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书法

以松或梅为题材的绘画作品,注明作品名称及作者,并简要谈谈你的赏画心得

梅兰竹菊水墨画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评价
梅兰竹菊四君子,我偏爱竹子的气节和品格!
以下是我找的
春华秋实当下时 怎奈心中翰墨情

——初识刘百素写意花鸟画
◆文/中国书画收藏鉴定章协会秘书长 马芳亭

我与刘百素先生相识并不长,此前,对他的绘画和为人不甚了解。去年年底他因故来京,在我处小聚,匆忙中谈了诸多与绘画相关的事情。初次见面,他留给我的印象是坦诚、直率、属典型的山东汉子。后来我便开始留心他的作品,时常被他那种大气质朴的画面风韵所感动。真是画如其人也!

对传统的中国绘画,刘百素先生有着几十年的苦心孤诣和深厚沉淀。但他却不唯传统之命而是从,时常将在写生过程中发现的现代绘画元素融入其中。如果说刘百素视绘画如生命,那么,绘画写生和艺术创新便是他笔墨的灵魂。用他自己的话讲,一个不从事绘画写生的画家,是走不出前人樊篱的,是不可能与时俱进的。“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 ,这是刘百素的心声。可要做到这些凭的不仅仅是句大话,它需要实施具体步骤和努力,绝非一般胆略和才情。为获取艺术的真谛经过多年努力刘百素于2002年考入中央美院进修班毕业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人中央美院高研班。在这座艺术的殿堂里他如饥似谒,奋发进取,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刘百素是个完美主义者,他对自己非常苛刻,时常将不尽人意的作品随垃圾一同处理,即便是已经送给友人的,一经发现,也会用幅好的作品换取回来。有人惊问其故他说早年的作品尚不过关与其留存社会不如及时废弃。刘百素的这种人生态度,不仅是对艺术对社会高度负责的具体写照,也是他在写生过程中对艺术真实和客观真实的醒悟。也许正是这一缘故他对创作和写生才有了自己的执着。

刘百素生于山东临朐,属著名的沂蒙山区。通观他的美术作品,大多为芭蕉、竹、梅、松、鹰和石榴尽管这些物象近于平凡,但他却从长期的写生中为它们找到了灵性使之升华出生命的炽热。

从他人那里获知,刘百素先生为了画好芭蕉,每年他都要用几个月的时间到西双版纳写生,他说那里的景色非常丽,奇花异草覆盖着重叠的山峦和每片土地随处可见的芭蕉园,葱葱郁郁,生机昂然,无时无刻不在彰显着南国独有的风情。然而,当地的环境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空气潮湿,雨水不断,往往是一张写生稿刚刚落笔,就会有急雨袭来。在这种情况下,他只好收起画稿,雨过之后再重操画笔。与此同时写生时还要提防飞虫叮咬和毒蛇袭击。但为了缔造艺术的真实,他从来没将这些困难视为写生的障碍。《春雨蒙蒙》等以芭蕉为物象的作品,就是在写生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

人生酷短,艺术无暇,倾其才情,偶有一得,艺术与人生,二者不可怠慢。刘百素认为作为一名画家,必须深入生活,从事大量写生。因为,由写生而来的作品不仅不易重复和雷同还能让人产生诸多联想。以芭蕉为例如何用写意的手法予以表现,画家只有在写生中才能悟得。中国的传统画技法是墨分五色,浓淡干湿。有的人画芭蕉层次不分一片墨黑。而他在写生中却真正的感悟到现实中的芭蕉和艺术中的芭蕉是有很大段距离的。现实中芭蕉的叶子很密,创作中必须加以科学地删节,对一些干枯或不全的叶子可以从另外一棵芭蕉树上借过几片。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既有艺术的完美,又有客观的真实。

从事国画创作的人甚知,作为写意花鸟画画家,创作时需要营造一个写“意”状态。所谓的“写意状态”实际是画家作画过程中的一种意念幻觉,是高度自由的艺术上忘我的精神境界。

“写意”一词,曾出现在先秦典籍《战国策.赵二》里面。书中说“忠可以写意”。这里把“写意”和“人品”连在一起,它指的是人的一种品格和气质。后来人们对“写意”予以更多的内涵但都与心态、情感、情趣的表达有关。在国画创作中,这种写意是以笔墨为媒介来完成的。古人论画,把超然物的画称为“逸品”。其实逸品就是那种完全“写意状态”下画出来的画。如刘百素先生创作的《大寿》、《志在云天》、《松鹤延年》、《潇潇秋风雨》等作品就很好地体现出了“写意的状态可谓逸品。正如清李佐贤《书画鉴影》所评“墨笔写意,......驱墨如云,运笔如风,......”

