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献

怎么把文章放到手机 或内存,再传到微信

收藏家张平素描

宁志春

盛夏的一天下午,与几个朋友一起应邀赴张平家中喝茶。这是第一次来张平家,也是第一次近距离的接触张平。认识张平约在20年前,但交往并不多,只是知道他写一手好诗,字写得也不错,后来又听说他搞起了收藏,且赢得了收藏家的美誉。此次造访其家,一是难却主人的盛情,二是想借此看看张平这个传奇收藏家到底有哪些宝贝藏品,以零距离窥得庐山真面目。

果然名不虚传。走进张平那简陋的房子,就像进入了历史隧道,一件件藏品无不充满了沧桑的味道,当你贴近它,触摸它,就会有一种历史的感悟,真切实在地萦绕在你的周身,散发出鲜活的生命气息……

造访结束以后,一个问号久久在我脑子里挥之不去:自己长张平几岁,同样爱好文学,经历过同样一个时代,也基本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然而,岁至半百,两相比较,却是天壤之别:张平不仅在文学、书法方面斩获颇丰,在收藏领域更是远近闻名。而自己,仍碌碌无为,至今乞食乡野。再三思之,除自己才华与能力逊色之外,更没有张平的那种超强自信和无所畏惧的勇气。

毋庸讳言,张平之所以能够在文学、书法、特别是在收藏方面取得可观成就,当年的那次直书自荐自有着至关重要的奠基性意义。即便是思想更为开放、环境更为宽松的今天,也很难想象,一个纺织企业的小小车间工人,就怎么会有勇气向高高在上的县长写信自荐,而且能够成功。

当然,这份勇气既缘起于超强的自信,也缘起于他对于机遇和自身命运的把握,更是他努力的结果。那时,身为车间一线工人的张平,在紧张劳累的工作之余,写诗、参加演讲比赛、自修大学课程――并顺利拿到了大学文凭。但这些对于一个纺织车间的工作,实在也起不到什么作用,自然也会限制着自己的发展空间。张平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也明白,自己既无政界大树可以庇荫,也无社会关系可以依靠,自己唯一的敲门砖就是肚子里的那些墨水。张平想来想去,突然想到了“毛遂自荐”那个成语,眼前豁然一亮:对,我就向县长来一个毛遂自荐。

第一封信投出后,久无音信,并不甘心的张平又投出了第二封、第三封。这些自荐信的文采誉核也许并不斐然,但我深信,第三封信中的一句话,一定在其中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一个人有了知识,庆没掘并不像得到一块甘蔗一样专供自己享用,总需要发挥出来,奉献给社会……”这朴素而又实实在在的语言,掷地有声,震耳发聩,从中亦可以映照出渴望奉献的热切情怀。在这样的文字面前,还有什么样的心不能打动呢?正如某位哲人所说:幸运只会眷顾有准备的人。张平,通过几封信,完成了自己第一次的华丽转身。

“台大能容千骑入,野阔怎觉百骏”,新的舞台,给了张平施展“拳脚”的更大空间。他是个精力充沛、爱好广泛的人,繁重的工作之余,他写诗歌,学书法,唱京剧,参加演讲……毫不夸张地说,这每一项虽然说不上出类拔萃,却也都学有所成。张平就是这样一个人,只要爱好上某个行当,就必定要弄出个名堂来。这既是他的性格,也是他能力和才智的具体体现。这在其收藏方面表现得尤为充分。

张平走上收藏之路,既与他爱好书法有关,也是机缘使然。那是2000年,知道张平喜欢书法的一个古玩商给他送来一套书法六条屏,为民国时期邹平乡贤郝宝书所作。张平非常喜欢,当即拿一千元买了下来。客人走后,张平立即将这套六条屏挂在墙上,站在面前就不想挪脚了,甚至半夜醒来,也会过来欣赏一番。这时的张平手里已收藏了不少当代书画家作品,也临过无数名帖,在书法这个领域应该算是见过一些世面,但此时此刻,面对邹平先贤的这套书法作品,其喜悦之情无以复加。他想:郝宝书的字写得这样好,虽然名气不大,可是今人又有几人能达到这种境界?张平想到这里,突发奇想:何不先从乡贤入手购藏古代书画作品呢?这样察李可以找到收藏古书画的突破口:一是标准器好找,没有仿品,并以此养眼;二是价格低,经济上能够承受得起;三是在地理空间上可由近及远,历史空间上可由清(代)至明(代),直至更早。

张平是一个雷厉风行的人,说干就干。他利用自己多年从事电视广告所掌握的营销策划知识,首先建立广泛的信息平台,与邹平、章丘、桓台、周村、淄川、临淄、济南、滨州等地的近百人保持联络。每打探到一点信息,不管什么天气,他就会马上赶去。那几年,节假日、周末他几乎就没在家里待过。有一个冬天的周末,天气奇寒,张平又推出摩托准备下乡,妻子劝他说:“天气这么冷,少跑一天就能咋着啊?”张平淡然一笑:“天气不好才少有竞争啊!”说完,一踩油门冲入了寒风中。从章丘回来的路上摩托车熄火了,寒风凌厉,雨雪打脸,又找不到修车的地方,张平只好徒步推着走,到家时已近半夜,全身里里外外的衣服一片湿透。不同的是,外面的衣服被雨雪打湿,里面的衣服则被自己的汗水浸透……

