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画

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画作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解读著名画家张世彦的艺术人生 著名画家张世彦是一位非常健谈的画家,这在画家圈子里并不多见,尽管他自己说自己不善于表达,是一个善于动手不动嘴的人,但谈起艺术来他还是滔滔不绝,这让我们采访进行的非常顺利而且变得十分轻松愉快。当问起他的从艺之路时,他一下子变得沉重起来,他望着窗外那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低低地说了声:“其实我的人生坎坷很多!”他先说起自己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候,不幸摔了腿,只好休学好几年,后来重新考上大学又没有学自己爱好的美术专业,他都克服困难坚持一步步走过来。最终经过了自己的刻苦努力总算是回归到自己所热爱的老本行美术上来了,并且还取得了优异成绩,这让他很欣慰。 张世彦山东蓬莱人。1938年生于大连市。宽阔无垠的大海赋予他澎湃的激情和活力;齐鲁文化的熏陶使他具备了坦诚的品质和执着的秉性。由于自幼所受到的家庭教育,他十分服膺中国的人文理想,并下定了从艺的决心。1978年起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先后任职于北京文化用品公司、东风市场等单位,从事美术设计工作。生活的曲折并没有消磨强者的意志,反而却成为其生活和创作的财富和动力。1978年张世彦先生重新回到高等学府,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投入到他所钟爱的创作、研究和教学领域之中,取得了不凡的建树。现为壁画家,漆画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壁画艺委会秘书长,中国壁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漆画研究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壁画专业委员会主任。山东壁画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毛织壁画《唐人马球图》由中国奥委会赠与国际奥委会,获第六届全国美展奖和北京荣誉奖。丙烯壁画《兰亭书圣》获美国国会奖、加州议会奖,洛杉矶荣誉市民奖。石板壁画《我是财神,财神是我》获第九届全国美展奖。专著《绘画构图导引》、《漆画绘制工艺》、《诉求美,也诉求力》等。 也许是这位祖籍山东蓬莱的画家沾了蓬莱仙岛的仙气,他笔下的画作都都能给人一股子如临仙境般的美感。正是抗日烽火燃遍祖国大地的时候,张世彦诞生在了与日本一海之隔的大连。1938年那个特殊的年代,他的第一声啼哭声就被抗日的炮火所淹没了,但是并没有淹没他的艺术天赋,他从小就喜欢大海,喜欢画画。正是宽阔无垠的大海赋予他澎湃的激情和活力;齐鲁文化的熏陶使他具备了坦诚的品质和执着的秉性。大跃进的前一年,他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附中以后,他幸运地得到了张光宇、庞薰琹、张仃等几位大家的启蒙和教诲。这些现代美术史上的巨匠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不但让他领悟到传统艺术的重要价值,而且认识到广博的视野和包容的格局是创造者的必备条件。这一切为他日后不拘成法、吸取中西精华去探索自己的艺术新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学毕业后,他先后任职于北京文化用品公司、东风市场等单位,从事美术设计工作。生活的曲折并没有消磨强者的意志,反而却成为其生活和创作的财富和动力。1978年张世彦先生重新回到高等学府,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投入到他所钟爱的创作、研究和教学领域之中,取得了不凡的建树。 人们常说“不经风雨难见彩虹”,人要成才必先“劳其筋骨,苦其心志”,张世彦教授的艺术之路再次证明了这一点。他对自己并不满足,对生活并不抱怨,他说一切都是生活的本来面目,只要人有一颗平常心,有一颗追求完美的心,就会永远是幸福的,不管是好事多磨走过很多沟沟坎坎,费了很多周折也好,不管是一帆风顺也罢,总之,拥有了就是幸福的。他最早喜欢画画特别喜欢画画 看到画画的就特别高兴,爱看画册。等到1953年初中毕业以后,这时候有两个大的艺术学院招生,一个是中央美术学院,一个是美术专科学校。这两个学校成立了附中开始招生,招初中毕业生。这对他是非常好的机会,它又是个中等才艺学校,这一下来学了三四年以后他具备一个初步的工作能力,他可以参加工作了养家了。因为他们家兄弟姊妹八个家庭负担很深重的,他又是长子有这样一种义务就这样报吧。他很高兴报了。报的时候临时通知了他的美术老师大连五中的王日新。他是王日新老师手把手教了一个月素描,那时不用画素描,画石膏素描,画了一个月就考取了中央美术学院附中了。 按说是他如愿以偿了。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三年以后身体健康复查说他患有肺结核,学校要他回大连休学,他眼含泪水离开了梦想腾飞的地方——中国美术学院附中。回到家后他再进行检查,却怎么检查也没有肺结核。可是他觉得腰疼,一检查是腰椎结核,而且腿也疼,当时怀疑腿也可能是结核,要他打石膏连腰带腿全都裹进去七个月之后,腰也直了腿也直了,腰也弯不下腿也弯不了,那么行动肯定不方便坐也坐不好,走路也跛足,蹲也很困难,给生活带来很多不便,画也学不成了,这时的他心情坏极了,也是他一生中最难过的日子。