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艺品

地府人物核雕(地府题材的核雕有什么寓意)

1. 地府题材的核雕有什么寓意

      阴沉木可制作工艺品、佛像、护身符挂件,家具等。古人云:"家有乌木半方,胜过财宝一箱"。條萊垍頭

      1、阴沉木,又称古沉木、乌龙木、乌木、沉木、炭化木、东方神木等,系古时沉于水土之中的木材。萊垍頭條

      2、阴沉木自古以来就被视为名贵木材,稀有之物,是尊贵及地位的象征。我国民间素有“纵有珠宝一箱,不如乌木一方”和“黄金万两送地府,换来乌木祭天灵”的民谚。在古代,达官显贵、文人雅士皆把阴沉木家具及出自阴沉木雕刻的艺术品视为传家、镇宅之宝,辟邪之物。垍頭條萊

      3、阴沉木由来世上稀,可同珠玉斗京畿。“泥潭不损铮铮骨,一入华堂光照衣。”由于其数量稀少,成材率低,不可再生,又极具观赏价值,因而有极高的科研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附加值。利用阴沉木独有的材质,古奥的神韵及千姿百态的艺术造型制作的家具和艺术品,是自然与人文高度融合的艺术品,极具观赏和收藏价值。頭條萊垍

2. 橄榄核雕地府的寓意

译文萊垍頭條

        唐明皇偏好美色,当上皇帝后多年来一直在寻找美女,却都是一无所获。杨家有个女儿刚刚长大,十分娇艳,养在深闺中,外人不知她美丽绝伦。天生丽质、倾国倾城让她很难埋没世间,果然没多久便成为了唐明皇身边的一个妃嫔。她回眸一笑时,千姿百态、娇媚横生;宫中的其他妃嫔都失去了擦脂抹粉的魅力。春寒料峭时,皇上赐她到华清池沐浴,温润的泉水洗涤着凝脂一般的肌肤。侍女搀扶她,如出水芙蓉软弱娉婷,由此开始得到皇帝恩宠。鬓发如云颜脸似花,头戴着金步摇。温暖的芙蓉帐里,与皇上共度春宵。情深只恨春宵短,一觉睡到太阳高高升起。君王深恋儿女情温柔乡,从此再也不早朝。承受君欢侍君饮,忙得没有闲暇。萊垍頭條

        春日陪皇上一起出游,晚上夜夜侍寝。后宫中妃嫔不下三千人,却只有她独享皇帝的恩宠。金屋中梳妆打扮,夜夜撒娇不离君王;玉楼上酒酣宴罢,醉意更添几许风韵。兄弟姐妹都因她列土封侯,杨家门楣光耀令人羡慕。于是使得天下的父母都改变了心意,变成重女轻男。骊山上华清宫内玉宇琼楼高耸入云,清风过处仙乐飘向四面八方。轻歌曼舞多合拍,管弦旋律尽传神,君王终日观看,却百看不厌。萊垍頭條

        渔阳叛乱的战鼓震耳欲聋,宫中停奏霓裳羽衣曲。九重宫殿霎时尘土飞扬,君王带着大批臣工美眷向西南逃亡。车队走走停停,西出长安才百余里。六军停滞不前,要求赐死杨玉环。君王无可奈何,只得在马嵬坡下缢杀杨玉环。贵妃头上的饰品,抛撒满地无人收拾。翠翘金雀玉搔头,珍贵头饰一根根。君王欲救不能,掩面而泣,回头看贵妃惨死的场景,血泪止不住地流。秋风萧索扫落叶,黄土尘埃已消遁,回环曲折穿栈道,车队踏上了剑阁古道。峨眉山下行人稀少,旌旗无色,日月无光。蜀地山清水秀,引得君王相思情。行宫里望月满目凄然,雨夜听曲声声带悲。萊垍頭條

