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雕文殊菩萨核雕图案(浮雕文殊菩萨核雕图案大全)
1. 浮雕文殊菩萨核雕图案大全
叶尔羌道堂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叶尔羌镇。叶尔羌道堂是伊犁地区著名的建筑之一,是土木结构、砖木结构、石木结构相结合的传统建筑。它兴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是为庆祝修订《蒙古法律仪式大全》而建立的。叶尔羌道堂是伊犁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代表。其建筑形式独特,艺术价值很高,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研究价值。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对古建筑文化的重视,叶尔羌道堂已经成为伊犁地区的重要旅游景点和文化遗产,也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展示。
2. 石雕文殊菩萨
没有。
普宁寺始建于1775年,1961年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被国务院宗教局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寺庙占地33000平方米,有殿堂、楼阁各类建筑29座,帝佛合一的格局,即有金碧辉皇家寺庙的宏大规模,又是佛门圣地“曼陀罗佛国世界的中心”。
主体建筑大雄宝殿为双层歇山式,称为“九脊十龙”殿,内供三世佛与十八罗汉像,壁画环绕。前后两座主体建筑均建在1.4米高的石砌须弥台基之上,殿前的月台有雕刻精美的石栏杆环绕,台阶中央辅有石雕艺术精品“云龙石陛”,四角有叫“螭”的龙头。寺庙中的“金龙和玺”与“六字真言和玺”彩画在古建彩绘中更别具一格。
普宁寺庙的前半部为汉式伽蓝七堂式,进了山门殿为第一进院,有钟鼓二楼,天王殿,二进院西配殿供奉三尊菩萨;“观音、文殊、普贤”。东配殿供奉三尊“密宗佛像”。
3. 翡翠文殊菩萨大师雕刻
只说题材,因为你的价位选择还是比较多的,材质女生相比于和田玉肯定会更喜欢翡翠,如果喜欢吊坠可以选个弥勒,或者你18岁不知道你具体是属兔还是龙,生肖吊坠也是个选择,另外属兔本命佛是文殊菩萨,属龙本命佛是普贤菩萨
4. 雕刻文殊菩萨图片大全
1、灵光寺(广东省梅州市)
梅州灵光寺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阴那村阴那山五指峰西麓半山海拔约500米处,面积有6000多平方米。是广东四大名刹之一。该寺原名圣寿寺,相传为唐代懿宗咸通年间高僧潘了拳(自号惭愧,福建省延平府沙县人)创建,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相传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广东监察御史梅鼎捐钱扩建,易名“灵光寺”,并亲书“灵光寺”三字嵌刻在山门殿的门额上。惭愧祖师,俗姓潘,名了拳,佛教得道高僧,神通广大,有求必应,行仁赐福,兴神助战,功勋卓著。英名远播,四海人民皆敬奉,倍受人间崇拜。
2、千佛塔寺
