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书法

中国书画的落款起源于哪个朝代

大约起始于宋代

书画家在作书画后,除了签名外还要加钤印章,以表示该书画确为自己所作。但书画上钤印,起始很难考。可以肯定,魏晋南北朝时期书和画都无印记,印记是用来盖封泥的。唐代只见法书上有印,绘画上目前还尚未见到,如孙过庭《书谱序》末行“写记”二字上钤有一方印,惜已模糊难辩,不知是否即孙氏自用印。宋代书画上用印比唐代要多一些,苏轼、黄庭坚、米芾、王岩叟、赵构、吴琚、赵孟坚等人的法书上都有印。绘画上则郭熙、文同、赵令穰、杨无咎、郑思肖、赵孟坚等都有印,元明以来书画上大都有印,但倪瓒中年以后的作品,都无印记,只在《陆继善摹移帖跋》(四十二岁作)和设色《水竹居图》(四十三岁作)、《小山竹树图》上见过几方。明董其昌画有钤、也有不钤的,据说凡是他的得意下之笔都无印记。同时在印章内容方面明代也比前代有新的发展。自明初开始,在文人书画上,除姓名字号印章外,盖书圆上的闲章逐渐增多,如王绂的“游戏翰墨”、姚绶的“紫霞碧月翁”鼎形印,中期文征明的“停云馆”、“唐寅的“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南京解元”等等。引人注目的是宫廷绘画中某些专业画家,在文人书画家的影响下,也纷纷以文墨风雅相尚。他们不仅在文学、书法方面有相当的修养,且对印章的使用,尤其是闲章的镌刻都十分重视。如早期周位的“自耘生”。郭莼的“玉露馀香”,其《青绿山水》轴本幅不题任何款,只钤有“郭文通印”和“玉露馀香”印。卓迪《修楔图》卷起首处钤有“清约斋”一方长印,本幅后款下钤有“褒德世家”、“卓迪印”、“凤池清趣”三印。有些作者印章,镌刻上宫廷供奉的职衔或是其它文字内容,从(障上可以了解作者的身份地位。明代皇帝也经常御赐臣工们的图书印记,如宣德时,孙隆重花鸟草虫册,未开上方就曾树有“崆峒遗迹”印一方,上书“钦赐”二字。弘治时踢吴伟“画状元”印,孝宗时称钟钦礼为“天下老神仙”,钟于是把这句话刻成闲章。正德时赐朱瑞图书印记日“一樵”,朱遂自号一樵。以上种种情况在宫廷流行,蔚然成风,形成了明代书画家印记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清人在书画上,运用印章比明代更加普遍。至清中期后,几乎款印并用,很少有不钤印记的。书画家在字和画上不署名款可以,但不钤印记不行。

书法钤印的部位,大都钤在书行之未,少数人才在首行前上下加钤“起首”印章。尺牍书钤印的较少。北宋人有钤在日子上的,以后又在名字上。明代有用白折子书,称为“副启”,前有“名刺”(单帖),书者将名印钤在“名刺”与“副启”中缝上。

绘画上钤印的部位,有题款的,大都钤在款题下,也有用“起首”印的。手卷亦有另在图前加盖印章的,挂轴、册页则在左右下角加钤“押角”印;无款的手卷钤在图前、图末,挂轴或册页树在左右下角,也有钤在上方空隙处以代替款字的。

其它如书画长卷须连接二纸以上的,作者往往在接纸中缝加钤一印,名为骑缝印,但不是绝对的,也有不钤的。

作家的印章真,说明了书画的可靠性。鉴别作家印章的可靠办法是核对。如何核对呢?先把已经被承认是真的印章作为范本,与即将受鉴别的印章,从它的尺寸、篆法、笔画的曲折、肥瘦、白文或朱文来进行核对,与范本的那方一模一样、丝毫不爽就是真的,如有出入,就是伪的。但是这种核对办法所持的态度不同,而原则也不一样。

如前所述,宋以前的书画作品,钤盖上书画家本人印章的为数很少,大多数书画家在作品上并不钤盖本人的印章。印章上的文字,大都喜用小篆体,印形为长方形、方形、圆形、椭圆形、葫芦形,到了宋代才有奇形异式的钟鼎形出现。从唐宋人印章印出的笔画效果上看,印质以铜、牙、玉居多,少量是其它质料的。铜、牙、玉的材质坚硬,所以印文笔画大都比较滞重、光滑、呆板一些。钤印要用印色,才能显现在纸绢上。在传世书画上看到唐、五代大都用蜜印或白笈水,我们称之为水印,钤时容易模糊走样。油印大约始于宋初,后来用艾绒作底,更是进了一步,但不知始于何时。

