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帝王核雕图片欣赏(帝王十二旒)
1. 帝王十二旒
这个叫冕旒。 冕旒,古代汉族礼冠之一种。相传,冕制起于黄帝,至周代时始完备。古时帝王、诸侯、卿大夫参加盛大祭祀所服,冕旒为礼冠中最贵重者。 旒就是用五彩的缫(丝绳)12根,每旒贯12块五彩玉,按朱、白、苍、黄、玄的顺次排列,每块玉相间距离各1寸,每旒长12寸。汉代冕服的垂旒却不限于五色,根据后汉书·舆服制的记载,十二旒为白玉串珠。
2. 帝王十二冕
冕拼音:miǎn
部首:冂
笔画:11
解释:中国古代帝王及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员们戴的礼帽,后专指帝王的皇冠。
冕是形声字。从冒声,从免,免亦声。“免”意为“拖拉”。“冒”与“免”联合起来表示“拉住帽子(以防被风吹走)”。本义:用带子系于下巴的古代礼帽。
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在举行祭祀等大典时所戴的大礼冠。外黑色,里朱红色。冕顶有长方板,前圆后方,盖谓天圆地方,称为延(綖),后高前低,略向前倾。延之前端缀有数串小圆玉,谓之旒。
冕加在发髻上,并横插一玉笄(簪),以别住冕。笄的两端绕颔下系朱红丝带,谓之纮(紘),其下垂缨;又各用一条名叫紞的丝绳挂下一个黄色绵丸,谓之黈纩,或饰玉,谓之瑱。
因两瑱正当左右两耳,故又名充耳、塞耳。天子的冕十二旒(一说前后各有十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历代之制大略相同。
南北朝以后,只有帝王可以戴冕,因用以专称皇帝的礼冠。
3. 十二帝王图
十二本纪中的《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秦本纪》没有指向特定的帝王。《项羽本纪》和《吕太后本纪》虽然是十二本纪之二,但项羽和吕太后并未称帝。所以十二本纪指向的帝王只有秦始皇、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和汉武帝五个。十二个帝王只是虚指。
4. 帝冕十二旒
.中国古代皇帝戴的帽子。
一般由贵重金属制作,镶有宝石;象征君主身份显赫的饰品,例如皇冠、龙凤冠、龙袍、玉玺、谥册等
指诸侯王所戴之冠。
中国古代 明神宗的御用金冠
《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 刘备 自称 汉中王 ……乃拜受玺绶,御王冠。” 胡三省 注:“王冠,远游冠也。”按,《后汉书·舆服志下》载:远游冠为诸王所服。
喻国家主权。
5. 帝王十二章纹的寓意
由于在统治国家人民的最高制度—礼制的制约下,人的着装行为自然受到严格规范,且在当时由于生产力的限制,国家对服饰生产的垄断,对官服有严格的规范,从制作、生产、样式、佩物都有明确的规定,使服装的功能上升到突出地位,最后形成完善的礼服制度,成为统治阶级整个系统划分等级贵贱的法则。
在阶级社会中所存在的等级制度,使社会分割成为不同等级,其中从位于统治阶级金字塔顶端的君主到公卿大臣,直至九品小吏,每个阶层之间都有不可跨越的鸿沟。这些阶级等级以衣服的穿着形式表现出来,就是国家的官服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洗礼中,中国的官服在每个朝代都留下深刻的印记。根据皇帝的喜好憎恶和穿着时尚的不同,形式各异,然而皇帝的冕服历代沿袭,大体形制并未更易。
商代和西周时,皇帝的冕服开始形成。按照礼仪规定,凡戴冕冠者,必须身着冕服。按冕服的质地、颜色和图案的不同,有等级区别。帝王在最隆重的场合穿绘有十二章纹的冕服,其他场合按重要程度而递减章纹,冕旒的数目也一样相应递减。诸侯、卿大夫随同帝王参加祭祀大典,冕服所用章纹要随帝王所用多少章纹而递减。
如帝王用十二章纹,公卿只能用九章,以此类推。皇帝冕冠上是12旒,公爵则9旒,侯7旒,伯5旒,子3旒。如果皇帝用金的发笄,大公则用银,下面官员一次用银、玉、铜、铁等材质。除此以外还有佩剑,不仅剑柄上的材料和图形按等级区别,而且剑的长短也有讲究。这样,从服装中就可以判断出一个官员的大小。