病愈后于1962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78年起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1988—1993年在美国考察公共艺术。 文革以后,中央美术学院要成立壁画小组,当时壁画小组负责人侯一民先生知道张世彦曾经参加过一些壁画工作,就在1972年的时候参加过国际俱乐部和北京饭店的壁画工作,对我印象还不错,觉得我还肯干就调我过去。当时他真有点受宠若惊,他觉得特别奇怪,好像天下掉馅饼似的。他觉得自己尽管是一腔热血,但是一个自己觉得是平庸之才,又是从最基层,一下子要到美术的最高学府,但是到底是很认真的很真诚的伸出手来他当然就乖乖的很高兴得就接受了。接着呢就办调动手续。在这期间又是经历了无数次的波折,因为那时还是文革后期,办理调动的手续还十分复杂而繁琐,不过由领导的支持和老师的帮助,总算是最终拿到了决定自己命运的那一纸调令,他终于如愿以偿高高兴兴地来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中央美术学院。 从此真正开始了他创作壁画的艺术生涯。在那个年月,他和他的创作伙伴一起运筹帷幄,抓住少有的机遇,完成了大型镶嵌壁画《漓江之春》的构思和制作。进入七十年代末期以后,他以充沛的热情投入到壁画领域这块具有悠久传统而又充满希望的沃土中,并迎来了收获的金秋。至今已有三十余幅作品装置于世界各地。在生命旅途中,一个人身单力薄并且懵懂混沌的时候,不免为了理想、信念、道路和归宿而四处张望,反复寻觅。来自先哲、师长、亲友、同志的教诲帮助,必如同醍醐灌顶、沐浴春风,常使我们获益匪浅。但在最后,我们往往会发现,最牢靠的依傍,最坚挺的支撑,乃是来自自己。尤其是面对自己的困惑委顿和外界的错视误解时,犹能超拔挣脱,也唯有凭借自己的内心定力。 因为种种原因他一直在基层工作16年,接触了好多普通老百姓,使他觉得接触最底层老百姓,每天长安街上成千上万的自行车,骑自行车上班就接触这些人,这些人他们每个人可能都或多或少的有缺点,但是他们整体说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候没坏国家,他们支持国家的运转,支持人民生活。他感觉得这些人是心中最值的尊敬的一些人,而且和他们接触了以后呢,逐渐的知道了最高学府培养出来的自己原来与普通老百姓在根本上差别没有多大区别。这种潜意识的觉悟全他在美术学院画壁画的时候受益非浅。因为壁画是一种公共艺术,公共艺术有一种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和当下公众有一种很流畅的沟通。而这些当下公众指的就是城市的父老,而不是境外那种吃面包的耶稣教徒。我们的作品就是要让那些骑自行车上班的成千上万的老百姓看得懂要让他们喜欢看,要让他们从能够从这里获得教育。他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有一次,他在画一幅宣传画,上面有许多手,有一位观众就自言自语地说:“为嘛要画这么多手呢?”旁边有一位老太太说了:“画这么多手就是说要多劳动,不劳动谁给你钱花啊!”他当时听着这些话十分感动。一个普通老大妈看懂了他的画,他感到自己心里有股子说不出的高兴。艺术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如果都看不懂还谈什么为人民服务呢? 张世彦的重彩长城系列,气势豪迈而质朴深厚。从《银色长城》、《金色的思念》等代表作里,我们发现,不管是银色的冬景,还是金装的秋色,均能自成高格,传递他对祖国河山的衷情和热爱。他把高丽纸反复渲染、皴擦,辅以金银粉屑的泼洒,状飞动之趣,山体层次分明的墨色映衬出长城直逼天宇的腾飞之势。从那流光溢彩的作品中可见油画般的厚重和汉砖、金石般的刚健。具有建筑性的视觉语言使得画作虽在尺幅之间,却仍保持了应有的视觉张力。观其重彩画长城系列,人们无不为溢出纸面的阳刚气度所打动。与其一脉相承,张世彦先生的漆画作品亦是“言志”和“载道”之作。经过多种材质的粘贴、镶嵌、罩涂、研磨等交叉过程,他突破了固定的漆画工艺程序,使视像的生成、技艺的施展和材质的选取都始终处于开放的空间,寓偶然效果于必然之理。如漆画《众里寻他》那样,作品以浓浓的画意抒发了“通天尽人”之情怀,从而引领观者由视觉层面进入深层的思考。该作的完成是经过多年深思熟虑的结果,张先生以其敏锐的捕捉能力,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灵感,以诗意的目光和浪漫的想象力,把对艺术的深刻感悟转化为可视画面,于平实中见真知。仰望美术星河,大师们创造视觉巨制之目的,并不单单限于个人功利和感官享受的层面,而是以“问道”为圣职,悄然踏上了求解人生问题的心路,追求高尚人格和完美画境的同步生成。一代又一代的后继者沿着前辈的足迹,成为精神家园的构建者和守望者时,艺术的超越秉性亦凸现得淋漓尽致。由于张先生对艺术本质的深刻觉解,《众里寻他》由小见大,从有限中见无限,散发出悠长的生命韵味。 近年来,他又开始探索画中国画,他要从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中寻找艺术的快感。他说自己是一个不甘寂寞的人,也是一个善于摸索和研究的人,他画惯了壁画,现在画水墨尽管艺术理念上是相通的,在结构造型上也是有着诸多共同点的,但是要真正掌握水墨画的艺术特点,不是一时半会儿的功夫,要进行长期艰苦的摸索。他说自己现在画过或者说练过的宣纸到底有多少张自己也记不清了,一幅画从构思造型到完全创作完成,他经历了多少难眠之夜,只有他自己清楚。他兼擅壁画、漆画和重彩画等多个画种,注重不同学科、系统之间的互摄互动关系。凭借纸本、漆胎、纤维、石材等媒介,他既能在尺幅间展开合之势,又能在大墙上取神采之韵,吐故纳新而营构自己的作品风貌。于创作间隙,他笔耕不辍,著书立说,来阐述从艺感悟和教学心得。那些充满着炽热之情的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