元人印章上的文字,也大都喜用小篆体,但篆文、刻法有了变化,出现了圆朱文印。印的质料有水、象牙、铜、玉等。水印到了元代几乎绝迹,可说是废而不用,大都采用油印,印色基本上以大红为主,兼有深红带紫色的,亦偶然见到。

清代翁方纲研究过元代赵孟 每观赵文敏真迹,必验其印,此“赵氏子昂”红文铜印,其上边不甚平整,“子”字篆刻圈之顶,其靠上铜边,偏左偏右,皆有微凹入内之痕方为真者。以此鉴定赵迹,万无一失。今此印“子”字篆因上顶边之偏右微凹,而其偏左处上平不凹者。铜质用久刚渐凹,此前数年之迹也。

书画家在作书画后,除了签名外还要加钤印章,以表示该书画确为自己所作。但书画上钤印,起始很难考。可以肯定,魏晋南北朝时期书和画都无印记,印记是用来盖封泥的。唐代只见法书上有印,绘画上目前还尚未见到,如孙过庭《书谱序》末行“写记”二字上钤有一方印,惜已模糊难辩,不知是否即孙氏自用印。宋代书画上用印比唐代要多一些,苏轼、黄庭坚、米芾、王岩叟、赵构、吴琚、赵孟坚等人的法书上都有印。绘画上则郭熙、文同、赵令穰、杨无咎、郑思肖、赵孟坚等都有印,元明以来书画上大都有印,但倪瓒中年以后的作品,都无印记,只在《陆继善摹移帖跋》(四十二岁作)和设色《水竹居图》(四十三岁作)、《小山竹树图》上见过几方。明董其昌画有钤、也有不钤的,据说凡是他的得意下之笔都无印记。同时在印章内容方面明代也比前代有新的发展。自明初开始,在文人书画上,除姓名字号印章外,盖书圆上的闲章逐渐增多,如王绂的“游戏翰墨”、姚绶的“紫霞碧月翁”鼎形印,中期文征明的“停云馆”、“唐寅的“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南京解元”等等。引人注目的是宫廷绘画中某些专业画家,在文人书画家的影响下,也纷纷以文墨风雅相尚。他们不仅在文学、书法方面有相当的修养,且对印章的使用,尤其是闲章的镌刻都十分重视。如早期周位的“自耘生”。郭莼的“玉露馀香”,其《青绿山水》轴本幅不题任何款,只钤有“郭文通印”和“玉露馀香”印。卓迪《修楔图》卷起首处钤有“清约斋”一方长印,本幅后款下钤有“褒德世家”、“卓迪印”、“凤池清趣”三印。有些作者印章,镌刻上宫廷供奉的职衔或是其它文字内容,从(障上可以了解作者的身份地位。明代皇帝也经常御赐臣工们的图书印记,如宣德时,孙隆重花鸟草虫册,未开上方就曾树有“崆峒遗迹”印一方,上书“钦赐”二字。弘治时踢吴伟“画状元”印,孝宗时称钟钦礼为“天下老神仙”,钟于是把这句话刻成闲章。正德时赐朱瑞图书印记日“一樵”,朱遂自号一樵。以上种种情况在宫廷流行,蔚然成风,形成了明代书画家印记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清人在书画上,运用印章比明代更加普遍。至清中期后,几乎款印并用,很少有不钤印记的。书画家在字和画上不署名款可以,但不钤印记不行。

书法钤印的部位,大都钤在书行之未,少数人才在首行前上下加钤“起首”印章。尺牍书钤印的较少。北宋人有钤在日子上的,以后又在名字上。明代有用白折子书,称为“副启”,前有“名刺”(单帖),书者将名印钤在“名刺”与“副启”中缝上。

绘画上钤印的部位,有题款的,大都钤在款题下,也有用“起首”印的。手卷亦有另在图前加盖印章的,挂轴、册页则在左右下角加钤“押角”印;无款的手卷钤在图前、图末,挂轴或册页树在左右下角,也有钤在上方空隙处以代替款字的。