千佛塔寺,坐落在梅州市东郊山上,还在市区时,远远就能看见灯光映衬下的千佛宝塔。千佛塔寺以石塔为中心,依山建筑,历十余载,日趋完善。其中千佛宝殿是当前罕见的传统古建筑,正门六条青龙花岗石穿花雕刻石柱,殿内正中是千佛绕毗卢,两侧供奉18尊1米多高木雕金身罗汉,墙上是24诸天及文殊、普贤说法巨型敦煌壁画,手出名家,栩栩如生。
3、禅林寺(广东省梅州市)
梅州禅林寺坐落于离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畲江镇约二公里的松林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是粤东著名古刹。民国初年,由高僧善开法师任住持,与潮州开元寺住持是师兄弟,两寺关系密切。寺中常住男众有数十人,设过戒坛,开过戒,因而香火鼎盛。1999年经政府批准决定把禅林寺迁建于梅州市梅县区畲江镇畲江公园的东山上,新址周围众山环抱,座北向南,两边操手平衡,形似大佛座坛,山前溪水绕流,犹如玉带缠腰,面朝大江,长乐江水顺来朝,远眺莲花山,山岚相叠,似片片莲瓣现眼前,是天然禅佛圣地。
4、万福寺(广东省梅州市)
万福寺是韩江水系四大名寺之一的千年古刹,位于广东大埔县大麻镇坑尾村境内的阴那山麓,始建于唐大和八年(834),曰“万福禅室”,改建于明天顺八年(1464)。开山惭愧祖师俗姓潘,名了拳,为福建沙县人氏。历德法师住持此寺时,始名万福寺。民国23年(1934),福来高僧扩建“福余精舍”。万福寺乃粤东闽西佛教发祥之圣地,有梅州“第一寺”之称,是梅州重点文物保护区、大埔县重点开发的宗教文化旅游区。
5、龙岗寺(广东省梅州市梅县)
龙岗寺该寺坐西向东,依山傍水,寺后高山可远眺挺拔秀丽的莲花山峰。太阳初升直照寺中绿瓦红墙,翠柏辉映,太理石雕刻着“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大字异常夺目。由施主姜维(湖南籍旅广州)张光鸣伉俪和刘张碧霞女士与十方善信捐资建成。上下堂屋顶上的两对“双龙戏珠”栩栩如生、金光四射、耀眼辉煌,犹如佛光普照大地,好一派“龙岗古刹迎朝阳”。1999年-2002年冬期间满堂菩萨贴金泊,2002年龙岗寺重建十周年,举行了隆重的庆典活动,观音菩萨出行,游历整个太和圩,参加人数达到五、六千人。2003年至今重建左右横屋。
6、龙岩寺(广东省梅州市)
龙岩寺人称龙井寺,为梅县迄今唯一天然钟乳岩溶洞辟作佛教寺庙的建筑。寺庙始建年代不祥,清康熙二十四年(1665年)重修,此后历代屡。有修葺扩建,文革时期寺内佛像艺术雕塑遭毁,1980年重修,寺内塑像,形神兼备,溶洞景观,天然独特,具有研究宗教文化艺术和地层构造的科学价值,保护范围,东至寺门以东28米,西至龙岩山脚,南至龙岩山脊,北至天台以北34米,建设控制地带,东至38米,西至隆文河东岩,南至龙岩山脊,北至59米,1987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7、神光寺
神光寺位于广东省兴宁市神光路的神光山。神光寺旧时称为南山寿庆寺,在神光山腰,建于北宋嘉祐三年(元一〇五八年)。兴宁寺现存建筑有大雄宝殿、藏经阁、地藏殿、观音殿、祖师殿、僧房、海会塔等,其中大雄宝殿为泰国式荷花殿,寺中有碑刻14块。神光山佛教文化景区规划用地约7.4公顷,总投资约4.2亿元,神光寺主体区,缘承神光寺古建筑风格,修缮其南传风格的大雄宝殿,拓展寺内活动空间,新增建筑面积900平米的万佛殿,观音殿及相关配殿,整体大气庄重、古朴典雅。
8、墨池寺(广东省梅州市)
墨池寺位于广东省兴宁市风景秀丽的神光山南麓贵人峰,寺询有曾子湖,寺旁有口石泉,泉水自石缝涌出,长流不息,清澈纯净,美味甘醇。据明朝祝枝山编《正德兴宁县志》记载,宋谏议大夫、翰林学士、探花罗孟郊童年在比读书。常在池边习书,洗砚池中,其水尽黑。明万历辛亥孟夏县令陈应荐亲笔书“墨池”两字刻石,立於池边,后人便在此修建一座墨池寺,以供信众奉香朝拜。寺内有一座房舍,名曰“探花书院”,有对联曰:“挂榜名山池染黑,墨池书院紫薇香”,成为兴宁古八景之一。
