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刻砚有姓朗泉居士(清代石泉书画)
1. 清代石泉书画
吴隐,近代篆刻家、文化企业家,他更是「天下第一名社」杭州「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
本名金培,字石泉、石潜、潜泉,别号遯盦,工书画金石,山水秀阔有新意,尤以精致印泥著名,他雅好紫砂,尤慕老曼遗风,所订茗壶多题诗文,底钤“石泉品定”“石泉”“石泉仿古”“杨彭年摹古,石泉品定”等。
2. 清代篆刻家石泉简介
查少白(1889~1952),名玉枝,字少白,一字文芳,号抱瓮老人,陕西省汉阴铁佛寺人。工书画篆刻。肄业于保定讲武学堂,任陕西督军参谋暨镇守使张仲仁部少校骑兵营长。條萊垍頭
1924年,辞去军务加入同善社、青帮。1931年查少白义售书画,筹得2万余元汇长江水灾义赈会。1937年出任陕西省政府参议。1942年归里,迁居安康,任中国商业贸易公司驻石泉储运站站长。1943年,因储桐油库房失火,引咎辞职。遂旅居西安,专心书画创作,其作品曾在上海、杭州、北京、武汉、西安、汉中等地展出。其家曾的中共地下联络站。垍頭條萊
3. 晚清画家石泉
宫姓
宫之奇到虞国后,古虞国位于今山西省境内,就任虞国上大夫,辅佐虞公,是一位贤臣。“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这两个著名的成语典故,讲的就是宫之奇的故事。《左传.僖公五年》、《春秋谷梁传.虞师晋师灭夏阳》、《史记.晋世家》、《汉书.辛庆忌传》等都有关于宫之奇的记述。就全国人口:数而言,宫氏一族是小姓。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从七省抽样结果,宫姓排在152位;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统计,宫姓排名:在212位。
宫姓的渊源,在全国范围内,宫之奇的后裔,是宫姓的主体。
另外,宫姓还有以下几个起源:1.南宫氏的后裔,有的改姓宫。2.周官“宫人”的后裔,以官职为姓。(此两支宫姓,皆为姬姓之后。)3.共氏、龚氏有的改为宫姓。4.明朝,回族宫火因,以宫为氏。5.清朝,满族恭佳氏,改为宫氏。6.蒙古族,亦有改为宫氏者。
(注:“<宫阝>”,可能有的微机不显示,就是“宫”字加右耳旁。《康熙字典》解释:宫阝,tong,第二声。古国名)
(邑:1.国也,诸侯之国。2.都邑也,都城的郊区为邑。3.‘邑’作偏旁时为右‘阝’。)
宫姓的分布
四世祖兄弟五人:仁、义、礼、智、信,分炊后,仁、礼二祖留居濯村。随着人口的发展增加,后世子孙开始逐步外迁扩散。
依据中国的传统习俗,长子长支留守故居。长子仁祖之后裔和礼祖(行三)的长孙诚公之后裔一直在濯村聚居了十六世,至十七世才开始分迁。以近距离为主,向以濯村为中心的周围村庄扩展。濯村,属莱阳市姜疃镇,在五龙河下游左岸,依山环水,土地肥沃,为宫氏一族的生息繁衍提供了优厚的环境条件。今天濯村有1500多户、5000多人口:,其中大部分为宫姓,号称莱阳第一村。
礼祖的次孙谦公,生有6子13孙,后裔先居濯村,在第十世开始分迁。如莱阳的董格庄、西中荆、徐疃庄、穴坊和即墨大韩村、蓬莱宫家庄、平度八里庄等村,其宫姓都是宫谦公的后裔。河北省东光宫氏始祖宫友贤,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殿试高中一甲第三名探花,他是即墨宫氏,后定居东光县城东大宫家村,应该是谦公的后裔。
礼祖的季孙诜公,生有9子10孙,先居濯村,其后裔也在第十世开始分迁。如莱阳的瓦马、泽口、栖霞的桃村等地,其宫姓都是宫诜公的后裔。
