乌被弹归。关水乘驴影,秦风帽带垂。入乡诚可重,无印自堪悲。卿卿忍相问,镜中双泪姿。

3.《送丘为落第归江东》唐朝·王维

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为客黄金尽,还家白发新。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知祢不能荐,羞为献纳臣。

八、古代科举名言?

"学而优则仕"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的名言,意为通过学习取得优异成绩,就能够进入仕途,成为官员。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努力学习,才能够获得成功和地位。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注重文化素质和才能。

这句名言鼓励人们努力学习,追求卓越,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它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知识和学问的重视,以及通过知识和才能来提升社会地位的观念。

九、科举榜又叫?

在唐宋元明清时就盛行科举考试为朝廷选拔人才,当时流行的是在乡考合格为秀才,秀才经过县或州,省考核过关后方为举人,成为举人后努力学习,朝延每过三年集中天下秀才在京城一约人大的料举考试后获得第一名为状元,二名为探花,三名榜眼。俗称科举榜

十、清代科举年表?

清承明制,科举必由学校,即只有各类学校的生徒才有资格参加乡试。所以,要了解清代的科举制度,首先就要了解它的学校制度。中国古代在孔子之前没有私学,教育机构皆为国立,“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春秋之前实行世官制度,贵族子弟入学校学习,“学而优则仕”。

清代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八月举行乡试。会试是紧接着乡试,在第二年的二月份举行。殿试在会试以后的第二个月,大概在4月份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