由于中国的政权,主要是由文人掌管国家和地方的管理,所以文官的地位高于武官,上朝时,文武百官分列两厢,文左武右。官职上,左丞相比右丞相高,而且文武官员的服饰也不相同。
从隋唐开始,官服的色彩被定型下来,以直影响到清代。唐代的官服比以前任何一个时代都要漂亮,且自成体系,头上戴的是冕、冠、笄、帻。官袍服,用绫做成,以不同颜色花纹做等级区分。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绯,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服青,妇人从夫色。腰间束带,脚登乌皮六合靴,把帛布结成鱼形,鱼即被作为皇室的标志和官员的标志。
这些绣纹图案,相传是由武则天创立,她赏赐绣上鸟纹的袍服给文官,绣上兽纹的给武将。使官服从此变得绚丽多彩,并且影响到明代和清代补子和补服的出现,使中国的官服融入了秀美与高雅。
明代的官服,除了面料本身的纹样外,还分别用方或圆补子,在胸背各一块。尺寸比清朝的大衣。一般是直接织在料上的,而清朝则是先织好补片,再缝到衣服上,所以叫“补子”。明代的文武百官的服装,在唐、宋、元的基础上,更加细致:穿盘领右衽袍,用沙罗绢制成,袖宽三尺。一品到四品绯袍,五到七着青袍,八品九品着绿袍。
按文鸟武兽分,文官补子的花样,为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雀,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鸿雁,八品黄鹂,九品鹌鹑、练鹊;武将则是一品二品狮子,三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七品彪,八九品犀牛海马。
蟒服是皇帝赐的,王爷大公才有穿蟒服的权利。皇帝的龙是五爪,因为通人性,所以同人手,而蟒服的龙是四爪,还是兽类未进化。皇帝的龙袍是九条龙,蟒服上不能有九条。
清朝的官服,将数千年的官服制度浓缩到一个朝代中体现出来,又加上满族的特色,做工精致,装饰繁复,礼节众多。除了满族特有的箭袖、蟒服、披肩、翎领事王公大臣朝服必备,而且四季各不相同,外套所用的皮毛不同,顶子材料不同,翎子眼数不同,当胸补子、朝珠数量不同,区别分明,明眼人一望便知官员级别。中等官员大宴会的过程中都要换衣一两次,然后还要佩戴挂件,最初两三种,后来越来越多,包括香荷包、扇套、烟袋等等。
另外一个重要的服装是“黄马褂”,是皇帝封赏给下属的,穿上它,拥有特殊权利,即使犯了罪也不用杖刑,因为打黄马褂等于打皇帝。
在当下,人们享受着明主与自由的新鲜空气,远离了专政独裁的皇权,但是回溯服装史,无论中外,一切服装流行和规则,都是从宫廷分流出来的。惟有皇家服饰、官员服饰最精彩,它集中了全国的能工巧匠、服饰精华,从染纱织纱,到缝衣刺绣,耗费了大量金银珠宝和名贵材料,每道工序都可以说是最一流的。
所以,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漫长的服装发展史中,惟有这些封建社会的皇家等级服装,才能最充分地反映传统由于在统治国家人民的最高制度—礼制的制约下,人的着装行为自然受到严格规范,且在当时由于生产力的限制,国家对服饰生产的垄断,对官服有严格的规范,从制作、生产、样式、佩物都有明确的规定,使服装的功能上升到突出地位,最后形成完善的礼服制度,成为统治阶级整个系统划分等级贵贱的法则。
在阶级社会中所存在的等级制度,使社会分割成为不同等级,其中从位于统治阶级金字塔顶端的君主到公卿大臣,直至九品小吏,每个阶层之间都有不可跨越的鸿沟。这些阶级等级以衣服的穿着形式表现出来,就是国家的官服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洗礼中,中国的官服在每个朝代都留下深刻的印记。根据皇帝的喜好憎恶和穿着时尚的不同,形式各异,然而皇帝的冕服历代沿袭,大体形制并未更易。