梅香源于寒,成功得自坚。张平虽然经受了无数颠簸之苦,寒暑之罪,但收获也颇丰。从2002年到2005年,短短几年时间,他就收藏到了300多幅古字画。截至目前,他收藏的明清大家如: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高凤翰的《荷蟹图》、毕涵的通景四条屏、“海派大家”王震的花鸟条屏、清代娄东画派黄均的山水手卷、溥儒的《牧牛图》、清代宫廷画家李秉德的山水、清代一代小学大师桂馥的对联、戒烟斗士林则徐的书法条屏、清代状元王寿彭的楷书手卷,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的扇面,民国先驱宋教仁的六尺书法,而清代思想家大学者严复的年谱手抄本、明代文学家礼部尚书黄凤翔的书法手卷、明代齐鲁大书法家雪蓑的一幅六尺大字“寿山”,则是他的“镇宅之宝”……

对于古字画收藏者来说,专业知识很重要,实战经验更重要。张平阅读了大量有关古字画方面的书籍,也不厌其烦地虚心向这方面的行家求教学习。但作为一位收藏家不“走眼”不“吃错药”那是不可能的,他同样也遭遇过“走麦城”的惨痛经历。

那是2005年6月的一天,章丘一位认识张平的古玩爱好者W专程来到邹平,拿出一幅清末程璋的《群猴图》,请张平过目。张平打开一看,是六尺整幅,画中有大小猴十多只,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不由暗喜,可当听到对方只要一万元时,又疑窦顿生:如此一幅画就要这么点钱,会不会是假的?对方则解释说上货便宜,给老熟人自然也便宜。张平当时心里直犯嘀咕,可又怕一旦是真品错过了可惜,就当机立断买了下来,但他还是给自己留了条后路,他跟W约定:以三天为限,如果东西有问题,就无条件退货退款。

等W走后,张平立即找到程璋的画集,仔细比对后,从构图、笔意、用纸等多方面认定,这幅《群猴图》为赝品。张平既后悔自己的莽撞,又庆幸自己有那个约定。第二天一大早张平赶到章丘,可等见到W后,W却说钱已经花出去了,已经无钱可退,与张平商定去他的古玩店挑东西调换。张平知道根本就不可能再拿回自己的钱了,可身为工薪一族,这一万元毕竟也不是小数目,自然不能就这样打了水漂。张平思来想去也没别的更好办法,只好接受对方的建议,去了W的古玩店。那时张平除了字画别的还没涉及,但古玩店里的字画他又实在看不上眼,正不知如何是好,W提出给他一对博古架。张平看出这对博古架也没多大价值,但旁边另一个博古架却非常漂亮,于是提出加上这个。W同意,但要求他再付3000元。对于家具,张平还是门外汉,要这三个博古架也实在是无奈之举,只想多要一点是一点,尽可能减少些损失,对W的再加钱的要求非常生气,当即口气坚决地说:“我一分钱也不再加,你如果不同意,就给我打个欠条,过几天再来拿钱。”W看他没有丝毫让步的意思,最后还是答应了。

当天,张平雇车把3件博古架运到他在周村古商城开设的书画店里。不料刚一摆上,那个给张平“搭上”的博古架却引起了许多客人的兴趣,出价也一个比一个高,有出2万的,有出3万多的,周村一个古玩商更是出价7万。张平当时不懂家具,只好拍照发给上海某拍卖行的一位专家,请求帮助鉴定一下。一周后,传来了专家的鉴定结果:此乃清代海派雕花红木博古架,标准印度红木,西洋风格,颇具收藏价值,当时市场估价约在18万―20万之间。

这一戏剧性变化,对于张平来说,无疑是幸运的。但张平是个善于思索、善于总结的人,通过数次的“吃错药”“打眼”经历,他深切体会到收藏这条路充满巨大风险,需要丰厚的知识储备,为此,张平除了加强读书、求师赐教,参观各种明清字画展览、拍卖展等,也经常把字画真品和赝品挂在一起进行比对,从细微之处寻找异同。终于弄明白了什么是天津造、北京后门造,什么是河南造、长沙造、潍坊造等书画赝品及其特征。这样一来,张平不仅大大降低了收藏赝品的风险,也避免了因眼力见识不够而造成遗珠之憾。

“群猴图”事件给张平带来的另一重意义是,进一步拓宽了他的收藏门类。从明清字画到明清刺绣、从古典家具到明清砚台等都形成了系列及专题收藏。尤其是明清刺绣已经形成了规模,因为刺绣目前还是冷门,而且几乎没有赝品,令人庆幸的是,他共收藏了两件清代刺绣龙袍,龙袍作为华服的极品非常稀少,意义非凡。