四世祖义、智(行二、行四)分居在青山村。义祖生福德;智祖生福安,福安生大成。《东莱宫氏族谱》只记录到六世大成公一人,再其后的世系和名讳皆失考。东莱宫氏族谱重修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青山有5人参加修谱,但正文却无青山的内容。为何失传无考,我问了许多家族父老,都不知是什么原因。有《青山宫氏族谱》,重修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以宫栾之子宫文章为青山族支的第一世祖。根据总世系和命名字辈推算,宫栾在东莱宫氏族谱是第十五世祖。如果栾公是大成公的后裔,那么之间就有八世失考。
对乳山市崖子镇青山村,《乳山市志》有此记载:金末元初,宫文章由莱阳县濯村迁此立村,以山取名青山。这个记载有错误。首先,《青山宫氏族谱》清晰地记载了自文章公至今天是十五世左右,按至多30年一代人计算,文章公生活的年代是公元1550年前后,即明朝嘉靖年间时期,而市志记载的时间和人物明显不符。再次,莱阳四世祖宫义、宫智两兄弟是从濯村迁居青山的始迁祖。根据他俩的亲兄弟宫礼中进士在金大定二十五年(公元1185年)的记录;又根据今天莱阳宫氏后裔多在三十世左右,以至多30年一代人往回计算,义、智二祖迁居青山的时间应在公元1190年左右。记录和计算的两个时间相符,此时是金朝(公元1115年--1234年)的中期。而元朝建立于公元1279年,和1185年相距晚了近100年,时间不符,不可能是在元初。因此,青山的建村,应该是:金朝大定年间(或中期),宫义、宫智两兄弟从莱阳濯村迁此立村。此说是否正确?仅供参考。
青山,位于山东半岛丘陵地带的中心,乳山河的源头,四面环山,一条狭窄的乳山河谷在村东委蛇而下,环境相对封闭。隐蔽而安全的环境,像一个现实中的世外桃源,保证了宫氏子孙在此安静地生息繁衍。今天,青山村有人口:600多户,绝大部分是宫姓。
青山村周围的村子,如:马石店、枣林、南马石、台上等村的宫姓,都是由青山迁入。诸往镇的口子、崖后、大龙口、二龙口、岳家、白沙滩镇的八甲等村的宫姓,大部分也是由青山迁入。
青山宫氏,崇武偏文,尚侠仗义。村民有习武的传统,有童谣说:“青山娃娃刚会走,就会演练四门斗。”清朝最后一任大内总管、赐穿黄马褂二人之一、八卦游身连环掌正宗传人、一代武术大师宫保田,即出生在这里。宫炳炎,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进士,曾任陕西省石泉县知县,也是青山人。他与保田一文一武,同光共辉,成为青山宫氏一族的两颗耀眼明星。
四世祖宫信(行五),在金朝中期与四兄长分炊后回迁文登,辞世以后葬在西老茔(文登宫氏祖茔)内,其茔碑在民国时期犹存。信祖生一子福宁。1927年,重修东莱宫氏族谱,文登的占家埠、岭上、石硼子等村有四人参加,但是正文也没有文登族支的内容。当下文登的柳林庄、岭上村、宫家庄等村子的宫姓,一部分应该是四世祖宫信既其子宫福宁的后裔;另一部分应该是始仙祖宫熙儒其他子孙的后裔。昆阳村原名宫家庄,当下虽然没有宫姓居住,但也是宫氏当年的发源地之一。
宫姓的郡望
河东郡:古代河东郡有四:①指今整个山西省。②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夏县、临汾市、万荣县、永济市、闻喜县一带地区。东晋时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隋、唐两朝为蒲州河东郡。隋朝时期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在明朝被并河东县,划入蒲州。③唐朝时期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在蒲州,节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④宋朝时期有河东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大金国时期分为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地区。明朝时期并河东县入蒲州。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为市,山西省会所在。