石涛在《苦瓜和尚画语录》里说:“ 人为物蔽则与尘交。人为物役,则心受劳。”“我则物随物蔽,尘随尘交,则心不劳,心不劳则有画矣。”这是一切听其自然的“写意状态”,让艺术的想象力始终处于高度自由的创作境地。而刘百素先生的这种自由则来自于他大量的写生积累和对民族艺术的不倦追求。

刘百素画松有别于中国历代画家。如何用中国水墨表现出松的苍劲、老辣,是当今画家仍在探讨的课题。潘天寿画松树用指头画,给人以声势感,当代人延用这条路肯定不行。松树的传统画法枝干为鱼鳞状,吴昌硕、李苦禅等大家在这一领域都做到了极至。历代绘画大家都是从继承和创新中走出来的智者,应该说,前辈们为当代画家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在前人精神的鼓舞下,刘百素先生的创新意识日渐强烈。他对中国画和相关的传统文化作了大量研析后,深切感悟到,绘画作品最终追求的是画面效果,而不是创作过程中的工具。所以他用自制的毛笔,自己的墨法,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以松为物象的绘画作品。这些作品一经问世便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人们喜欢他画面上营造的那种“声势”,更喜欢他作品所呈现出的那种水墨效果。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他似乎找到了表现松树这一物象的真谛,从而也逾越了前人设在这一领域的那层无形而高大的“篱笆”。刘百素先生时常说艺术创新不是一句空话要靠画家长期的文化探究和艺术实践才能获得。为了表现松树这一物象,他多次去黄山写生,在那里一呆就是几十天,吃的是方便面,喝的是矿泉水。通过对松树的长期观察和临摹,他终于找到了用自己的技法去表现松树那种历经沧桑而昂然挺拔的精神感觉。他带着这种激情,将松树的形象用大幅水墨画表现出来,其精神和情感均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从他的《黄山松韵》、《旭日》、《黄山松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不难看出,他的作品的确是将写生过程中所孕育的全部思想情感,借松树这一媒介尽情的挥洒了出来。细观他的作品幅幅都彰显出宏伟、凝重、老辣的艺术效果,放眼望去,其画面豪放纵逸,气象万千。纵观其艺术手法,看似随意涂抹,行笔性情,但激越中藏有章法,浪漫中不失雄浑,这不能不令观者大为感叹。

中国写意花鸟画的艺术特点,是中国传统文化支配下的绘画语言和审美需求的综合体现,它是历代画家在表述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一个情点。刘百素先生在创作中紧紧把握这一要旨,从而使他的作品在笔墨语言的表述中,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意识的表现上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写意状态”的审美要素。他善于借助自然物象的本身特点,以艺术的手法去表现人与自然之间密不可分的情怀。在刘百素的绘画作品中很多是以梅为物象的作品。从中国古代到今天这类作品并不少见各朝各代均有其代表人物。明代文学家徐渭在他的一首《题画梅》中曾作过精辟的诠释:“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不信试看千万树,东风吹来便成春。”由此可以看出,千百年来梅花这一物象在人们心中的位置是何等的重要,因此,这类作品的庞繁也就不足为奇了。刘百素先生甚知,深厚的学养是观察事物的基础,它能使人在寻常的事物中获取不寻常的感受。同样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不同学养的画家就会有不同的感悟,表现在绘画作品上就会有天壤之别。纯粹的绘画理论很难打造出真正意义的画家,要使自己的艺术获得成功,就必须从其它相关学科中寻找绘画灵感。刘百素先生的许多作品是自己借助物象,达到诗的意境,使诗意得到完美的传达,最终他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通过画面很好的表现了出来,使作品倍显厚重,寓意也随之深远起来。

传统的中国绘画,是承载传统文化的媒介。但是没有深厚的绘画功力,画家是无法承担这一责任的。为了艺术的真实,他在学习传统文化和研读前人绘画理论的同时,每年他总是拿出大量的时间外出写生,通过写生观察,了解物象在不同季节中所表现出的不同形态。春天他去写异彩纷呈、千变万化的花朵,夏秋,他去写劲硕挺拔、婀娜多彩的丛林和花枝。冬天他则去写迎风傲雪、盘曲错落的雪梅。《铁骨报春》、《铁骨傲雪》等以梅为题材的系列作品就是他通过多年写生揣摩而创作的。

作品以古梅实物为蓝本,以特写手法和丰富多变的中锋焦墨线条描绘古梅的千姿百态。气势雄强,意境深邃,苍劲中含蕴藉,繁密中见空灵,树干道劲有力,枝与花繁而不乱。梅的形象真实而生动,其坚贞而高洁的形象给人以诸多遐想。刘百素先生喜欢画大幅雪梅和红梅,喜欢营造那种白茫茫、红点点的阵势,凸显人的精神。

绘画之至者是风格。风格是画家人品和气质的体现。刘百素先生热情拥抱生活,以全副的身心扑向大自然,领略花木禽乌各种生灵的千姿百态和它们在风雨雪霜中的无限生机从而直接获得视觉、嗅觉上的丰富感受,在深情的眷恋中唤起自己对自然界的感情和意绪,通过心智的营造,转换成强烈的艺术语言,以真切动人的画面丰富多彩的情感明朗清新的格调和纵横有度的笔墨淋漓尽数地表现出了他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创作出拨动观者心弦的艺术作品。“百丛媚萼,一干枯枝。墨则雨润,彩则露鲜。飞鸣栖息,动静如生。悦性弄情,工而入逸,斯为妙品。”以明代画家徐渭的这段高论来观赏刘百素先生的画可以使我们得到许多启示。他的画无论是鸿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