       叛乱平息后,君王重返长安,路过马嵬坡,睹物思人,徘徊不前。萋萋马嵬坡下,荒凉黄冢中,佳人容颜再不见,唯有坟茔躺山间。君臣相顾,泪湿衣衫,东望京都心伤悲,信马由缰归朝堂回来一看,池苑依旧,太液池边芙蓉仍在,未央宫中垂柳未改。芙蓉开得像玉环的脸,柳叶儿好似她的眉,此情此景如何不心生悲戚?春风吹开桃李花,物是人非不胜悲;秋雨滴落梧桐叶,场面寂寞更惨凄。兴庆官和甘露殿,处处萧条,秋草丛生。宫内落叶满台阶,长久不见有人扫。戏子头已雪白,宫女红颜尽褪。晚上宫殿中流萤飞舞,孤灯油尽君王仍难以入睡。细数迟迟钟鼓声,愈数愈觉夜漫长。遥望耿耿星河天,直到东方吐曙光。鸳鸯瓦上霜花重生,冰冷的翡翠被里谁与君王同眠?阴阳相隔已一年,为何你从未在我梦里来过?               临邛道士正客居长安,据说他能以法术招来贵妃魂魄。君王思念贵妃的情意令他感动。他接受皇命,不敢怠慢,殷勤地寻找,八面御风。驾驭云气入空中,横来直去如闪电,升天入地地遍寻,穷极天堂地府,都毫无结果,都找不见。忽然听说海上有一座被白云围绕的仙山。一座被白云围绕的仙山。玲珑剔透楼台阁,五彩祥云承托起。天仙神女数之不尽,个个风姿绰约。当中有一人字太真,肌肤如雪貌似花,好像就是君王要找的杨贵妃。道士来到金阙西边,叩响玉石雕做的院门轻声呼唤,让小玉叫侍女双成去通报。太真听说君王的使者到了,从帐中惊醒。穿上衣服推开枕头出了睡帐。逐次地打开屏风放下珠帘。半梳着云鬓刚刚睡醒,来不及梳妆就走下坛来,还歪带着花冠。轻柔的仙风吹拂着衣袖微微飘动,就像霓裳羽衣的舞姿,袅袅婷婷。寂寞忧愁颜,面上泪水长流,犹如春天带雨的梨花。含情凝视天子使,托他深深谢君王。马嵬坡上长别后,音讯颜容两渺茫。昭阳殿里的姻缘早已隔断,蓬莱宫中的孤寂,时间还很漫长。回头俯视人间,长安已隐,只剩尘雾。只有用当年的信物表达我的深情,钿盒金钗你带去给君王做纪念。金钗留下一股,钿盒留下一半,金钗劈开黄金,钿盒分了宝钿。但愿我们相爱的心,就像黄金宝钿一样忠贞坚硬,天上人间总有机会再见。临别殷勤托方士,寄语君王表情思,语中誓言只有君王与我知。萊垍頭條

      当年七月七日长生殿中,夜半无人,我们共起山盟海誓。在天愿为比翼双飞鸟,在地愿为并生连理枝。即使是天长地久,也总会有尽头,但这生死遗恨,却永远没有尽期。萊垍頭條

赏析條萊垍頭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 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垍頭條萊

【作者简介】條萊垍頭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條萊垍頭

3. 核雕财神有几种

橄榄核雕刻各种各样,神奇百态,纯属个人喜爱,横有横的好,竖有竖的道理,这个没有硬性规定标准。现如今橄榄核核雕真是千奇百怪,最为常见常玩的也就是财神,弥勒了,随之后来又出现人生百态,恶僧,十八罗汉,一念等等一系列,真是雕出了精髓。垍頭條萊

4. 核雕题材的美好寓意

寓意是财源滚滚。萊垍頭條

看一下核雕题材中最常用的财神,顾名思义,财神代表招财进宝,财源广进!只要作品和财神搭边,那肯定是寓意财源滚滚来。條萊垍頭

5. 地府题材的核雕有什么寓意吗

六朝滑石猪长多在5cm-9cm之间,宽多在1cm-2.5cm之间,高多在1cm-3cm之间,颜色有灰白色、锗红色、淡紫色、灰褐色、灰黑色、青灰色都有,形状大都为长条俯卧状,肥胖的少,前期雕刻精细,后雕刻逐渐粗糙。萊垍頭條

隋唐时期滑石猪特征为,长3.3cm-6.7cm,宽1.2cm-2.6cm,高1.4cm-2.5cm,颜色大都为灰白色、形状有圆润形体态、雕刻简单,有站立、奔跑状。萊垍頭條