宫姓的堂号
河东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忠谏堂:春秋时候,晋国拿了良马河美璧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虞大夫宫之奇向虞国国君谏道:“如果嘴唇被割去,牙齿就必然会暴露而受寒冷。虢国好比我们的嘴唇,我们千万不能借给他人路去割我们自己的嘴唇。”虞君不听,收了晋国的马和璧,借给了他们道路。宫之奇便率领他所有的族人逃出虞国,不愿等着当亡国奴。晋国灭了虢国班师,顺道把虞国也灭了。
敦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宫姓的姓氏源流
一、宫gōng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阜平、景县,山东之平度、平邑、龙口,河南之卢氏,广东之澄海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虞大夫宫之奇后。”宫之奇为虞宗室大夫;虞乃姬姓之国,故此之宫氏,当系出姬姓。
2、《姓氏考略》注引《古今姓氏书辨证》云:“周官掌宫门者,以世官为氏。”
3、《姓氏词典》注引《新纂氏族笺释》云:“鲁孟僖子之子韬,食邑南宫,即孔子弟子南宫适,其后支子为宫氏。”
4、或为清代满族姓恭嘉氏所改。望出太原。
二、宫
宫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34%。尤以吉林、辽宁、山东、黑龙江、安徽等省多此姓。上述5省宫姓约占全国汉族宫姓人口:86%。
宫姓起源:
1、系自姬姓。古有宫国,春秋时灭于虞,子孙以国为氏。
2、虞大夫宫子奇之后。
3、周官掌宫门者,以世官为氏。
4、清满洲八旗姓恭佳氏后改为宫。满族姓。
5、蒙古族姓。
宫姓名人:
宫志恽,唐时河东令,殿中侍史。
郡望:河东,太原。
4. 清代石泉篆刻
一,陈曼生:本名陈鸿寿(1768-1822),字子恭,号曼生,老曼、曼寿、曼公、别称夹谷亭长、胥溪渔隐、种榆仙客、种榆道人,是著名书画家、金石家、篆刻家,为"西泠八家"之一。 "曼生壶"是他在溧阳任地方官时倾心于紫砂,他构思出样,请杨彭年等制壶,然后他和幕客江听香、郭频迦、高爽泉、查梅史等作壶铭,世称"曼生壶"。頭條萊垍
二,韩泰(1864-1926年),号南林、南陵氏、家羽后身,清末民初陶刻名家,宜兴城南人,韩泰出身碑刻世家。他上中学时就与当时的宜兴著名金石书画家卢兰芳、紫砂实业家吴汉文结为好友。民国初年,韩泰被艺古斋的紫砂实业家赵松亭聘为技师,专门从事紫砂陶刻。他发挥碑刻的特点,把金文、篆文、钟鼓文及青铜器上的纹饰巧妙地运用在陶刻上,使他的陶刻作品古色古香,风格独特,深受客户喜爱。萊垍頭條
三,邵云如(1888-1937年),号北岩、北研、筠如,又号北茗、严如、逸然轩主、半山房主,清末民初陶刻专业的开山宗师,宜兴上袁人。邵云如的先祖邵敏展北宋时期与苏东坡同窗,苏东坡晚年曾被邵敏展邀至宜兴邵家,共创“海棠院”。邵云如是清末紫砂名家邵大赦的第三子,清嘉道壶艺巨匠邵大亨的侄子,家传壶艺,渊源深远。條萊垍頭
四,陈少亭(1885-1960年),字颖川,号羽林逸人、於陵子,清末民初陶刻名家,宜兴西乡人,近现代陶刻大师任淦庭的师兄。陈少亭出身陶艺世家,其父陈伯亭为清末紫砂陶刻名家,善制壶,精陶刻,并首创陈氏独门陶刻凿砂、镂砂、透雕工艺。陈少亭幼时聪慧过人,在宜兴有“灵童子”之美誉,他读古文习碑帖临花鸟,传统文学功底深厚。 16岁师从金石书画名师卢兰芳,在名师的指点下,技艺大进。其传器有石瓢壶、上桃合菱壶、树桩花盆等。垍頭條萊