9、太平寺(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
太平寺位于丰顺县汤坑镇三门坳,背倚犁头双峰。面向虎头山背,远望群山环绕、翠绿一片。大门面临汤坑大道,商铺林立,太平寺被誉为“古寺钟声”是汤坑八景之一。据寺内“四室碑记”云:明朝万历年间(约1573—1620年)郭成松总兵倡修,总的来说、太平寺最初只是小规模庙堂,经历年代久远,每有损坏,都有好心人倡修、扩建.这是因为太平寺钟声能唤醒沉迷不醉的人,使人恍然大悟,诚心向善,故被誉为“古寺钟声”。
10、佛光寺(广东省梅州市)
佛光寺原名乌仙岩寺,始建于明朝,历时400余载,地处梅州市梅县区扶大镇乌仙村,紧靠梅县区新城,离梅城六公里。乌仙岩佛光寺史上曾多次扩建重建。1959年僧人离寺,庙宇倒塌。1988年经政府及主管部门批准,由本乡及海内外善信捐资重建。佛光寺在建大殿,占地636平方米,气势磅礴恢宏,造型庄严精美,结构古朴,风格淳美。扩建后的殿堂青石穿花龙柱、顶梁石柱、顶墙石柱,内供三圣佛像、十八罗汉、二十四诸天铜像等。
5. 浮雕文殊菩萨核雕图案大全大图
龙门石窟奉先寺大佛像,是中国著名的古代佛教艺术珍品,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龙门山清凉谷中,是龙门石窟中保存最完好、最具规模的佛像之一。奉先寺大佛像紧贴石崖树在、龙门石窟洞室之中,安坐在一座巨大的莲花宝座上,高达17.14米,比陕西省宁强县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还要高出许多。
大佛的头部直径达3.3米,鼻梁完整,眼神炯炯有神,双耳挺立,宛如活物。佛像纹饰华丽壮观,雕刻精细,历经千年仍然保持着较好的保存状态。该佛像于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6. 浮雕文殊菩萨核雕图案大全集
洛阳龙门,形胜誉甲天下,石窟声蜚寰中,今膺列世界遗产名录,故感之以赋曰:
赫赫天功兮,两山对峙;铮铮神斧兮,一水经中。阙之所成兮,得应龙之伟力;门之所开兮,应牧童之灵声。号伊阙兮,依山水而蜚誉;称龙门兮,赖帝威而流名。
若夫形胜之妙,俨然超尘。巍峨翠黛,峥嵘阙门。穿岸柳以观瀑,临飞泉而聆琴。投望眼以石楼,闻传说以石笋。循雕栏而拾阶,凝婪目而醉人。凌清波而旷心,跨卧虹而怡神。两岸青山兮,接乎碧空;一带秀水兮,连乎苍旻。日耀香山兮,辉洒伊阙;佛居天竺兮,光照龙门。峰生岚兮,常腾氤氲之气;佛有灵乎?时绕雯霭之云。
若夫石窟开凿,源於北魏;洞龛功竣,延至北宋。浩浩乎,历时四百馀载;洋洋乎,凿窟两千有零。洞窟星罗,映先祖之智慧;石龛棋布,展华夏之文明。佛像十万尊,尊尊互异;石塔五十座,座座相迥。碑刻三千,各彰异彩;精品二十,自显独风。
若夫石窟艺术,浑然天成。蔚为大观,蕴涵厚丰。远师印度石刻之艺,近承云岗雕饰之风。上集佛道造像之长,下开拟实塑佛之宗。洞窟排列,参差错落;布局组合,和谐一统。雕刻技艺,娴熟流畅;造像特点,栩然如生。石窟,融南北文化为其体;艺术,树中原风格为其旌。文化造极,四海称颂;艺术登峰,五洲认同。
且夫,缘潜溪而名寺,列钟山之首庭。尊弥陀为主佛,奉教主为神明。礼者摩肩,拜者接踵。吾道天王之雄壮,尔云菩萨之文静。出潜溪而南行,觅石匾之来踪。有隐士曰陈抟,命不凡而题咏。自比为“天岸马”,己喻之“人中龙”。