总而言之,滑石猪大部分为灰白色,其余还有锗红色、淡紫色、灰褐色、灰黑色、青灰色等。从汉至唐其体型越来越小,雕刻逐渐简单化。造型绝大部分为瘦长条形,圆润形数量少,且基本都为俯卧状,呈站立和奔跑状的仅有几件,并且墓葬中滑石猪大多成对出现萊垍頭條

6. 核雕地主寓意

水晶核入手初期。一样别直接用手摸。用棕刷仔细清理,刷一下。好的橄榄核。三分盘,七分刷。你的任务是包浆为主。包浆后,橄榄核不易乱吃脏色。

水晶核,自己就出油。稍加盘玩就会很红润。你的任务一是让它更剔透,二是让它别吃了赃色。处理得当的话。两年之内就会出现枣红色厚重包浆。绝大多数水晶核一开始颜色就很红润。基本在夏天是自己出油的。最起码没入手前看起来就非常润。否则很可能不是水晶核。

另外水晶核多为椭圆,雕刻笑脸,地主,拜神,莲花等题材较多,我也见过少有正圆精品。但是尺寸都不大。这可能是水晶核的硬伤。有如铁核,到了2.2尺寸的,就已经有些难寻了。

7. 橄榄核地府题材寓意

潮汕风俗文化  潮汕,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广东与福建的交界处,虽历来为粤东、赣东南、闽西南的商品集散地中心,潮人却自嘲为“省尾国角”。潮汕地区一直是广东仅次于南番顺的第二文风鼎盛地区。潮汕风俗,是潮汕文化的一个内容。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对于好的习俗便继承下来,对于不好的陋俗就丢弃了。  <<潮汕除夕、春节习俗>>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稞品,以备过年之用。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来临,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 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裳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  贴门神、春联。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除夕将至,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  送压岁钱。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着。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  吃团年饭。除夕将至,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  迎财神,放鞭饱。近年来兴起的一项民俗活动,就是在于夜时分拜财神。按说,腊月二十四日诸神上天,人间的诸路神仙都上天“汇报工作”去了。  拜年,送“大吉”。拜年,又称为“拜正”。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  迎神接福。正月初四是“神”或日“迎神”的日子。原来,年前腊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下界诸神都在这一天升天向玉皇大帝朝贺述职,报告一年来下界人间行为的善恶。正月初四这天,再回到下界来继续监督人们,于是家家户户便在初四日迎接神的光临。  春节间的娱乐活动很多,如游神、游锣鼓、标旗和猜谜等。  <<潮汕元宵习俗>>  新春话花灯春节过后元宵节就来了,元宵古代称元夜,“夜”在古语中就是 “宵”。元宵是潮汕新年的第一个节日,俗称“喜节”、“灯节”。 始于西汉,汉武帝每逢正月便在宫中张灯结彩,以示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到了唐朝唐玄宗改一夜为三夜。苏味道有“正月 十五夜”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喷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平璋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这十夜是我国最长的元宵灯节。  