五,任淦庭(1889-1968年),字缶硕、号石溪、缶石、一孤、聋人,又号左民、左道人,近现代陶刻宗师,宜兴陆平人。任淦庭出身书香世家,15岁师从金石书画家卢兰芳。艺成后任吴德盛公司技师,雕刻作画谋生,吴德盛公司制品上的“陶”或“企陶”落款多为任所刻,任淦庭书画笔力苍劲,挥洒自如,正草隶篆各具风格,陶刻刀锋灵活,运作纯熟,简约得体,自成章法。而且他还能左右手同时书画雕刻,功夫独到,不愧是我国紫砂陶刻界近现代的大师巨匠。其传器有大柿壶、木瓜壶、腊梅喜鹊瓶等。條萊垍頭
六,谭泉海(1939-2017),号石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97年 第四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2003年 首届)。自20世纪50年代随着著名老艺人任淦庭学陶刻,长期从事陶刻装饰工作中,1958年进入紫砂工艺厂,跟随任淦庭老艺人学习紫砂雕刻装饰。金石篆刻、书法绘画、花鸟、山水、人物俱佳,作品构思新颖,风格清新洒脱。陶刻用刀多变,表现手法多样,作品多以俊秀细腻见长,亦不乏粗狂奔放传神的佳作。垍頭條萊
七,徐秀棠(1937-),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委员,1993年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1954年随著名艺人任淦庭学习陶刻装及书画。1958年在中央工艺美院“泥人张”(张景祜)工作室学习民间雕塑,1972年开始专攻紫砂雕塑,闯出了紫砂工艺新路,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他对陶瓷历史及造型艺术、美术理论颇有研究。他善书画、篆刻,又善茗壶创作设计,人称紫砂工艺史上的一代“全才”。條萊垍頭
八,毛国强(1945-),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手指画研究会终身理事顾问、江苏省陶瓷艺术委员会顾问、济南大学客座教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评委、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45年6月生于宜兴蜀山南街陶艺世家,从小耳闻目濡接受艺术熏陶。1958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师从任淦庭先生。从艺60年,对紫砂艺术和书画艺术研究颇深,作品洗炼隽永、厚积薄发,基本功扎实。曾多次获国内外奖项:全国陶瓷创作设计评比一等奖、西湖博览会金奖、太湖博览会金奖。萊垍頭條
九,沈汉生(1946-),字石羽,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2011年 第五届)、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2011年 首届);1959年进厂,师从范泽林、谈尧坤;1960年跟著名陶刻大师任淦庭学艺,专攻金石陶刻,铁笔传神,刀法精妙,作品多次获奖。沈汉生的作品呈现给人们的是一种扑面而来的典雅气象。萊垍頭條
