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一念间原作(核雕一念之间谁雕的好)
1. 核雕一念之间谁雕的好
一念之间,是最能体现“人性”的一种文玩题材。生活在人世间的我们,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是非观,自然也会有善恶之分。有时候,是善是恶,是好是坏,都只在我们的一念之间。佩戴文玩一念之间,可以提醒我们做人做事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坚持原则,因为一念成好人,一念成坏人,千万不要做出任何让自己后悔的事情。
2. 核雕一鸣惊人图片
翡翠上雕刻着两只蝉在一起的图案,这样的图案也寓意为,比翼双飞、一鸣惊人、财源广进。蝉或许很多人都不怎么喜欢,会嫌弃它的吵闹等等,但是蝉也是经常成双成对的飞跃在枝头上,就犹如夫妻双方之间无论一方身处何地,经受怎样的困难,另一方都可以生死相随。
3. 核桃雕刻一念之间
一念之间本来的意思是指人心中的念想,是最为关键重要的一个瞬间,是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理解的。
但是用到翡翠雕刻挂件上之后,便成为了一念成佛,一念成魔。表示人内心的痛苦与纠结,向善或者向恶就在一瞬之间,是非常有寓意的一种翡翠雕刻作品。
4. 一心核雕
核桃可以雕刻。
核桃雕刻是在核桃上运用各种刀法、技法,恰到好处的体现出工匠们高超技艺水平的一种雕刻形式。
历史
清朝(1644-1911)核雕名匠更是层出不尽。乾隆年间(1735—1795)桃核雕刻艺人仕上元,当时被誉为“鬼工”。沈君五、宋风起等都是有名的桃核雕刻艺人,橄榄核雕艺人宋租章、湛谷生所雕的橄榄核舟也是难得的珍品,它的绝妙之处是把苏东坡的“前赤壁赋”用行楷刻在厂舟的底部,使其作品有了进一步升华。
历程
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治经济逐渐衰退,在皇宫里的核雕艺人也受到冷落而流散各地。有一绰号叫张大眼的桃核雕刻艺人,从京都流浪到山东诸城以卖艺为生。1880年,潍县都家村的都谓南到诸城贩卖皮货,结识了张大眼。张的核雕技艺虽好,但以此维持生计却极为艰辛。在张贫困潦倒的时候,都渭南慷慨解囊,使其解脱困境,张十分感激都的帮助,遂把核雕技艺授于渭南。都渭南回潍后一心扑在核雕上,废寝忘食,他的罩技艺兴趣,随时都熏陶着他的儿子都兰桂。都兰桂从小随父学艺,进步很快,不到二十岁,其技艺已超过他的父亲。都兰桂的作品很具备民间艺术的特点,布局简练,朴实大方,不拘小节,概括性强。他三十多岁雕刻的马拉轿车,参加了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获得了最优等奖牌,名扬中外,轰动一时.在他的家乡,无人不知都兰桂的大名。桃核雕刻在潍深深地扎下了根。
相关人员
在名震四方的核雕艺人都兰桂的影响下,周围有不少人也在尝试着雕刻桃核,但终因无师指点半途而废,成功者几乎没有。都家村附近有个考家村,村里有一酷爱核雕的青年考功卿,很是崇拜都兰桂的核雕艺术,便想方设法求师学艺。他通过同学的关系结识了都兰桂的儿子都洪英,并交为好友;拜了磕头干兄弟,这样考便有机会在都家经常逗留,对干父都兰桂特别殷勤,都兰桂见考功卿精明干,虚心好学,且诚实可靠,便收留为徒正式授艺。都兰桂同时教着三个徒弟,一是他的亲儿子都洪英,二是他的女婿于学修,再就是他的干儿子考功卿。三个徒弟中惟独他的亲生儿手艺最差,几乎不能独立完成一件作品。他的女婿于学修热爱文学,学习核雕只是一时的兴趣,下不了苦功,学了一个半载,便另辟门径教书去了。考功卿从心里热爱核雕,是想尽法子来投师学艺的,学起来格外起劲,加上天资聪颖,技艺提高很快,常得到师傅的好评,这样考功卿便成了都兰桂宗室里的唯一门生了。考功卿从师四年,便能雕刻各种类型的核雕作品。1932年,考功卿辞别师傅,以潍县扣雅斋嵌银分号的牌子在青岛为扣雅斋收嵌银活,兼营核雕。
5. 橄榄核雕一念佛一念魔
建筑寺庙一般都是用杉木类的,这是朴实大众的木材,佛教忌讳华而不实。 但是佛像一般是用樟木雕刻的,樟木带有樟脑香,让念佛之人提神醒脑,而且樟脑香防虫蛀。
6. 雕刻一念之间
这样的吊牌有个统一的名称叫【一念之间】用来时刻提醒自己为人处世要慎重,所谓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有着深厚的佛家文化底蕴。bytheway,这样的吊牌戴起来其实也是蛮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