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画

新手练字是先用差毛笔更好还是用好毛笔更好?

新手练字是先用差毛笔更好还是用好毛笔更好?

你好,毛笔的好与坏,和价格是没有直接关系的,我想你爸爸不卖好笔,是不卖贵的,是吗?我用的笔就是几块钱的,我以为用普通的毛笔就行了,一般习字用选羊毫的,新笔需要开豪,就是用热水泡开,我的经验是泡的时候,轻轻压几下,这样速度快,又不会把笔根胶质也化开,泡开后把胶水洗净,用力甩几下,再用手把毛扶顺,就可以写字了,用后洗干净,这是必须的。其实字好不好,主要看你的功力如何,练字必须用心,你心中有这个字了,再下笔进步就快了,下面是网上看到供参考

我国毛笔品种繁多,制作精良,其中以湖南、浙江、江西等地产品质最佳。根据用途一般分为紫毫、兼毫、水笔、狼毫、羊毫、大笔和画笔等数种。
优质品特征:笔身平直、圆整,毛锋透净、正直无偏疑,使用时不脱毛,不开叉,刚柔适度,笔尖和杆粘合牢固。选购时要注意毫毛的特点,一般按书写人的要求不同而定。
(1)羊毫:用山羊毛制作,属大众化用品。其中宿羊毫存放多年,脂肪已干化,容易着墨;陈羊毫有些刚性;颖羊毫精细,尖端透明;净羊毫无杂质,羊毫性均柔软。
(2)紫毫:用山兔背部的黑尖毫制成,毛性较为刚硬,写行书、草书为宜。
(3)狼毫:用黄鼠狼尾毛制成,其刚性略差于兔毛。
(4)鼠须笔:用家鼠鬓须制成,笔行纯净顺扰、尖锋,写出的字体以柔带刚。
(5)鸡毫笔:用鸡的胸毛制成,相当柔软,初学书法者难于掌握,因而不宜使用。
笔的选择:
笔有“四德”,即“尖、齐、圆、健”。
尖:指笔毫聚拢时,末端要尖瑞。笔尖则写字锋棱易出,较易传神。作家常以“秃笔”称自己的笔,但笔不尖则成秃笔,做书神彩顿失。选购新笔时,毫毛有胶聚合,很容易分辨。在检查旧笔时,先将笔润湿,毫毛聚拢,便可分辨尖秃。
齐:指笔尖润开压平后,毫尖平齐。毫若齐则压平时长短相等,中无空隙,运笔时“万毫齐力”。因为需把笔完全润开,选购时就较无法检查这一点。
圆:指笔毫圆满如枣核之形,就是毫毛充足的意思。如毫毛充足则书写时笔力完足,反之则身瘦,缺乏笔力。笔锋圆满,运笔自能圆转如意。选购时,毫毛有胶聚拢,是不是圆满,仔细看看就知道了。健:即笔腰弹力;将笔毫重压后提起,随即恢复原状。笔有弹力,则能运用自如;一般而言,兔毫、狼毫弹力较羊毫强,书亦坚挺峻拔。关于这点,润开后将笔重按再提起,锋直则健。四德指的是笔本身的功能,选笔时也要顾及临摹的碑帖。所谓“用某家所用的笔,又写他那一种字”也。要判断所使用的是那一种笔,直接看他的字迹是最好的方法:风格健劲的,选用健毫;姿媚丰腴的,选用柔毫;刚柔难分的,则选用兼毫。笔的特性亦影响写出来的书法,如此才能臻乎书法之妙境。
还有一点是字体大小方面,写大字用大笔,写小字用小笔。小笔写大字易损笔且不能使转自如,大笔写小字则杀鸡焉用牛刀了。
有了好笔之后保养也是十分重要的。启用新笔,首须开笔。将买回来的笔以「温水」泡开,且浸水时间不可太久,至笔锋「全开」即可,不可使笔根胶质也化开,否则就会变成「掉毛笔」,毫毛易于脱落。紫毫较硬,宜多浸在水中一些时间。[U
润笔是写字前的必要工作,不可以笔一拿沾墨便要写字。方法是先以清水将笔毫浸湿,随即提起,也不可久浸,以免笔根之胶化开。之后将笔倒挂,直至笔锋恢复韧性为止,大概要十数分钟。笔保存之时必须乾燥,若不经润笔即书,毫毛经顿挫重按,会变的脆而易断,弹性不佳。$
之后才可开始写字,这「入墨」也是有很大学问的。为求均匀,且使墨汁能渗进笔毫,须将清水先吸乾,可以笔在吸水纸上轻拖,直至乾为止。所谓「乾」,并非完全乾燥,只要去水以容墨即可。「笔之着墨三分,不得深浸至毫弱无力也」,墨少则过乾,不能运转自如,墨多则腰涨无力,皆不佳。
书写之后则需立即洗笔。墨汁有胶质,若不洗去,笔毫乾后必与墨、胶坚固黏合,要再用时不易化开,且极易折损笔毫。

洗净之后,先将笔毫余水吸乾并理顺〔同入墨之前〕。再将笔悬挂于笔架上,可使余水继续滴落,至乾燥为止。需注意置于阴凉处阴乾,以保存笔毫原形及特性,不可曝于阳光下。保存笔之要领以乾燥为尚。

相传因某位皇帝梦得瓷器而发明的书法字体 是什么??

是宋徽宗的“瘦金体”。 相传徽宗有天晚上,梦到自己手持大笔,在钧瓷洗里一蘸,又在一面大鼓上一青,在鼓面上挥笔疾书,顿时鼓面上出现清雅秀丽,刚劲洒脱的字体。徽宗醒来后把这梦说给众臣,大晟府提举周邦彦,精通音律,很得徽宗的喜爱。他为徽宗圆梦说:“皇上梦中用的笔洗是钧瓷宝洗,鼓上膏笔。这正是取鼓中的灵气,收音乐中的韵律,融在洗中。那鼓如意相托,定能心想事成。只要让阳翟(今禹州)烧制这样的器物,皇上用了,定能写出漂亮的字体来。”徽宗听了大喜,忙命阳翟官员监造这样的笔洗。 监窑官领旨,让阳翟官窑最拔尖的窑匠赶制。窑工们费尽心血,终于烧制出一件精美的笔洗:下面三只如意足、上下沿儿各有一圈鼓钉,洗里不添水,看着总是水汪汪的。这钧瓷笔洗送到宫里,徽宗用时,膏笔不用添水,并且每次用都能听到轻轻的鼓声,写出的字自成一体。就是后来的“瘦金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