宾阳三洞兮,释迦居中。褒衣博带兮,袈裟轻盈。迦叶左侍兮,严谨持重;阿难右立兮,温文虔诚。文殊普贤,凝眸若思,心仪妙德;南北二菩,含睇若哂,面驻春风。飞天环穹而翔,衣也飘飘;香音弄琴而歌,声也融融。维摩故事,表以绘画之技;本生传说,达以雕刻之工。太子倡施舍,竟以自身饲虎;帝后重礼佛,亲率臣仆而行。浮雕十神,若鸟若象,若狮若龙;法器十般,如河如山,如火如风。遂良书法,兼娟兼秀;佛龛古碑,垂德垂功。南洞阿弥陀,胸袒慈怀,蚕眉横卧;北洞无量寿,手指天地,尊容自呈。
泱泱万佛兮,不弃一洞之陋;嵬嵬弥陀兮,尽述佛法之竑。魁然壮士兮,力托莲花宝座;虔然弟子兮,静聆佛传真经。绚丽莲花兮,缀熠熠之背光,或含苞,或怒放,或斜依,或婷立,惟妙惟肖;纷呈菩萨兮,委欣欣之芙蓉,或端坐,或翻滚,或嬉戏,或私语,传神传情。南北乐伎兮,挂束胸之绮襦,有吹竽,有弄笛,有击鼓,有弹筝,音韵有异;两厢舞伎兮,著曳地之罗裙,有扭腰,有抚首,有伸臂,有踮足,姿色弗同。洞外观音兮,左执净瓶,右举拂尘,乃雕品之杰作;京剧兰芳兮,左侧凝视,右厢琢磨,扮洛神之成功。
傲然莲花兮,佛界雅品;孑居一洞兮,不落俗尘。主张出世兮,皈依佛门;教化众生兮,永为芳邻。洞南有石罅,於斯可窥一线光天;昔日曾卧龙,由此而腾九重祥云。石牛一溪,旁刊“龙门”两字;郭方二路,史载至善之举。
若夫窟龛规模之大,艺术之精,独奉先一寺。巍然像龛兮,气度恢弘;浩然石雕兮,风韵独成。卢舍中居,鸿颜天就;螺髻上盘,月容世崇。高鼻垂耳,其气似神;细眉长目,其质若瑛。端居莲座,覃思恢恢之佛法;淡赐悦色,俯瞫芸芸之苍生。弟子菩萨兮,左右侍奉,眉清目秀,慈颜善容;天王力士兮,两厢守定,形高体大,威仪雄风。慕大师之韦机,独秉匠心;携无名之工匠,共建奇功。对比夸张,绝艺初试;烘托渲染,极品天成。观者赞曰:斯寺也,神品盖世,久负盛名,颇具大唐之风者焉!
遥遥石窟兮,北魏始凿;浩浩古阳兮,清初易名。本尊释迦兮,雕以石像;继尊老君兮,复以泥形。佛道无奈,不共一洞之瑞气;释迦有幸,重现昔日之尊容。释迦袈裟,如薄丝之将垂;佛教故事,在石壁而欲生。七宝佛塔,嵯峨云峰;清秀飞天,翱翔长空。魏碑书法,形神兼重。结体用笔,隶楷之中。气势刚健,字型端正。极品二十,十九其中。
中医草药,独辟传承蹊径;药方百四,共显驱病神功。动植矿物,因患而组合;丸散膏汤,视痌而调整。辩证施治,堪为行医之要;对症下药,实乃除瘝之铭。咦!是洞也,立意独特,效用显明。留古医应用之宝鉴,纪中医发展之里程。
至乃,或有君已 矣。岂知走马观花,西山尚未尽览;幽室读经,东山更有佳境。譬之东南山麓,有寺看经,释迦涅盘,佛法世承,罗汉念九,寺中有形,摩诃迦叶,为之先导;菩提达摩,乃其后从。年之老少有别,体之胖瘦分明。个有高矮之分,相无情表屡同。端熏炉而礼佛,抚念珠而慎行;捻莲花而睎洁,持锡杖而信诚。气氛肃穆,队列齐整,有似乎佛教仪式,正当进行。
东山有沟兮,万佛相称;北坡有龛兮,观音为名。郡王武重规洞,天授始凿,流翠香山脚下,大功未竟;西方净土变龛,居易捐造,束腰莲花座上,弥陀无声。化佛云头端坐,供菩身侧侍奉。殿阁参差山峦,云气缭绕天空。丝竹之音袅袅,悦以人耳;舞伎之影憧憧,庆以升平。千手观音,深居摩崖像龛;千臂曲伸,宛若孔雀开屏。擂鼓台上,曾留武后履痕;擂鼓洞里,常存万佛尊影。是洞也,顶饰莲花兮,窟作穹窿;周列罗汉兮,壁题谱宗。主佛弥勒兮,背光瑆暎;四面诸佛兮,袈裟朦胧。弥陀佛经,工楷而书;窟龛佛像,禅宗所营。