潮汕各县市每逢新春佳节也分别举办花灯展,其中潮州,澄海、普宁、揭西等在近年来就举办过大型灯展。广东首届民间艺术联欢节的盛会上,潮汕壮举的花灯也受到中外人士的欢迎。  近年来,潮汕花灯展,吸引了海外回国的乡亲和港、澳、台同胞,同故乡亲人观赏花灯,欢度新春佳节,还受到有关报刊和电视台、电台的重视。这一盏盏精致的花灯,上下争妍,水天焕新,令人留连忘返,撩人情怀。  元宵节插榕。在潮州的一些地区,特别是饶平县的农村的习俗,每年的元宵节,家家户户的门楣上都要插上榕树叶、竹筅、“毛车”、“杜必”之类的植物,以保平安。相传唐朝时候义军首领黄巢异常勇猛,刀剑一出鞘,剑影所及便头断人倒,人们闻之惊恐万分。一次,听说黄巢来了,村民纷纷出走。一个妇人背着一个孤儿,两手携着两个小儿子,跟着大家一起逃命。路上,迎面正遇上一位彪悍大汉,原来这位大汉就是黄巢的部下。他细观那妇人,知道是个善良之人。便对她说:“黄巢是个好人。带孩子们回去到了完宵节,取上榕树叶插于门楣上,自然会保平安的。”妇人回家后便照着办了。果然那年平安无事,以后这事便传开去。此后,每年的元宵佳节,妇人们和孩子们都很早地采来了榕叶、竹筅、“毛车”、“杜必”之类的植物插于门楣两边,说是“插榕健过龙”、“插竹筅养肥鸡”、“插毛车饲大猪”、“插杜必谷仓相叠”。有些妇女还特意把两片榕叶插在头上,孩子们则取一片夹在耳朵边。所有这些均表示人们向往吉祥之意。  <<潮汕清明节习俗>>  清明是我国二十四节候之一,也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清明按农历计就没定月没定日,但都在二月或三月;即上一年的冬至过了106天就是清明;按阳历计则为4月5日或4日(以当年二月平或29日而差异)。潮汕人过清明节,和全国各地的风俗活动有所异同,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食薄饼。清明食薄饼在潮汕很盛行,凡乎每家每户都不例外。薄饼分皮、馅两部分,皮是用面粉拌水搅成粘糊状,在热镬中烙成一张张圆形的熟面皮,其薄如纸。馅分咸、甜两种,由蛋、肉、肝类、腊味、香菇以及豆芽、韭菜等熟料混合成馅的称咸馅;用糖和麦芽糖经过特殊加工成为“糖葱”的为甜馅。食时用薄饼皮卷成贺筒状就食。潮汕人清明食薄饼是从古代的寒食节习俗沿变来的。清明日食薄饼,既有纪念寒食古俗的含义,也享用了一顿别具风味的美餐。  蒸朴籽稞。潮汕有种树叫相籽树(又叫朴丁树,属榆科),叶椭贺形,果实大如绿豆,味甘甜。传说先人在饥荒年,采此树叶充饥度荒。清明时节,气候转暖,草木荫茂,朴籽树叶满丛嫩绿。后人为不忘过去,便在清明节采此树叶,和米舂捣成粉,发酵配糖,用陶模蒸制成朴籽稞,有梅花型及桃型两种,也有叫碗酵桃的。稞品呈浅绿色,味甚甘甜,据说吃了可解积热,除疾病。  扫墓。清明节在潮汕各地上坟扫墓的习俗十分盛行。扫墓俗称“挂纸”,为与冬至扫墓有别也叫“挂春纸”。人们到祖宗墓地上填土整坟,扫除沙尘杂草,并在墓碑及墓堆上挂纸条,举行祭礼。不少侨胞,也都有清明回乡扫墓的习惯,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自古以来,清明扫墓不光是纪念自己的祖先,对历史上为人民立过功,做过好事的人物,人民都会纪念他。  郊游踏青。清明期间,春临大地,桃红柳绿,莺飞草长,人们三五成群到野外去游玩踏青。这种风俗,很早便相沿下来,因而清明节又有踏青节之称,潮汕人同样也有清明日郊游踏青的活动。  有的地方还有斗鸡,踢球、踢键子、荡秋千、放风筝等项目,十分逗人。  <<潮汕端午节习俗>>  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插艾挂蒲。人认为五月是“恶月”,多瘴气毒气,在门上插艾草、菖蒲是为了驱除邪气。人们认为把菖蒲挂在门楣上像一把锋利的宝剑,鬼就不敢登门骚扰了。又据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于门户上以禳毒气。”但潮俗今已少用艾草、菖蒲,而代之以“红花(石榴花)”、“菝草”,同样有驱邪避秽之用意。  赛龙夺锦。龙舟,顾名思义,就是像龙形的船。每年四月初一,就开始举行“龙舟出龛”仪式。因为每年赛舟后,这些龙舟总要架在各族的祠堂里,现在应该把龙舟请下来修葺油漆,然后下水开始练习。