其它如书画长卷须连接二纸以上的,作者往往在接纸中缝加钤一印,名为骑缝印,但不是绝对的,也有不钤的。

作家的印章真,说明了书画的可靠性。鉴别作家印章的可靠办法是核对。如何核对呢?先把已经被承认是真的印章作为范本,与即将受鉴别的印章,从它的尺寸、篆法、笔画的曲折、肥瘦、白文或朱文来进行核对,与范本的那方一模一样、丝毫不爽就是真的,如有出入,就是伪的。但是这种核对办法所持的态度不同,而原则也不一样。

如前所述,宋以前的书画作品,钤盖上书画家本人印章的为数很少,大多数书画家在作品上并不钤盖本人的印章。印章上的文字,大都喜用小篆体,印形为长方形、方形、圆形、椭圆形、葫芦形,到了宋代才有奇形异式的钟鼎形出现。从唐宋人印章印出的笔画效果上看,印质以铜、牙、玉居多,少量是其它质料的。铜、牙、玉的材质坚硬,所以印文笔画大都比较滞重、光滑、呆板一些。钤印要用印色,才能显现在纸绢上。在传世书画上看到唐、五代大都用蜜印或白笈水,我们称之为水印,钤时容易模糊走样。油印大约始于宋初,后来用艾绒作底,更是进了一步,但不知始于何时。

元人印章上的文字,也大都喜用小篆体,但篆文、刻法有了变化,出现了圆朱文印。印的质料有水、象牙、铜、玉等。水印到了元代几乎绝迹,可说是废而不用,大都采用油印,印色基本上以大红为主,兼有深红带紫色的,亦偶然见到。

清代翁方纲研究过元代赵孟 每观赵文敏真迹,必验其印,此“赵氏子昂”红文铜印,其上边不甚平整,“子”字篆刻圈之顶,其靠上铜边,偏左偏右,皆有微凹入内之痕方为真者。以此鉴定赵迹,万无一失。今此印“子”字篆因上顶边之偏右微凹,而其偏左处上平不凹者。铜质用久刚渐凹,此前数年之迹也。

你说的落款,古代叫做“钤印”。

钤印始于北宋苏东坡,迄今已有一千年的历史。

1、钤印 (qián yìn )中国古代官方文件或书画、书籍上面的印章符号。即加盖印章。其意义在于表明所属者对加盖印章之物的拥有权、使用权或认可。通俗意即盖印章,是书画等作品在即将完成时的最后一个关键步骤,这是中国独有的特色艺术。钤印始于北宋苏东坡,迄今已有一千年的历史。一幅书画作品用印得当,能够锦上添花,反之则会弄巧成拙。

2、另外参考《中国古代著名画家落款印谱》以画家之姓名笔划排列,记载有苏东坡、唐伯虎、郑板桥、杨升庵、刘墉等659名历宋、元、明、清各朝代的名人签名和印章。

可明确知道“落款”在古代说的是“钤印”。

注:钤印,指盖印章。印章分朱文印和白文印两种。朱文印又称阳文,即字是凸出的,印在纸上字是红色的;白文印又称阴文,即字是凹陷的,印在纸上字是白色的。从印章的内容来分,又有姓名印、斋号印及闲章。一般在落款人名后盖一姓名印,若嫌空还可再加盖一斋号印,不可连盖两方同一内容的姓名印。可盖一方姓印,一方名印,而往往又是一朱一白。为了使书作上下前后呼应,往往在书作右上方再盖一起首印,又称引首印,初学者闲章印的内容可选学海、求索、学无止境等。印章的大小与书作大小及所书字体大小相关。一般大幅书作落款字大,印亦大;小幅书作落款字小,印亦小。

落款

古代多在书信、字画上题字,用毛笔竖写姓名年月,用以赠送礼物时表明赠送人和受赠人,也为书法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

现多在公文、字条上署名,一般为横写,表明其法律效应。

中国书画的落款起源于唐朝

常用的落款方法

款,又称落款,就是在书写本文外所写作者姓名、年月、轩号等。唐以前作家多不题款,所以古代作品考究起来非常麻烦,也成了许多假作品,就以书圣王右军之许多作品都使人怀疑。

款,除了字体、字形之变化外,可分“单款”与“双款”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