嗟乎!“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 如寺者,始建兮於北魏,重修兮垂唐功。距香山而守阙,面伊水而采风。景危楼之切汉,仰飞阁之凌空。桥卧廊回,亭立楼耸;竹翠松茂,径幽林静。武 后 巡 幸 ,命 臣,赋咏,袍赐东君,旋易宋公。诗圣居易,爱有独钟,修寺撰文,铭刻寺中。香山居士,结故吏遗老,饮酒连楼廊;少傅白公,邀文坛挚友,赋诗寺前亭。香山古刹,洛中游宴之所;文人学士,络绎不绝其中。佺期吟诗,“北阙峨峨连翠云”;元衡咏句,“钟磬寥寥半碧空”。浩然林端识香气,杜甫月下散清影。韦应物诗赞香山泉,李太白赋写松下风。乐天终留十卷诗,后生常咏万世情。
星移斗转,朝替代更。殿阁时增时损,楼廊时修时倾。及至康熙,再盛芳名。凿石为基,取木作栋。建祠建塔,造殿造亭。旧制非非,故风仍仍。高宗弘历,嵩岳祭奉,归临香山,留诗碑亭;於此怀古,似存大禹旧迹;处斯感今,犹沐洛城新风。
或有寺北白园,长眠乐天;琵琶峰上,诗弦常弹。诗家商隐,为诗圣撰文;宰相白敏,替少傅书丹。爱酒爱诗,得山水之乐而赋之;忧国忧民,於众生有益则谏焉。修香山寺,疏八节滩。谋万丈长裘,愿洛城共暖。名垂青史之上,誉留后人心间。今日白园,景色非凡,政府辟地而护,游人拜谒其墦。竹影摇曳,溪水绵绵;碑庐崔巍,诗廊奂奂。古柏挺拔,翠荫如烟;伊水潺湲,清流若绢。居易其人,由此或知一二;伊阙其景,於斯可窥一斑。
盖云:两山之郁郁兮,一水滢滢。窟龛之琳琅兮,寺庭危耸。倾世之美色兮,无以齐名。任汝之细观兮,随尔详评。
7. 文殊菩萨浮雕图片
第一窟、第二窟两窟为双窟,位于云冈石窟东端。一窟中央雕出两层方形塔柱,后壁立像为弥勒,四壁佛像大多风化剥蚀,南壁窟门两侧雕维摩、文殊,东壁后下部的佛本生故事浮雕保存较完整二窟中央为一方形三层塔柱,每层四面刻出三间楼阁式佛龛,窟内壁面还雕出五层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形象资料。
第三窟,是云冈最大的石窟,前面断壁高约25米,传为昙曜译经楼,窟分前后室,前室上部中间凿出一个弥勒窟室,左右凿出一对三层方塔。后室南面西侧雕刻有面貌圆润、肌肉丰满、花冠精细、衣纹流畅的三尊造像,本尊坐佛高约10米,两菩萨立像各高6.2米。从这三像的风格和雕刻手法看,可能是初唐(公元七世纪)时雕刻的。
第四窟,窟的中央雕一长方形立柱,南北两面各雕六佛像,东西各雕三佛像。南壁窟门上方有北魏正光纪年(公元520~525年)铭记,这是云冈石窟现存最晚的铭记。
第五窟,位于云冈石窟中部,与六窟为一组双窟。窟分前后室,后室北壁主像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窟的四壁满雕佛龛、佛像。
拱门两侧,刻有二佛对坐在菩提树已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两窟窟前有五间四层楼阁,现存建筑为清初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第六窟,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两层方形塔柱,高约15米。塔柱下面叫层大龛,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释迎多宝对坐像,东面雕交脚弥勒像。
塔柱四面大龛两侧和窟东、南、西三壁以及明窗两侧,雕出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此窟规模宏伟,雕饰富丽,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
第七窟,窟前建有三层木构窟檐,窟内分前后两室。后室正壁上层刻有菩萨坐于狮子座上。东、西、南三面壁上,布满雕刻的佛龛造像,南壁门拱上的六个供养菩萨,形象优美逼真。窟顶浮雕飞天,生动活泼,各以莲花为中心,盘旋飞舞,舞姿动人。