十,鲍志强(1946-)字乐人,1959年,13岁的鲍志强进入了紫砂厂,先后跟随谈尧坤、范泽林、诸葛勋学习陶刻。1962年转师吴云根门下学习制壶技艺。1965年,得著名陶刻家任淦庭教泽,从事陶刻创作。鲍志强善于设计制陶,尤擅长陶刻装饰,在书法、绘画、篆刻、紫砂史等方面均有独到研究。作品集紫砂陶造型和制作、陶刻装饰诗、书、画于一体的表现形式,注重以文化主宰紫砂艺术的设计思路,形成了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在紫砂艺林中独树一帜。條萊垍頭
5. 清代石泉山人书画
解释:萊垍頭條
汀淙的意思:形声。从水,宗声。本义:流水声;形容流水声音:波浪声淙淙,拍岸而来。萊垍頭條
1、淙灂萊垍頭條
【拼音】:cóng zhuó頭條萊垍
【释义】:水流相激声。唐 张说 《独孤公燕郡夫人李氏墓志铭》:“ 永宁里 ,先人之旧庐也。有通渠转池,巨石嶔嵰,喷险淙灂,洄潭沉沉,殊声异状。”萊垍頭條
2、 淙淙條萊垍頭
【拼音】:cóng cóng萊垍頭條
【释义】:流水的声音;嘁嘁喳喳声晋 陶潜 《祭从弟敬远文》:“淙淙悬溜,暧暧荒林。” 唐 高适 《赋得还山吟送沉四山人》:“石泉淙淙若风雨,桂花松子常满地。” 宋 苏轼 《江西》诗:“醉卧欲醒闻淙淙,真欲一口吸 老庞 。”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王成》:“不意淙淙彻夜,檐雨如绳。” 巴金 《春》七:“溪水淙淙地流着。”萊垍頭條
6. 清代书画家石泉
王子猷的“乘兴而行,兴尽而返”,可谓之为“潇洒”。
“乘兴而行,兴尽而返”语出《世说新语》,说的是东晋名士王徽之雪夜拜访好友戴安道但却不入而返的故事。
故事全文如下: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这篇小文,寥寥几语,却意境清美,也很有意思。王徽之,字子猷,东晋大名鼎鼎的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五个儿子,生性洒脱,放浪不羁。王家住在山阴,即今天的浙江绍兴,有一天下着纷飞的大雪,王徽之从睡觉醒来,命人摆上好酒,周围皎洁明亮,此情此景,他不禁想起了左思的《招隐诗》。
左思的《招隐诗》是什么样的诗呢?《招隐诗》一共有两首,第一首最为脍炙人口:
杖策招隐士,荒涂横古今。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浮沉。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秋菊兼糇粮,幽兰间重襟。踌躇足力烦,聊欲投吾簪。
这是一首隐逸诗,以诸多的大自然的意象描写隐居的清幽环境,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苦恼。
那时,魏晋名士圈流行的风尚是隐居清谈,比如竹林七贤。王徽之自然是名士圈比较活跃的一个,他在雪夜吟咏这样的一首诗,可能心血来潮,也可能是早有想法,可以确定的是他对隐逸是相当推崇的。
诗歌向来少不了唱和,无人一起对吟,难免清淡了许多。这时,他就突然想起自己的好友戴安道,戴安道是东晋时期著名的画家,北方士族,一生无意于做官,即使是皇帝多次征召,也不去。这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吧,王徽之后来也辞官归乡了。
戴安道住在浙江绍兴嵊州市,离王徽之有很长的一段距离,但是王徽之想都没想便连夜乘小船前往,小船缓缓行驶了一夜,终于到了,可他连门都没有进又返回来了,同行的人很不能理解,既然都到家门口了,为什么不进去呢?王徽之回答:“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兴之所至,兴尽而归,潇洒自适,真性情的人一定是遵循自己的内心。
7. 清代石泉书画特点
时节-桐庐南乡最重大的节日。 桐庐南乡:指富春江以南,时节也只有南乡才有,主要分布在桐庐南乡及富阳。 桐庐南乡地区过“时节”的风俗,大约起自宋元,盛于明清,一直延续至今。條萊垍頭