于是这一个月内,鼓声咚咚,处处可闻。船头像高高昂起的龙头,船舷和船腹分别涂上不同颜色。如果是新船,那么还必须举行祭龙头的仪式。过去,潮汕人赛龙舟还要举行开赛仪式:分别把龙舟划到妈祖庙前祭拜“龙尾爷”。龙首朝庙门,划进划退参拜三次,谓“三参灯”,祈求神灵保佑旗开得胜。比赛时,各龙舟如同长跑的运动员,在起点紧张待发,当发号枪一响,龙舟上的司鼓闻声起鼓,健儿挥臂划桨,那龙舟就如同离弦之箭,在水面疾飞。围观的人为自己的队员呐喊助威,有的甚至跳到水里,为队员泼水,使其精神抖擞。  吃粽子。粽子,潮汕地区叫“粽球”。潮人嗜吃粽子,不但端午节有吃粽子之俗,无论冬夏,四时皆有吃粽子的兴趣。因而小吃店、点心店里经常可以看到有粽子卖。在连饭都吃不饱的年代,它当然是令人垂涎的美味了。吃粽子的习俗,汉时已有,不过那时是用竹筒装米煮成的“筒粽”。到魏晋时,才有形似现在的粽子,那时叫“角黍”。粽子只不过是当时一种夏令食品而已,不一定是端午节才吃。《荆楚岁时记》便云:“夏至节日,食粽。”原亦与屈原无关。  <<人日节 七样羹>>  正月初七,潮汕人有吃“七样羹”习俗。这风俗源远流长,在中国至少有两千年的悠久历史。西汉东方朔的《占书》上载:“岁正月一日占鸡,二日占狗,三日占猪,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所以正月初七也称为“人日”。而且《占书》还说:正月初一晴,鸡则繁育,阴雨则鸡不繁。二日的天气好坏兆狗,三日兆猪……以此类推,至正月初七,如果天晴,则表示人丁兴旺。  <<“鬼节(民间)”“中元节(道教)” “盂兰盆会(佛教)”>>  传说,从七月初鬼门关开门,地府的孤魂野鬼纷纷跑到人间游荡。于是,人们在中元节这一天除祭祀先人外,还要大规模赈济孤魂野鬼。据《乾淳岁时记》载:“七月十五日,道教谓之“中元节”,各有斋蘸等会。僧寺则以此日作盂兰盆斋,而人家也于此日祀先。”潮汕各乡村在这一天,往往于村头巷口搭起高棚,设起普渡坛。普渡坛中央悬挂着“盂兰盆会”的横幅或三官大帝像。在坛前方摆上下两层桌子:上桌放一个斗灯,下桌放神像、香炉之类。斗灯内放白米、铜镜、古剑、小秤、剪刀、尺……以示避邪。坛前放一排长桌,供民众摆牲礼用。差不多到中午时刻、家家户户都挑起三牲、面馃、水果等来祭祀,法师高坐祭坛之上,摇铃诵经。当诵完一遍后,便将座边的面馃、大米撒向四方。这样反复做几次,这种仪式称为“放焰口”。法师诵经是使他们的喉咙扩大,能咽得下食物。在法师撤面、米时,围观的人必一哄而抢。据说, 抢到这些东西意味着有福气、财气,特别是那几个重达一斤多的面馃,更被认为是大财气而成了抢的对象。过去,人们生活贫困,这些抢到的东西往往被人们带回家当口粮。现在口粮富足,人们便带回家去喂猪。据说,用这些东西喂猪,能使猪日大千斤夜大八百。潮汕俗语说:“放掉面桃去抢饼,面桃无了饼也无。”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当法师撒下饼时,抢到面桃的往往放下面桃去争夺饼,结果面桃被人捡走,饼也抢不到,两头落空,过去,也有在高高的施孤棚上放一些祭品,祭完让人去抢。于是,这些东西成了生活贫困者的抢夺目标。当鞭炮声响,他们往往奋不顾身,而身体赢弱者往往只能望着施孤棚干着急。小规模的普渡则是在午后。午后,人们抬凳搬桌,放在家门口,然后将祭品放在上面。祭品上遍插香火,并且 将香火插满沟边路旁,意思是遍济四方的意思。这些香火是祭祀“孤爷”(孤魂饿鬼的美称)的,不允许小孩乱动。因此,大人往往吓唬小孩说:“若是偷拔香火,半夜要尿床的。”但总有调皮的小孩将大人的话当作耳边风,大把大把地将香火拔走,用来编东西玩。  <<潮汕中秋民俗>>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因此日恰是三秋之半,故而我中秋。在潮汕,有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  芋头祭祖先。潮汕有句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畏。”八月中秋,天高月朗,银河灿烂。银河,潮汕人称为河溪,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而成风,至今犹存。  拜月。