第八窟,窟内两侧有五头六臂乘孔雀的鸠摩罗天,东侧刻有三头八臂骑牛的摩醯首罗天,这种雕像在云冈极为罕见。
第九窟,分前后两室,前室门拱两柱为八角形,室壁上刻有佛龛、乐伎、舞伎,造像生动,动感强。
第十窟,与九窟同期开凿,分前后两室。前室有飞天,体态优美,比例协调。明窗上部,石雕群佛构图繁杂,玲珑精巧,引人注目。
第十一窟,窟中共有直达窟顶的方形塔柱,四面雕有佛像。正面,菩萨像保存完好。窟周壁上佛龛上满刻造像和小佛。
第十二窟,正壁上端刻有伎乐天人,手执弦管、打击乐器,神情迥异,形象生动。他们手中的排箫,箜篌等古典乐器十分珍贵,是研究中国音乐的重要资料。
第十三窟,正中端座一尊交脚弥勒佛像,高12米多,左臂与腿之间雕有一托臂力士像,这是云冈石窟仅有的一例。南壁门拱上部的七佛雕像,雕饰精美,姿态飘逸。
第十四窟,雕像多分化,西壁上部,尚存部分造像东侧存有方形佛柱。
第十五窟,雕有一万余尊小佛坐像,人称万佛洞。
第十六窟,第十六至二十窟,是云冈石窟最早开业凿的五个洞窟,通称“昙曜五窟。”十六窟为平面呈椭圆形。正中主像释迦像,高13.5米,立于莲花座上,周壁雕有千佛和佛龛。
第十七窟,主像是三世佛,正中为交弥勒坐像,高15.6米。东、西两壁各雕龛,东为坐像,西为立像。明窗东侧的北魏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佛龛,是以后补刻的。
第十八窟,正中立像高达15米多,右臂袒露,身披千佛袈裟,刻画细腻,生动感人。
第十九窟,主像是三世像,窟中的释迦坐像,高16.8米,是云冈石窟中的第二大像。窟外东西凿出两个耳洞,各雕一身8米的坐像。
第二十窟,窟前带大约在辽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立像是三大佛,正中的释迦坐像,高13.7米,这尊佛像面部丰满,两肩宽厚,造型雄伟,气魄浑厚,为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
8. 雕刻文殊菩萨
徽州文化是安徽省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安远庙更是徽州文化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新安江镇,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是一座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浓郁的庙宇。安远庙建筑风格独特,总面积达5400平方米,主要由山门、正殿、三清殿、摩崖石刻、屏风石、龙井桥等建筑组成。其中,正殿坐北朝南,进深五间,四柱十二梁结构,屋顶采用高粱顶,脊檩上的青鳞瓦镶满了“福”、“寿”、“喜”、“财”等吉祥图案。安远庙保存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如“天王殿石雕佛像”,以及宋代金银器、明清时期的书画、古代陶器、铜器等,为研究徽州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每年农历三月十六日,安远庙会上万人齐聚,举办祈福活动,庙会上各种传统文化节目争奇斗艳,如舞狮、击鼓传花、拜妈祖等,既是信仰活动,也是民间文化的盛会。安远庙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黄山市重要的旅游景点,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