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书法

书法箴言 王羲之? 书法淡墨技法?

一、书法箴言 王羲之?

1."兰亭花无序,此后莫相离. ——王羲之 《兰亭宴集序》"

2.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畅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王羲之 《兰亭集序》

3.虚竹幽兰生静气,和风朗月喻天怀。 ——王羲之 《兰亭集序》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王羲之 《兰亭集序》

二、书法淡墨技法?

浓淡墨的运用技巧浓淡墨的运用技巧。书条作品中的枯润、飞白等变化,如采用浓淡墨进行处理,有着奇异的艺术效果,而作品内容的意蕴也会得到拓展。

浓淡墨,就是利用水和墨不同的比例、利用水与墨在宣纸上聚散速度、着色度不同,使用一个笔划中或一个字一幅作品中出现过渡自然、浓淡相间的墨意。

三、王羲之的书法特点?

王羲之飘逸潇洒,点画非常完美,好像是精心安排出来的,实则王羲之书法充满着“即兴发挥”,处处生发,有很大的随意性。很多书法人学他的书法希望用理性的方法,通过处处安排王羲之局部用笔细节,来营造一种像王羲之风格的风格。我认为这是没有真正领会王羲之书法最根本的要领,即是一种“即兴发挥”下的“精心安排”。

我认为即使让王羲之在世,他再写一篇作品,可能又是另一种风格,其中还是充满着神鬼莫测的变化与细节,还是今人远不能及的。

王羲之书法,天质自然,丰神盖代,是当代每一个书法人必须要临摹取法的无上法帖,但因其不激不厉、风规自远的“魏晋风度”,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的出神入化的笔致,又年代久远,让我们终有一生气力矻矻以求而未达万一的喟叹和畏惧。

四、王羲之书法特点?

第一个特点:王羲之的书法线条之中很多是以提按为主,偶尔会运用绞转笔法,在转折的地方用笔干脆利落,丝毫没有拖泥带水之感,显示出王羲之非凡的运笔技巧。从他的集字书法之中可以看出,他的行书很多以中锋行笔,而篆书用笔一大特点就是笔笔中锋,所以他的行书之中的转折接近于平动使转,所以他的书法之中线条充实厚重。

第二个特点就是章法精湛,王羲之的书法流畅飘逸,但是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呼应紧密,整幅书法带有一气呵成之感。

第三个秘密就是格调和气韵,这也是很多书法家所追求的艺术境界。

王羲之的行书有着很多的特点,但是笔法、章法和气韵是组成他书法的重要元素,这三个特点也是王羲之书法之中的秘诀,也是后世很多书法家追求的艺术境界。

五、王羲之书法介绍?

王羲之本人特别擅长真草隶篆行诸体,在大家熟知的王羲之专擅行草书、《兰亭序》获得“天下第一行书”之誉外,王羲之还尤其精研隶书、楷书和草书。孙过庭讲:“元常专攻于隶书,伯英独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羲献兼之。”

王羲之的笔法和书风中具有篆隶遗韵。

晋 王羲之 《兰亭序》

六、王羲之的书法风格?

王羲之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美轮美奂,是极具有美的观赏性的。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如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一句来王羲之的书法之美。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因而他享有“书圣”美誉。

七、王羲之的书法故事?

王羲之在书法史上有"书圣"的美誉,其作品《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书"。他有很多的故事流传于世。

这里说一个趣事以晌读者。

话说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自幼受父亲的影响和熏陶,书法很早就被人们广为称赞。于是他常常以自己的书法作品向世人炫耀。一天,王羲之看到了献之的一幅作品少了一个点,就拿笔补上。当王献之拿出这幅作品给母亲展示的时候,母亲看了之后却说:"儿啊!你练了这么多年的字,也只有一点向你的父亲。"献之听后愕然,认真地重新审示自己的作品后,发现了自己的差距,顿时恍然大悟,羞愧难当。

之后,王献之发愤努力,虽然与父亲王羲之还有差距,但也成为了书史上的优秀代表,后人将其与其父并称"二王″,影响至远!

可见王羲之在书法史上有多么的"牛"!!

八、王羲之的书法来源?

源于东汉末年的张芝一系,书体主攻草书—应该包括章草与今草。传递至东晋的中介则是魏晋时这一派的卫、索等家族体系。

九、王羲之练书法故事?

王羲之从第一次拿笔练字开始,就十分刻苦,终生笔耕不辍,据说他练字用坏的毛笔,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们戏称它为“笔山”。在王羲之家的西边,有一个不大不小的水池,每次练完字,他就经常到水池边清洗自己的毛笔和砚台,据说后来水池的水都变黑了,人们就把这个水池叫做“墨池”。

等到长大以后,王羲之的字写得相当好了,但还是坚持每天练字。有一天,他聚精会神地在书房练字,连吃饭都忘了。面对这种情况,王羲之的夫人很心疼自己的丈夫,于是让丫环送去了王羲之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并且催着他吃,但王羲之好像没有听见一样还是埋头写字。

丫环没有办法,只好去告诉夫人。夫人和丫环来到书房的时候,看见王羲之正拿着一个沾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她们忍不住笑出了声。原来,王羲之边吃边练字,眼睛还看着字的时候,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了。

十、王羲之书法故事?

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契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 "书圣"。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 "墨池"。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和刻苦精神很受世人赞许。传说,王羲之的婚事就是由此而定的。王羲之的叔父王导是东晋的宰相,与当朝太傅稀鉴是好朋友,稀鉴有一位如花似玉、才貌出众的女儿。一日,稀鉴对王导说,他想在他的儿子和侄儿中为女儿选一位满意的女婿。王导当即表示同意,并同意由他挑选。王导回到家中将此事告诉了诸位儿侄,儿侄们久闻稀家小姐德贤貌美,都想得到她。稀家来人选婿时,诸侄儿都忙着更冠易服精心打扮。惟王襄之不问此事,仍躺在东厢房床上专心琢磨书法艺术。稀家来人看过王导诸儿侄之后,回去向稀鉴回票说:"王家诸儿郎都不错,只是知道是选婿有些拘谨不自然。只有东厢房那位公子躺在床上毫不介意,只顾用手在席上比划什么。"郡鉴听后,高兴地说:“东床那位公子,必定是在书法上学有成就的王羲之。此子内含不露,潜心学业,正是我意中的女婿。”于是,把女儿嫁给了王素之。王导的其他儿侄十分羡慕,称他为“东床快婿”,从此 "东床"也就成了女婿的美称了。

为了练好书法,他每到一个地方,总是跋山涉水四下钤拓历代碑刻,积累了大量的书法资料。他在书房内,院子里,大门边甚至厕所的外面,都摆着凳子,安放好笔,墨,纸,砚,每想到一个结构好的字,就马上写到纸上。他在练字时,又凝眉苦思,以至废寝忘食。

他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山水风光,船到县禳村附近,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摆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