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雕塑

东坡泛赤壁之舟核雕(东坡泛舟赤壁图)

1. 东坡泛舟赤壁图

这支灵签记述苏东坡游赤壁的赏心乐事,秋月照在江水,与好朋友泛舟垂钓,居然钓到极品四腮胪,所以把家藏的旧酒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共度这段欢乐时光。

有一斗家藏旧酒,与好友共斟同饮,此乃快乐优游之景象也,若求得此灵签者,所谋顺遂,百事皆顺,处处顺利。

2. 东坡赤壁是谁

东坡赤壁苏学专家王琳祥 黄冈市赤壁管理处,并授予“中国管理科学家舵手”荣誉称号;被世界名人研究...

3. 东坡泛舟赤壁图简笔画

这《核舟记》里的一句话。意思是,苏轼乘船游赤壁。其中的大苏即指苏轼,相对于他的弟弟苏辙,故人们称为大苏,苏辙称小苏。这句话的全句是:

盖大苏泛赤云。

苏轼游赤壁时写过一篇著名的《赤壁赋》,其中第一句是: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4. 东坡赤壁是什么意思

先说结论,席开水面恍东坡游赤壁偏宜月白风清的意思如下。这句话的意思是,广阔的水面在月光的照应下,仿佛一面明镜。此时此景就像苏东坡在赤壁赋当中的那种景象。昏沉的天空中明朗的月亮在夏日习习清风的吹拂下,营造出了一副绝美的画卷。

5. 苏轼泛舟赤壁有着怎样的情怀

《赤壁赋》中“纵一苇之所“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任由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游,越过浩瀚无垠的茫茫江面……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一人驾驶扁舟从大树底下驶过,四周云雾缭绕,惊起朵朵水花。

此情此景,潇洒飘逸,船上之人“随波漂流”,正愉快地享受着天地赠予的美景:“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6. 苏东坡泛舟赤壁图画

被贬于黄州的苏轼与客人泛舟赤壁,面对长江的浩荡无穷而感慨万千:“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在游赤壁时,目击滚滚长江“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他在“故国神游中”得到解脱,抒发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心底悲歌。

7. 苏轼泛舟赤壁的文化故事背景

在《核舟记》中,“大苏泛赤壁”是“核舟”的主题,文中明显表现这一主题的句子是: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因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苏轼《后赤壁赋》里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苏轼《前赤壁赋》里的句子。这些内容都暗示了核舟上刻画的正是“大苏泛赤壁”的情景。

8. 东坡赤壁游览图

黄冈东坡赤壁、罗田天堂寨、麻城五脑山国家森林公园、武穴龙门花海等景区门票实行免费或优惠活动。天门茶圣故里园和胡家花园景区凭身份证即可免费游玩

9. 搜索苏轼泛赤壁的图片

壬(rén)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yǎo tiǎo)之章。少(shǎo)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xián)而歌之。歌曰:“桂(zhào)兮兰桨(jiǎng),击空明兮溯(sù)流光。渺渺兮予(yú)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hè)之潜蛟,泣孤舟之(lí)妇。

      苏子(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wèi)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ú 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shī)酒临江,横(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qiáo)于江渚(zhǔ)之上,侣鱼虾而友(mí)鹿,驾一叶之扁(piān)舟,举(páo)樽以相属(zhǔ)。寄蜉蝣(fú 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ù)。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fú)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zhǎng)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zēng)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fú)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gǒu)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shì)。”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zhuó)。肴(yáo)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jiè)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gāo)。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bǎn)。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lú)。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chán )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qiú)龙,攀栖鹘(hú)之危巢,俯冯(píng)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衣,戛(jiá)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piān xiān),过临皋(gāo)之下,揖(yī )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fǔ)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chóu)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0. 《东坡赤壁诗词》

这一首著名的豪放词作于哪一年,并无可信的记载。南宋傅藻的《东坡纪年录》将它与前、后《赤壁赋》一起系于元丰五年(1082),看来只是把“三咏赤壁”都归在一块,没有提供任何根据。

词中说:“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应该是当地人向苏轼指点“那个地方就是周瑜破曹之处”的情形,那就必须是苏轼第一次来到此地。

所以,此词最可能的创作时间是元丰三年(1080),即苏轼到黄州的第一年。这一年的五月,苏辙送兄长的家眷来黄州,留伴一阵后,离去至江州。

根据苏辙的《栾城集》卷十,他在黄州的作品有《赤壁怀古》诗,说明他曾到赤壁游玩。那么,想来苏轼应该陪同前往,而且苏辙的诗题与苏轼此词的词题完全相同,如非偶然,便是同时所作。

在苏辙留黄期间,兄弟二人的作品都相互有关,把《赤壁怀古》推想为一诗一词同时同题之作,虽仍嫌证据不足,但较为符合情理。

苏辙诗云:“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千艘已共长江险,百胜安知赤壁焚。觜距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古来伐国须观衅,意突成功所未闻。”

是一首标准意义上的怀古诗,从赤壁之战的历史中引出教训:不能依靠军事力量的强大去进攻本身没有荒乱失德行为的国家。

联系苏辙的政见,这里包含了对宋神宗进攻西夏政策的批评,直到晚年,他仍把进攻西夏看作“陵虐邻国”(苏辙《历代论·尧舜》)的。

大概三国的形势与北宋、西夏、辽鼎立的时势有相似处,所以北宋人对三国历史抱有特别的兴趣。好像苏轼对三国史的研究在当时还有些名气,后来王安石也建议他重写三国史。

不过,苏轼这首《念奴娇》并不在历史教训上展开,它是由凭吊古战场的雄伟景象,进入对创造壮举的英雄的缅怀。

当赤壁大战发生的建安十三年(208),周瑜34岁,鲁肃37岁,孙权27岁,诸葛亮28岁,他们一起打败了54岁的曹操。这真是“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在词的下片,苏轼着力刻画了一个少年得志、雄才大略而又风流儒雅的将军,表达出由衷的追慕之情。连已经与周瑜成婚多年的小乔,也被苏轼写成了“初嫁”,用来衬托周郎的少年英姿。

与此相比,苏轼不能不想到现在年近半百的自己,“乌台诗案”之余,除了早生的华发外,成就了什么呢?只知道人生如梦罢了。面对这壮丽的江山,缅怀这令人激动的历史往事,不免思绪纷飞,故国神游,觉而自笑多情。

虽是一片无奈,但这无奈的多情之中,仍有未尝泯灭的志气在。因为只有志气不凡的人,才会对过去了的不凡的历史如此多情。

关于这首词,还有一个著名的故事,见于宋代俞文豹的《吹剑续录》:“东坡居士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这个故事生动地说明了苏轼、柳永词风格的不同,也正可说明豪放、婉约二派词风的区别,而早在苏轼的时代,人们就已经把这首“大江东去”当作豪放词的代表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