商代和西周时,皇帝的冕服开始形成。按照礼仪规定,凡戴冕冠者,必须身着冕服。按冕服的质地、颜色和图案的不同,有等级区别。帝王在最隆重的场合穿绘有十二章纹的冕服,其他场合按重要程度而递减章纹,冕旒的数目也一样相应递减。诸侯、卿大夫随同帝王参加祭祀大典,冕服所用章纹要随帝王所用多少章纹而递减。
如帝王用十二章纹,公卿只能用九章,以此类推。皇帝冕冠上是12旒,公爵则9旒,侯7旒,伯5旒,子3旒。如果皇帝用金的发笄,大公则用银,下面官员一次用银、玉、铜、铁等材质。除此以外还有佩剑,不仅剑柄上的材料和图形按等级区别,而且剑的长短也有讲究。这样,从服装中就可以判断出一个官员的大小。
由于中国的政权,主要是由文人掌管国家和地方的管理,所以文官的地位高于武官,上朝时,文武百官分列两厢,文左武右。官职上,左丞相比右丞相高,而且文武官员的服饰也不相同。
从隋唐开始,官服的色彩被定型下来,以直影响到清代。唐代的官服比以前任何一个时代都要漂亮,且自成体系,头上戴的是冕、冠、笄、帻。官袍服,用绫做成,以不同颜色花纹做等级区分。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绯,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服青,妇人从夫色。腰间束带,脚登乌皮六合靴,把帛布结成鱼形,鱼即被作为皇室的标志和官员的标志。
这些绣纹图案,相传是由武则天创立,她赏赐绣上鸟纹的袍服给文官,绣上兽纹的给武将。使官服从此变得绚丽多彩,并且影响到明代和清代补子和补服的出现,使中国的官服融入了秀美与高雅。
明代的官服,除了面料本身的纹样外,还分别用方或圆补子,在胸背各一块。尺寸比清朝的大衣。一般是直接织在料上的,而清朝则是先织好补片,再缝到衣服上,所以叫“补子”。明代的文武百官的服装,在唐、宋、元的基础上,更加细致:穿盘领右衽袍,用沙罗绢制成,袖宽三尺。一品到四品绯袍,五到七着青袍,八品九品着绿袍。
按文鸟武兽分,文官补子的花样,为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雀,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鸿雁,八品黄鹂,九品鹌鹑、练鹊;武将则是一品二品狮子,三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七品彪,八九品犀牛海马。
蟒服是皇帝赐的,王爷大公才有穿蟒服的权利。皇帝的龙是五爪,因为通人性,所以同人手,而蟒服的龙是四爪,还是兽类未进化。皇帝的龙袍是九条龙,蟒服上不能有九条。
清朝的官服,将数千年的官服制度浓缩到一个朝代中体现出来,又加上满族的特色,做工精致,装饰繁复,礼节众多。除了满族特有的箭袖、蟒服、披肩、翎领事王公大臣朝服必备,而且四季各不相同,外套所用的皮毛不同,顶子材料不同,翎子眼数不同,当胸补子、朝珠数量不同,区别分明,明眼人一望便知官员级别。中等官员大宴会的过程中都要换衣一两次,然后还要佩戴挂件,最初两三种,后来越来越多,包括香荷包、扇套、烟袋等等。
另外一个重要的服装是“黄马褂”,是皇帝封赏给下属的,穿上它,拥有特殊权利,即使犯了罪也不用杖刑,因为打黄马褂等于打皇帝。
在当下,人们享受着明主与自由的新鲜空气,远离了专政独裁的皇权,但是回溯服装史,无论中外,一切服装流行和规则,都是从宫廷分流出来的。惟有皇家服饰、官员服饰最精彩,它集中了全国的能工巧匠、服饰精华,从染纱织纱,到缝衣刺绣,耗费了大量金银珠宝和名贵材料,每道工序都可以说是最一流的。
所以,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漫长的服装发展史中,惟有这些封建社会的皇家等级服装,才能最充分地反映传统服饰的精华,最具有研究价值。服饰的精华,最具有研究价值。
6. 古代帝王十二旒冕
宋朝以后皇帝在正式场合也是冠冕旒的。冕旒,准确地说学名叫旒冕,它同通天冠(级别比旒冕略低)一样,有准确记载的是自周开始用,当时天子冠、诸侯冠和大夫都戴此冠,只是在旒的数目上有区别,分别是天子12,诸侯9,上大夫7,下大夫5。
7. 帝王十二卷
极品皇帝 第二卷 一百零六 祭祖(中) 图 李浓墨 386K 08-07-21 连载
重回明朝当皇帝 第十章龙腾第三节运筹(三) 图 慕容古董 373K 08-07-03 连载
