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画

高山流水觅知音还是盼知音?

一、高山流水觅知音还是盼知音?

这两个成语的意思略有不同:

“高山流水觅知音”是指在艰苦困难的环境中,寻找志同道合的知音。

“盼知音”则是指渴望有人能够理解自己,给予关心和支持。 因此,两者的表达方式和语境不同,无法简单地比较哪个更好。具体使用哪个成语要看情况而定,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表达方式来判断。

二、高山流水觅知音诗句?

关于高山流水觅知音诗句有:

1.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

出自宋代辛弃疾的《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

2.心事托瑶琴。短调长吟。人间何处觅知音。

出自清代蒋敦复《浪淘沙令六首 其四 》

三、高山流水觅知音原文?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四、高山流水觅知音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音乐家,他的名字叫俞伯牙。俞伯牙从小非常聪明,天赋极高,又很喜欢音乐。当时很多人都赞他琴声美妙、琴技高超,但是伯牙知道,没有人是真正懂他的琴声。他不在乎这些人的评价,在游历的途中一直寻找着自己的知音,寻找一个真正懂他琴声的人。一次,他乘船到了汉阳江口,因为风浪太大,于是就将船停在一个小山下面。到了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云开月出,夜色朦胧,伯牙的心境也变得十分纯净,于是就拿出了随身携带的琴弹奏起来。

但是一曲未终,琴弦却断了一根,他停下来四处望,见一个眉清目秀的青年男子站在月光下,男子微笑解释自己只是个打柴的,路过听见琴声就站在那里听。

伯牙问他是否能说说自己刚弹的曲子,没想到此人竟然真的知道这首曲子。伯牙便请他上船,换上琴弦重新弹奏,这个男子竟也都能解出伯牙弹到之处的情感和表达的心意。

伯牙十分高兴,请教了他的名字,他就是我们后来都知道的钟子期了。两人谈论起琴法和乐理,越谈越投机,觉得相见恨晚,于是结拜为兄弟。二人约定第二年再次相见。当伯牙如约来到约定的地点,却不见钟子期,一打听才知道钟子期已经病逝,并且临终前让人将自己的坟墓修在江边,到了相会的时候就能听见伯牙的琴声。伯牙十分伤心,在钟子期坟前弹奏一曲《高山流水》,曲毕,对着钟子期的坟墓说自己再无知音,琴声也不会再有人能听懂,摔琴离开,从此也再不愿为任何人弹琴。

五、高山流水觅知音的体会?

“高山流水,知音难觅”啊。人一生会有很多朋友,有些是相识很久的,有些是曾经相识的,有些是现在未曾相识的。但真正能称之为朋友的,却寥寥无几。“一生中交一个朋友谓之足,交两个朋友谓之多,交三个朋友谓之难得。”

名人所言并非无一丝道理!而在我看来,知音可以不分性别,同性朋友异性朋友都可以选择;也可以不划分年龄,可以是同龄相交,也是可以是忘年之交;甚至不分距离——可以是远隔千山万水,也可以是近在咫尺。终究是可以随缘而遇,不可强求的。知音到底是什么?它可以穿越古今——你或许能和一位古人产生共鸣。它可以不拘一格——你甚至能从一件物品中,一只动物身上,找到你想要表达的心意。

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正因为知音难觅,才能凸显出知音的可贵

六、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意思?

高山流水遇知音”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高山流水遇知音出自《列子·汤问》。

原文节选: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欣赏弹琴。伯牙弹琴,内心向往登临高山。钟子期赞叹道:“好极了,巍巍峨峨就像泰山一样!”伯牙又转而心向滔滔流水,钟子期又喝彩道:“绝妙啊!浩浩荡荡就像长江大河一样!”凡是伯牙弹琴时心中所想的,钟子期都能够从琴声中听出来。

七、高山流水觅知音的由来?

高山流水觅知音源于中国古代文化,此处觅知音指寻找志趣相投的朋友,以达到交流心得、共同提高的目的。其来由可追溯至唐代,唐朝著名文学家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里的离别及送别表达了求知若渴之意,而“携琴走南亩,途中谁共谋;高山流水遇知音,便可持长剑,指点江山路”这句话,则是表达了寻找志同道合之人的意愿。因此,高山流水觅知音成了一个文化符号,被人们广泛使用和传承。

八、高山流水觅知音全诗?

全诗内容:高山流水觅知音,知音不在谁堪听?焦尾声断斜阳里,寻遍人间已无琴。释义:奏一曲高山流水寻觅知音,知音不在谁人可以听懂自己乐曲里所表达的情感呢?斜阳余晖下,焦尾琴弦断音绝,寻遍人间再也不复见。

出自:俞伯牙《高山流水》作者简介:伯牙,春秋战国时代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 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伯牙抚琴遇知音就是他在探亲回国途中发生的故事。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

九、高山流水觅知音寓言故事?

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伯牙是一位有名的琴师,善于演奏,而钟子期善于欣赏音乐。伯牙弹琴的时候想着高山,钟子期听后感慨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见了巍峨的高山;伯牙弹琴的时候想着流水,钟子期听后感慨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见了浩瀚的大海。

后来,钟子期死后,伯牙伤心痛苦,把琴坏了,因为能懂自己的知音已经没有了。

十、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感悟?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会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