潮汕各地中秋拜月,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所以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她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这一季节,潮汕水果应市品种甚多,有柚子、香蕉、杨桃、柿、梨、菠萝等等。民间还广泛流传八月十五杀鞑子的故事,当时元朝统 治者规定每家都要住上一个蒙古兵,受汉人供养,监视汉人的行动,只允许三家共用一把菜刀。百姓恨极了,便趁着八月十五吃月饼的机会,把相约动手杀鞑子的纸条,放在月饼馅子里,使当晚举事成功。 后人就把这一天,当作反抗民族压迫的纪念日。  烧塔。中秋夜烧塔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潮汕重阳民俗>>  祭祖。重阳节习俗。潮俗在重阳节祭祖的都是家境比较清贫者,他们无力在每个祖先的忌辰都祭拜,便在这一天做个总的祭拜,求得祖宗谅解。  登高。随着岁月流逝,重阳登高习俗中的迷信观念日益淡漠,而登高习俗被赋上新气息。九月九日正值仲秋季节,天高气爽,云淡山青,金桂飘香。当此之时,邀请亲朋好友,欣然结伴出游,登高环望,极目天舒。那漫山红叶,金黄果实,各种风光尽收眼底,顿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放风筝。潮俗说:“九月九,风筝仔,满街走。”说的是潮汕人在这一天的一项特殊习俗:放风筝。潮汕地区春夏多雨,冬天太冷,秋天最宜室外活动。金秋季节,秋风送爽,蓝天下飘着一只只造形别致的风筝,使人觉得生活充满生机,全然没有北方秋天的萧瑟景象。潮汕地区的风筝不似潍坊风筝有名,但放风筝之俗较为普遍。风筝多是小号的,削竹篾为架,糊上各种质量的白纸,再在自纸上画上各种图案。  食“九皇斋”潮汕重阳节保持中国传统的风俗,如高人雅士登高游赏,饮酒赋诗,老百姓翻晒衣物书籍、椅柜颇有古意。潮安、澄海且有一处结缘风习,即炸油麻丸分送亲友。丸与缘同音(粤语读音),意在结缘。另旧时潮州戏班自初一日起至初九晚上要食斋,称食九皇斋。自初一日起全班人员穿白衫裤,天天焚香敬奉,初九晚上,全体敬拜(连同玄武山佛祖和戏神田元帅一起拜)。民间也有拜九皇者。但在泰国潮籍华侨裔食九皇斋却很隆重,自初一至初九或初十,普遍有食九皇斋,祀拜皇神之俗。他们所祀的九皇神,与中国神书上所说的北斗辰宿不同,也与潮汕本土民间传说的人皇九个头,有九个兄弟,分管九州的九皇神不同。他们拜的九皇神,传说原是九个贼,后被观音大士收服,改邪为正,大慈大悲,做了许多善事,成为佛门的大弟子,而受人们的崇拜,构成了有异于本土的潮汕华侨民俗的一部分。  <<潮汕冬至习俗>>  冬至,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同时也是潮汕地区民间一个大节日,有“小过年”之俗称。 潮汕各市县冬至之习俗基本相同,都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坟扫墓等习俗。  祭拜祖先,潮汕民间,在这一天备足猪肉、鸡、鱼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围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毕,午餐家人团聚。但沿海地区如饶平之海山一带,则在清晨便祭祖,赶在渔民出海捕鱼之前,意为请神明和祖先保佑渔民出海捕鱼平安。  吃甜丸:此习俗几乎普及整个潮汕地区,但这个习俗还包含着一个有趣的陋俗:人们在这一天把甜丸祭拜祖先之后,拿出一些贴在自家的门顶、屋梁、米缸等处。然而,这个“到处贴甜丸”的陋俗毕竟行不久,它不仅不卫生,而且有损美观和十分浪费,也就自然消亡了。而这个“吃甜九”的习俗则一直流传至今。潮汕还有“吃了冬节圆多一岁”的俗谚。  上坟扫墓:这是冬至另一项活动。按潮汕习俗,每年上坟扫墓一般在清明和冬至,谓之“过春纸”和“过冬纸”。一般情况,人死后前三年都应行“过春纸”俗例,三年后才可以行“过冬纸”。但人们大多喜欢行“过冬纸”,原因是清明时节,经常下雨,道路难走;冬至时则气候好,便于上山野餐。冬至这个“上坟扫墓”是纪念先人艰苦创业和“吃甜丸”是预示来年又获丰收的习俗,自然就沿袭下来。萊垍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