即使在“文革”期间,对所谓“封资修”批得那样厉害之时,淳朴的南乡人仍是虔诚地过他们的“时节”。 有的村庄为掩人耳目,将原来过“时节”的日期改为“国庆”或“元旦”,披上了一件红色外衣,而内容皆未改变。萊垍頭條
“祀有功人不祀虚务神”。在旧时,几乎村村都过“时节”祭神。有一村祭祀的,也有几村联合祭祀的。不过老百姓所祭祀的神,不是道家所说的得道升天的神仙,也不是佛家所说的修成正果的活佛,乃是历史上真实的人,是有功于国家和人民的人。頭條萊垍
按照封建王朝祀典规定:人庙被祀的有四种人,或以劳定国者,或以死勤事者,或能御大灾者,或能捍大患者。所以,这里讲的“神”,不是释道宣扬的活佛与神仙,是指被祀人的“高尚精神”。萊垍頭條
比如农历十月十一,风川的翔岗、石桥头、梅山、松岭头、竹桐坞诸村旧时过“时节”,要迎大庙(应嘉侯庙)里的神,此神就是唐朝安禄山造反时,与太守许远共守睢阳城的民族英雄张巡。 他面对十万叛军围攻,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誓死坚守数月,后城陷被俘,不屈而死。萊垍頭條
在叛军气焰嚣张时,由于张巡的誓死坚守,对阻止叛军南侵江淮起了重要作用,为国为民立了大功,所以全国各地立庙祀他。在桐庐就建有张巡庙九座。昔日,桐君山上张睢阳庙的东明大王神像,就是张巡;西庄的武陵庙,其神也是张巡。條萊垍頭
过去,武陵庙还有古人沈捷提的一首七绝诗:“睢阳战垒山中画,桐水悲笳江上音。偶过武陵寻旧迹,独留忠义动人心。” 比如农历十月十五,石阜的徐家山头、五聪、董坞里、钳口、华家诸村;十月廿六,小潘、彰坞、贤茂里、堂梓上、平西、石口头、话庄坞、大坞里诸村,他们旧时过“时节”的日期虽有不同,而祭祀的神同是洛村庙的洛村老太公。條萊垍頭
洛村庙本名叫天曹府君庙,也叫陈侯公庙。此庙始建于南朝陈天嘉二年(561),已有1400多年历史,老太公姓陈名恽,是桐庐籍人。东汉末年为征虏将军。他在任余杭县令时,大修水利,助民消除水旱灾害,故死后,老百姓感其为民抗灾除害之恩,不仅在余杭立庙祀之,在桐庐南北乡也各建庙祀之。垍頭條萊
是桐庐南乡香火最旺盛的一个庙。 比如农历十一月初八,凤鸣片的荷村、小山坞,旧时过“时节”,要祭祀陈公庙里的陈老相公。老相公名叫陈杲仁.是隋皇朝的大司徒。他于大业年间(605-617),尝统兵平定扰乱婺、睦两州的山寇八万余人。萊垍頭條
后因隋朝被李唐灭亡,陈大司徒不得回归,便隐居在桐庐,与芦茨山民烧炭为生。 他死后,婺、睦两州人民感其为地方平乱保平安之德,纷纷建庙祀之,仅桐庐县就有十二座。窄溪地区有荷村、板尊、,会山三座。萊垍頭條
名气最大的还是芦茨乡白云源口的陈老相公庙,此庙在唐代就有了,茆坪、秀峰、旧邑以及桐庐镇的居民百姓竞相供奉,甚是虔诚。据说,原凤呜片的徐石屋头、石泉、板桥、梧村、严坞、蒋坞、枝茂、满林、杜村、邓家等村,农历九月十八过“时节”,所祭祀的庙神,也是陈老相公陈杲仁。垍頭條萊
比如农历十月廿一,深澳、获浦、环溪、徐畈、邓家、西坞里、屏源、黄程、江家畈、大牌地、大山坞诸村旧时过“时节”,要祭祀黄程庙里的两位土谷神。这对土谷神是同胞兄弟,为洛付老太公陈恽的后裔,因他俩排行居八、九,故深澳一带人称他们为陈八陈九二大明王。萊垍頭條
其原名,一个叫瑞、一个叫和。 相传六、七百年前,桐南大旱,赤地连绵,他兄弟俩为祷雨以身殉,后果下甘霖除旱灾。万民感其兄弟恩德,特造庙祀之。从科学的观点看,瑞、和兄弟俩为祷雨以身殉之举,既不科学也不理智,下甘霖也可能属巧合。垍頭條萊
然他俩这样急桐南人所急,想桐南人所想,与桐南受旱百姓心连心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桐南百姓立庙以祀,也在于此。兄弟俩生辰是四月初九,因此际正值农忙,故定农历十月廿一为过“时节”祭神日。條萊垍頭
