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雕塑

为什么传统雕塑作品很多没有颜色?

这种问法不是很严谨,这里指的颜色估计是特指没有在雕塑的外表从新上色,而只是保持雕塑材料本身的色彩吧。 “传统”一词查百度:“传统是人们用来界定人类发展经验历程的一个定性词语。 它的相对的一面是现代。传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若是“传统雕塑”按此逻辑,我 们今天现在正在做的所谓现代雕塑,用明天的眼光来看就是传统雕塑。用此逻辑推演,回望昨天,中国传统雕塑大致有三种来源。

首先就是咱们本土的雕塑,从原始石玉器型、陶器塑捏,铜鼎方尊,到石刻 木作,各种材质为先民所用延绵至今从未间断。中国的本土的传统雕塑样式多半以材料或手段来命名往往都会有自身材料的色彩,其中木雕会有油漆,陶瓷会有釉色,摩崖石刻往往也会上彩贴金,彩塑自然就是泥塑后上色的一种样式。由于时间久远,往往许多色彩逐渐减淡或者消失因而,在看到许多无上彩的雕塑。

第二种来源应该是源于希腊盛于犍陀罗,搅和印度本土马图拉的造像由西行 求法的僧侣,或商贾带会的佛菩萨绘本图谱。这源头直接充实了华域的宗教造像艺 术。道家最初并不是像教,后也互相影响进而彼此借用造像方式进行弘法。如此传 统雕塑造像一直延绵至今,随时代审美变迁,在中国的继承者大多散落民间依旧做 佛教道观的塑绘造像。这类佛教造像往往都金碧辉煌,虽然佛教审美从上无相空色,但着相之后的色彩往往更为丰富。善男信女对于有名的摩崖石窟往往都会反复的上色翻新保持其色彩艳丽。因此作为传统雕塑大宗的宗教类造像往往也是色彩丰富。只是一些比较小的石窟风化严重其表面色彩脱离而形成无彩的样子。

第三种来源就应该是近代西学由留学法国苏联等先辈们如:刘开渠、曾竹韶、 王临乙、李韵笙、陈芝秀、程鸿寿、滑田友、郑可、王子云、吕斯百等西学东渐的 文化传播者。将西方雕塑写实雕塑介绍到中国并开设雕塑教学,如今已近百年。还 有一部分是五十年代留苏回国的雕塑家,如钱绍武、李天祥、陈尊三、林岗、周正、 肖峰、全山石、李葆年、郭绍纲、董祖诒、曹春生、司徒兆光、等。 还有一部分 非留学的本土雕塑家基本上也是西方写实雕塑这一体系作为基础背景的比如:张祖 武、刘正德、叶毓山,等前辈。 目前各个艺术院校雕塑系基本上都是沿着这体系 在进行教学。这类雕塑教学中关注点在雕塑造型的本身体积、空间、质感等雕塑语言等方面的研究。因此常常是欣赏材质本身的美感,以至于在用树脂翻制的雕塑在做效果时候往往都是在模拟某一类材质的效果。从材质本身的色彩效果来看,应该不是问题中传统雕塑的涂彩上色问题。

传统雕塑往往是根据需要的尺度来判断是否上色,有时间久远风化的褪色,还有自身材质的色彩就追求的目标,因此对于传统雕塑色彩的认知因当是有多种可能性,而不是一概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