作为一位工薪阶层,张平没有那么多的钱收购藏品,只能采取以藏养藏的办法。所谓以藏养藏,即是以新养老,以次养好,以多养少,最终达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目的。

收藏毕竟是一门非常特殊的行业,专业性很强,无论你智商多高,学识多丰厚,面对形形色色的藏品,都难免“走眼”,从而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而这个时候,心态之优劣则尤显重要。对此,张平有着清醒的认识,他经常告诫自己:第一,不要只想着“检漏”,发横财。因为当你抱着检漏心态去收购藏品时,就往往会失去冷静,从而上当受骗;第二,不要有贪婪心和占有欲。天下好东西无数,不可能都据为己有。古人讲秉物以游心,乃收藏要义。收藏不能溺于物,滞于物,只看重藏品的货币价值,而忽视藏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享受,是一种本末倒置;第三,任何一个收藏者在藏品面前,都无疑是过客,藏品在任何人手里都只是一个过程,不可能永远拥有。因此,做一个收藏家,须有一种“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的心境。要时时记得,收藏不过就是一种快乐的体验。收藏的过程就是一个体验快乐的过程。

张平不仅想到了这一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做到了这一点。 2003年4月28日,一次偶然的机遇,张平在博山一家画廊发现了谭嗣同的一副对联,四尺对开,泥金纸,原装原裱,是谭嗣同为李伯仁夫人六十大寿写的贺联。字体自然洒脱,线条流畅,文雅秀气。经与店主协商,张平以自己收藏的毕道远对联及邹振岳中堂与之交换。他如获至宝,在家挂了三个月,天天欣赏。一天偶尔翻阅《中国书法》杂志,看到谭的手札,发现其字体多是魏碑笔意,与自己收藏的这副对联大异其趣。他感觉自己是看走眼了,不久便利用出差博山的机会,又用这副对联向店主换了一幅五尺整幅日本山水画。2004年,张平到北京去玩,在书店翻阅一本明清书法集时,发现所刊载的谭嗣同书法作品中,有一幅作品与那副对联非常相似。他顿然明白自己调换走的那幅谭嗣同的对联并非赝品。后来那副对联被淄博一位老书协主席收藏,张平当时曾经非常后悔和自责,但很快又调整好了心态。他认为,谭嗣同的真迹毕竟从自己手里经过,而经过就是一种缘分,一种福分。

张平能有如此好的心态及收藏事业上的成功,与他具有的深厚文学修养和丰富的文史知识大有干系。张平浸淫文学几十年,又于人文历史多有涉猎,不仅开阔了自己的视野,也大大提高了他的鉴赏水平和能力。2005年,张平在淄川一个朋友那里,看到一份有关严复的手抄本年谱。对于严复,他自然不陌生。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人,曾任北大校长,是清末颇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张平经过进一步了解,知道此年谱是他的长子严醵整理抄录,是严家败落之后从福建他的家乡流散出来的。这份年谱字体清秀洒脱,自然流畅。堪称孤本,十分难得。张平当时就喜欢上了,但这位朋友却不肯出手。2007年12月,在央视寻宝“走进淄博”的鉴定现场,这件年谱手抄本被专家估价10万元。张平再次联系这位朋友,向其表达了收藏该件的恳切愿望。有志者事竟成,2010年临近春节的一天,张平接到这位朋友的电话,当即驱车赶到淄川,拿到了这件他梦寐以求的藏品。

张平常说,一个真正的收藏家,是绝少把自己喜爱的藏品作为商品来看待的,能够将全部的身心、炽烈的感情投入到收藏中去,这其实就是一种艺术激情、历史激情与生命激情的碰撞,而在这碰撞中,不仅会体验到巨大的快乐,生命也将因此无限延伸,恒久丰满……

张平是快乐的,也是幸福的。每天置身于藏品之中,就彷如走进了历史,触摸到了历史,也便有了与历史对话、与艺术对话、与先哲对话的机缘和可能。而这个时候,我们深信,张平原本平淡的人生,亦有了不同寻常的斑斓色彩。

张平爱好广泛,但只有对收藏持之以恒,情有独钟。我们有理由期待,奇迹仍将不断发生,请大家拭目以待。

给自己的电脑设置成一个无线路由器,然后用手机连接,在我的计算机地址栏输入你手机中的那个无线地址,之后就能从电清裂脑不用数据线而进入你的手机内存了,然后给你的资料拖到手机答基闭中,之锋胡后再打你的那个资料复制,再到微信上粘贴就行了

你先把电脑上的文档发到手机上,例如通过QQ,然后你在复制上,然后再亩闷微圆氏信朋友圈里面长安右上角的相机,出来个文本框然后粘贴上就行了!

如果单纯是想把资料存放在内存卡里面直接数据线连接橘耐散电脑考进去就行了!

希望能帮到你!

智能机备指盯一般都可以逗桐将电子书的txt格式文件的文章复制

然后再到微信上粘贴一下就可以了(只适合小文章,字数不宜仿和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