比如洋州的天井坞、十亩塘、西坞里、石墙里、鲍戴家诸村旧时在冬至前过“时节”,各村轮流迎父子山庙里的神。庙神乃是卖搪瓶的父子。相传,他父子俩卖搪瓶到西坞里,猛见一只老虎从山涧跳出来伤人,父子俩就不顾个人安危,用搪瓶打老虎,搪瓶打光才将老虎打死。垍頭條萊
他俩也因打虎伤了元气,不久也死亡了。当地百姓为报其父子“尽搪瓶打老虎”为民除害之恩德,就在这座山上建庙祀之,定庙名谓父子庙,山也改为父子山。也是桐庐南乡香火最盛旺的庙之一。條萊垍頭
解放后,这些庙宇有的被捣毁,有的被派作它用,神佛皆不复存在。所以,旧时那种抬神、迎神,届时到庙里陈设猪、羊、鸡、鱼、水果、菜肴等各式供品,张灯结彩、放焰火、锣鼓喧天祭祀神的仪式也没有了。 因此,这些被供奉之神的印象,在老年人思想里还有记忆,甚至还有些留恋,在青年中已被淡化,甚至彻底消失光了。條萊垍頭
但是对过“时节”,不管男女老少,人人皆记得农历某月某日是自己村庄过“时节”的日子。过“时节”的形式与以往也有些不同,而今以传统习俗与现代手法交融着,概括起来有“三交流一活动”。 即:利用过“时节”机会,交流感情、交流商品、交流信息,开展文化娱乐活动。萊垍頭條
利用过“时节”相互交流感情,是南乡人历来的老传统,平时各自忙于生计疏于交流,过“时节”在约定俗成这么一种“息业期”,亲戚朋友进行互访,交流感情,年复一年地保持着这种社会感情网。故而大多南乡人往往把过“时节”当作过春节一样隆重。萊垍頭條
亲戚朋友近地的不用说,远地的也都要千方百计赶来相聚。在南乡有这样一种说法:过“时节”,亲朋年年聚,走拢热乎乎,情感细交流,相爱永存留;要是“时节”不过,两年不相聚,亲朋变陌路,断了情和义,缺了人情味。萊垍頭條
因此,各家各户不管是富裕的还是贫困的,过“时节”期间,都要设法办几桌好的饭菜招待客人,以显示主人的热情和体面。 期间,有些户还要办小孩满月酒、拜周酒、老中青年逢十寿诞酒,那更是热闹了。頭條萊垍
这种过“时节”亲朋相聚交流感情,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交通日益方便,人们生活改善,越来越广泛了。 利用过“时节”组织商品交流会,是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新内容。旧时过“时节”,只有凤岗、深澳、石阜几个大村庄,偶有自发的小型农具交易,卖一些犁、耖、耙、镰刀、锄头之类铁木器具。萊垍頭條
现在过“时节”,好些地方由政府牵头开商品交流会,规模大大超过以往。这是活跃城乡经济的一种好形式。 利用过“时节”,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现代要比旧时丰富多彩得多了。旧时过“时节”的文化活动,春节、元宵很重视,舞龙灯、耍狮子、跳竹马、踏高跷、行路台、举灯会、演大戏,热闹非凡。萊垍頭條
而下半年过“时节”,只有迎神、祭神,个别村庄演社戏,至于龙灯狮子等当地传统文化,因农事较多忙不过来,故基本不开展。但过“时节”这种载体,是富有感召力充满诱惑力的一种理想化的生活方式。垍頭條萊
现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普遍提高,它的社会性,公众性比以往更大更多更强了,而且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也越来越多的参与引导过好“时节”,竭力加浓“时节”的意味。 由此而来的各种社会文化活动层出不穷。萊垍頭條
除演戏、放电影、看电视外,各乡村还举行各种社会性的文艺体育比赛。诸如球类比赛、棋类比赛、拔河比赛、歌舞比赛、摄影展览、书画展览等。垍頭條萊
8. 清代石泉书画家是谁
吴宁,石泉,张海录,罗佩琴,孙丕俊,张文玲,聂建生,张高炎,孙德善,杨宝财萊垍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