浪荡皇帝秘史 浪荡皇帝秘史 第十一卷 东瀛风云 第四十九章 不枉男儿世间走一遭(大结局) 长亭古道 3320K 08-05-08 连载
大明流氓皇帝 大明流氓皇帝 第357章 叛军的秘密武器 第358章 小皇帝的秘密武器 图 石易郎 598K 08-04-19 连载
皇帝修魔路 第五卷 三生石 第一百六十五章 不是结局的大结局(大结局) angelxuhao 569K 08-03-01 连载
金融皇帝十二妃2 VIP卷 第一百七十八章 怕什么来什么 米青虫 473K 08-02-20 连载
皇帝怎能不风流 皇帝怎能不风流 匈奴与鲜卑的情节(外加尾声,约万字) 青弦 716K 07-12-18 完成
无良皇帝 正文 大结局 傲无常 2349K 07-12-05 完成
金融皇帝十二妃 第二卷 第十一章 大团圆结局 米青虫 2405K 07-12-05 完成
风云皇帝 风云皇帝 第三卷 日本风云 第十九章 民族英雄 漫画家 1108K 07-11-01 连载
都市皇帝 都市皇帝 第二部 第五章 变态的心理 教官 678K 07-11-01 连载
皇帝传说 皇帝传说 第三卷 怒火皇权 第三章 皇权(十二) 潇夜狼 473K 07-10-18 连载
平民皇帝 平民皇帝 第十二集 魔界杀戮 第十六章(结局篇) 燕离 784K 07-09-26 完成
王朝伪皇帝 王朝伪皇帝 第四十二章 归去来兮(终章) 南方云 489K 07-09-09 连载
我是皇帝我怕谁(正式版) 正文 第十五集(全书完) 拈花邪少 1969K 07-07-23 完成
8. 帝王十二章服、十二章纹的寓意
周代冕服的十二章纹样分别是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纹通过十二种不同寓意与寄托绘或绣在衣服上,多元的展现帝王风范与威严。
晋、宋、南齐时期都是用日、月、星辰、山、龙、华虫、藻、火、粉、米、黼、黻为十二章纹,其中没有宗彝。
到了梁朝,上衣有日、月、星辰、龙、山、华虫、火、宗彝八章,下裳有藻、粉米、黼、黻四章,共十二章。天监七年,龙纹改为凤凰。
9. 12帝王图
NO.6 狗、鸡、蛇、鼠
这四个生肖,每个都出了20位皇帝。
其中,狗生肖中,著名皇帝有唐高祖李渊。
咱们的鸡中霸主(好像有哪里不对)是唐玄宗李隆基。
蛇中之王是汉高祖刘邦。
鼠中之帝是明成祖朱棣。
NO.5 羊
这个生肖厉害了,出了22位皇帝,其中两位超级厉害。
一个是唐太宗李世民,一个是清太祖努尔哈赤。
NO.4 猴子
这属相了不得!出了23位皇帝,一位是汉武帝刘彻,一位是女皇帝武则天。
NO.3 牛、兔
这两个属相各出了24位皇帝。
其中,牛属相的著名皇帝有刘备,隋炀帝杨广。
兔属相的代表皇帝自然是咱们的乾隆大帝——弘历
NO.2 猪、虎
这两个属相各出了26位皇帝,其中虎属相最最最著名的皇帝,我想中国人都知道他的大名。
秦始皇——嬴政。
果然人和属相一样得霸气。
别小瞧了猪属相,咱们的宋太祖赵匡胤便是属猪的,文武全才。
还有元世祖忽必烈。
NO.1 龙、马
这两个属相当然就是今日的榜首啦。
每个生肖各出了28名皇帝。
其中,龙属相最有名的皇帝有明太祖朱元璋,清太宗皇太极。
10. 12帝具
双沟珍宝坊君坊圣坊帝坊是指中国明清时期南京城内的四个街巷,它们的区别在于地位和商业特色。其中,双沟是最小的一条街,君坊是豪门大族聚集的地方,圣坊则是文化人士和学者的聚居区,帝坊则是最繁华的商业中心,有许多金银首饰、玉器、绸缎等奢侈品售卖。这四条街巷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形成了南京城内独特的商业文化氛围,也是中国古代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双沟珍宝坊君坊圣坊帝坊的历史价值和文化遗产价值都非常重要,是中国古代城市商业文化的代表之一。现在,这四条街巷已经被保护起来,成为了旅游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参观、购物和体验古代商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