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金银铜器

汉代琉璃器有哪些类型?

一、汉代琉璃器有哪些类型?

汉代琉璃器也包括如琉璃动物、聚光镜、平板玻璃窗等品种,实用器极为丰富。

广州北郊横枝岗西汉墓发现有3件深蓝色琉璃碗,口径10.6厘米,内壁光滑如镜。

能作掌上舞的赵飞燕居住在昭阳殿时,“窗扉多是绿琉璃,亦皆照达,毛发不得藏焉”。

喜好神仙的汉武帝,其起祠神屋的门窗皆“琉璃为之,光照洞彻”,如此看来也并非现代才能做到窗明几净。其中琉璃耳、带钩和蝉是西汉时出现的新品种。

我国汉乐府民歌《陌上桑》说罗敷“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明月珠,就是指当时名贵的琉璃饰物。

另外,从马王堆汉墓西汉a侯夫人辛追的两个妆奁里,都发现有“明月珠”。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是《孔雀东南飞》里描述的汉代妇女流行装束,明月就是琉璃耳。类似的汉刘祯《鲁都赋》也载有“插曜日之珍笄,珥明月之珠”等。

如四川省成都弥牟镇国光村汉墓群中,就发现有一对深蓝色的琉璃耳。耳做工精致,大约有两厘米长,两头为圆形,中部很细,犹如缩小的腰鼓。两头有小孔,丝线从中穿过,能挂耳垂上。

另外,在敦煌南湖乡一座汉墓中,也发现了几件琉璃耳,耳与一些石珠、珍珠、琥珀珠等装饰品以项链的形式摆放在尸体前胸。

《三辅黄图》中记一则故事,说汉武帝将一件千涂国所进“与冰相洁”的琉璃器玉晶盘,赐予董偃,结果“拂玉盘坠,冰玉俱碎”。

带钩是我国古代一种钩状服饰用品,是用于束在腰间皮带上的钩,其质地多为金属与玉,原为“胡服”所用,春秋战国时期由北方游牧民族传入中原地区,古书中称为师比、私t、斯比等,指明是郭洛带,即革带上的铜钩。汉晋时仍沿用带钩。

虽然在战国的金属带钩上有时也可见到镶嵌的琉璃块,但纯琉璃带钩则出现于西汉。

如广东省广州发现的一件西汉琉璃带钩,长7.8厘米,以深绿色琉璃制成,半透明,形制与最常见的铜玉带钩相同,器体扁平状,钩扣弯圆,尾端齐平,有一圆纽,全器光素无纹饰。

这件带钩不仅反映了西汉时琉璃制作技术的水平,同时也为研究古代服饰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二、汉代琉璃有什么历史?

《淮南子》中有把随侯之珠与和氏璧相提并论,上载:“譬如随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贵,失之者贫”。随侯之珠虽然美名天下,但是人们一直不清楚其具体指向的是什么物品。直至1976年随侯墓出土人们才明白,所谓随侯珠就是精致而华美的汉代琉璃珠。

琉璃珠是目前所见我国古代琉璃器物中最常见的一类器型,从西周开始就已存在了,至战国时期则大为流行。目前发掘的战国时期墓葬中其随葬琉璃器几乎均有琉璃珠。它的发展是与技术、设备的不断改进,琉璃质地更加洁净分不开的。

琉璃器常见的器形有珠、环、钟、碗、印章、剑首、璧等,其中战国时期以璧和珠为主,璧多饰以细小的谷纹,而珠多见蜻蜓眼式的,当然也有光滑无眼的,本文所列举的五件琉璃珠便是如此,这其中以蜻蜓眼式的最有魅力。

“蜻蜓眼”珠是特指战国时期用火烧制并用镶嵌工艺制作的铅钡玻璃装饰珠,我国最早的“蜻蜓眼”珠是出现在春秋晚期,因其珠子上叠加的圆圈很像是蜻蜓的复眼而得名。当时人们赋予了它“代表神人的眼睛,可用以抵御邪恶”的更深层次含义。

来源:

三、汉代有没有琉璃?

中国古代制造琉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最初制作琉璃的材料,是从青铜器铸造时产生的副产品中获得的,经过提炼加工然后制成琉璃。琉璃的颜色多种多样,古人也叫它“五色石”。到了汉代,琉璃的制作水平已相当成熟。但是冶炼技术却掌握在皇室贵族们的手中,一直秘不外传。由于民间很难得到,所以当时人们把琉璃甚至看成比玉器还要珍贵。

四、汉代琉璃是什么样子的

琉璃,起源于山东淄博博山区 ,琉璃亦作瑠璃是用各种颜色(颜色是由各种稀有金属形成)的人造水晶(含24%的二氧化铅)为原料,是在1000多度的高温下烧制而成的。其色彩流云漓彩;其品质晶莹剔透、光彩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