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艺品

雕塑的形体美可以从哪欣赏几个方面

一、几何形体立体体块的分解与组合以及副形空间的作用
体积的组合是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法,是雕刻语言的根本方法。“体”是指具有三维立体空间的实际物体;“块”是指人们通常一眼就看见的物象表面单一的平面,并不具备纵深度。
绘画中的长宽比例(二维空间)在纸面上是很真实的按照实际比例来缩小或放大的,然而它的深度(第三维空间)是完全靠技法处理来实现,因此它的第三维空间是一种虚幻空间。由于雕塑具有面面观的实在性,每改变一点角度,形体在空间中就e69da5e6baa686964616f发生很实在的可视、可触摸的不同变化,因此要首先区分“体”与“块”的概念,以打破人们头脑中的习惯性,以及固有的平面几何形块的平面化观察方式和思维模式,强调逐步建立立体体块在头脑中的旋转三维立体影像储存库,从而达到更有效的运用高度概括、简练的思维与观察方法来把握造型,避免雕塑中塑造形体的重复过程。古时候有“疱丁解牛”,目无全牛之说,但我们在做雕塑时却必须做到既能解牛,又能目有全牛。几何形体立体体块的分解与组合,在造型中能够很快的把握住对象的动态与体积,以及基本形,从而更能把握住大的身体语言特征的趋势。如《伯里曼人体结构绘画教学》一书中有很多具体图例。
人的体形随着年龄、性别、地域或特定的工作环境与职业等因素会造成不同的体形与体态,也因此而产生不同的体积,这种体积也就是对象的身体特征语言。潘鹤的《毛泽东青年时代》与黎明的《毛泽东》两件雕塑作品虽然做的都是同一个人物对象,但由于被塑造的人物因年龄阶段的不同而产生体态上的变化,一个是英气勃发的年轻人,一个是已经领导中国革命胜利,成功创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人,因此,同一个毛泽东的形象因年龄的差距,在身体塑造的雕塑艺术的体积语言方面却出现不同的特点,两件作品都是成功塑造了毛泽东形象的优秀之作。
在雕塑中的副形,就是用实体物与实体物之间产生空白的虚体空间来造型,副形空间造型主要体现三个好处:①便于快速的抓形;②便于快速的掌握动态;③便于检查形体与动态和保持清醒的造型观念与视觉方面的新鲜感。
人在运动时,身体的各个部位由于为了得到平衡感会产生神奇的变化,而与此同时,从雕塑艺术的角度去看,人体的实际体积的外形,也会随之而产生生动的变化,这样,实际形体与空间就产生了副形,就好象国画中的留空白一样,在雕塑中空间的感觉是靠实体去加以呈现的。另外,副形空间还具有检查实体与实体之间距离的正确程度以及表现动态与力度的大小作用,以法国著名雕塑家马约尔的《被缚的女人》为例,其迈开的两脚之间的内边线所产生的距离,与地平线构成一个近似等腰三角形的空白形体,从而更加增强了两脚仍然坚定地朝前迈着阔步的动态。马约尔用实体填补了虚体的空间,生动地造成了作品的整体感和力度美。英国著名现代派雕塑家摩尔的雕塑杰作《皇帝与皇后》,用虚体挤压实体,使作品更加坚实,仿佛那里凝聚着原始的力量,作品陈设在草地上,使人感到其和大自然融为一体。
二、形体的横截面所造成体量感的空间程度
雕塑中的三度空间(厚度与深度),也就是物象的横截面(断面),是雕塑中最重要的空间形体观念,往往也是最难掌握的。每一个物体都有它本身的厚度与体积,这就是物体处于空间中的体量感,这种体量感,往往取决于物像的横截面。人体的生长组织结构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中是比较对称的,因此它的断面也是比较对称的。人体因性别、年龄、种族和胖瘦等因素之不同,会形成多种不同的体型。因此,在做人体雕塑的时候,如果掌握不了横截面也就无法掌握雕塑的体积语言,体现不出雕塑的空间感,形体方面就会出现如绘画中平面的感觉。在根据小稿放大做大雕塑的时候,有一种方法叫“套圈放大”,通常将小稿锯成一段一段的,这时可以看到各种不同形状的横断面,再将各横断面放在比例纸上,根据不同断面外圈的形状按倍数放大,控制这个雕塑的厚度,以便更好的控制它的体量感。健壮的男性身体体型因饱满而横向发展,显得厚实有力;而瘦弱或老态龙钟的男性的身体体型则因干瘪内收而显得单薄。另外,男人体和女人体在体积上的不同,也就造成了横截面的不同,也由于这种横截面的不同,才产生了男、女性之间的体型特征差别。因此在雕塑中横截面对空间的体量的强弱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掌握了横截面的科学方法,就能很快的把握对象的三度空间的体积语言特征。
三、形体的旋转与形块的扭动造成的空间感
人体语言就是以人体的主要部分为基本体积,在人体中包括有头部、胸部和骨盆的三个大的体块,每个体块都有一定的高度、宽度和厚度,它们之间的平衡,倾斜或扭动的种种运动,是由于人的脊柱活动在起作用的。当人体在扭动和旋转时,它们之间的空间就会产生变化成不同的形状。
形体在空间中的运动主要是围绕三个轴在运动,一个垂直倾向,两个水平面上互为直角的轴向的运动,这三个轴向的运动形成了人体的极其丰富多姿的形态。当人的头、胸和骨盆处于同一平面呈立正式的静止状态时,所产生空间上的感觉是平淡,几乎没有运动感的。古埃及的雕塑就是这样,都是处于相对的静止状态,如《门卡乌拉及其妻子双人立像》。古希腊在古风时期也受到古埃及的影响,作风古拙,表情死板,形体直力僵化,缺乏动态的美感。如《克库罗斯》、《克列奥比》(兄弟像)。
当人体的三大体块互相产生旋转与扭动时,再加上手脚等各部的配合运动,其空间感就大大增加,也就是由于运动产生了强烈的空间感。古希腊雕刻初期就摆脱了古风时期僵硬、粗拙和冷漠的作风,在人物动态,解剖结构和衣纹线条处理等方面,已体现出优雅和谐的风格,如米隆的雕塑《掷铁饼者》,人物动作复杂强烈,但面部表情平静,雕像选取掷铁饼过程中即将爆发力之前的一个瞬间动作,使人产生了将以右足为重心而旋转的,连贯性的动态很大的运动感和节奏感,整个人物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到了古典盛期风格单纯、明净、质朴、解剖准确,脸部表情较庄重、平静而内在,如菲迪亚斯的《希腊人与肯陶罗斯之战》,形体的起伏表现细腻丰富,线条流畅,体现出一种悦目的艺术韵律和节奏感,他以四个面表现希腊精神,头、胸、骨盆和膝盖以下,每一段的朝向的不同形成了四个不同的“面”,不同的空间关系组成了特定的节奏和旋律,体现了一种和缓、舒展和潇洒的节奏,而米开朗基罗以两个面体现文艺复兴精神,胸和骨盆形成两个不同朝向的“面”,造成鲜明的对比,强烈的扭转,表现了强有力的挣扎和悲剧性的节奏,如《被缚的奴隶》。由此可见,人体的基本体积在一定的互动关系中,会形成特殊的运动旋律,它能强有力和概括地表达艺术家的感觉,甚至体现整个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