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船的雕刻方法(核雕船的雕刻方法有哪些)
1. 核雕船的雕刻方法有哪些
中学时候有一篇课文叫《核舟记》,里面描述了一件精美的微雕工艺品——核舟。
在一枚狭长的桃核上,大师用刀功细致地刻画了苏东坡游赤壁的故事。其整体是一条带蓬小船,有八个窗户,船头坐苏东坡、佛印、鲁直三人,左右各有船夫一人。茶炉、茶壶、手卷、念珠等器物细节分明,尤其是一串念珠历历可数。上面还有对联、落款、印章共三十四个字,清晰可辨且不失书法之优美。
作者为雕刻者精巧的工艺感到深深的震惊。而这种震惊,时隔数百年之后又出现在参观苏州工艺展览的我心里。在这里,我不但见到了核舟,还见到了更多用各种果核创造的微雕工艺作品。
首先来看核舟,这里有好几条核舟,旁边有牌子说明了当初为了复原课文《核舟记》中所描述的明代工艺品,苏州专门组织了比赛,当地工匠各逞其能,精心制作了各种各样的核舟。现代工艺较之明朝早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核舟记》中的描述已经极尽精巧,但我眼前的这些核舟更胜一筹。图上左边这一只核舟所刻画的已经不是当年苏东坡游赤壁的故事,船变成里两层,满满当当塞进去二十余人物,个个眉目清晰,表情生动,船顶棚刻着莲花图样,线条流畅,颇见功夫。(原谅我用手机隔着玻璃,拍得不够清楚。)
这只核舟古朴雅致,刻画了一个渔翁撒网捕鱼的场景,小舟渔翁自不必说,难的是这只渔网,也是用一半果核雕成,孔眼分明,形状起伏就像真网一样。它用一节细铜丝连在渔翁手上,静中有动,让人对他这一网的收获充满期待。
一个挂饰,上面是两只金刚猴头。怒目圆睁,尖牙外露,毛发戟张,纤毫毕现。
十八罗汉的手串和项链,人物表情丰富生动,造型各异,一一看来非常有趣。社会大哥要是带上这个,肯定要比一般的大金链子更见品味。
这一串可不简单,共十二枚,刻画的是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正面是灵动可人的美女,背面用精致的行书刻着书中金陵十二钗的判词,笔画细致流畅,毫无斧凿之痕。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一枚核桃雕成的松下访友设计颇为精巧,后一半核刻成了山水背景,隐现云纹,那就是云罩深山之处了。前景镂空,刻成一株古松,两个人物互相问答,竟在这小小世界里演出了一幕情景剧。
小小桃核,居然能做出一整套候风地动仪来,看到这儿,不由让人会心一笑。
苏州地灵人杰,这里的工匠更是手艺精巧,令人叹为观止。只可惜核雕产量不高,价格不菲,我只能是感慨一番拍照留念了。
2. 核雕小船
核舟:是专门用果核雕刻成画船和小舟的民间工艺品,起源于古代,兴盛于明清时期
表明古代工艺的高超境界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核雕技艺中微雕的一种。
明朝有个特殊技艺的人叫王叔远,他能够将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成宫殿、器具、人物,甚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都能按照这木头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状,各自具备各自的情态。
3. 核桃雕刻船
核舟记的通假字有:
1、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2、左手椅一衡木:“衡”通“横”,横着。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通“拣”,挑选。
4、约八分有奇 :“有”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5、为字共三十有四:“有”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6、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对男子的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7、右手攀右趾:“攀”通“扳”,拉,引,拨动。
本文所写的雕刻作品,是用不长的桃核制成的,但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学界的一个著名典故-“大苏泛赤壁”。它构想生动,展示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杰出成就。经过仔细观察,作者准确地掌握了该雕塑的细节,然后按一定的空间顺序描述了整个核舟,写了作者对核舟的热爱,并表达了对艺术家王叔远精湛的技艺和对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赞美。
4. 核雕船步骤图
应为核舟记。
核舟记
明 · 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5. 核雕核舟记
核雕
艺术历史悠久,明代随着经济的发展经历了由驱凶避邪的祥符功能向赏心悦目的把玩遣兴的转变,至近代则由诗意化的独立作品形式转变为具有一定宗教功能的佛教念珠,再一次改变了核雕清赏雅玩的属性。在当代,核雕成为文玩市场的新宠,根据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和审美诉求,形成了“南工”和“北工”两个不同的工艺风格。从核雕艺术的生成、发展,到当下不同地区艺术风格的形成中不难发现,核雕艺术形式风格的每一次变化皆源于其观赏主体和功用属性的改变。
一、核雕艺术的生成
对大多数非艺术专业的中国人来说,对传统工艺美术的了解,大概没有超过核雕的了。之所以出现这一情况,是因为中学课本中的一篇明代魏学洢的《核舟记》课文所致。读过中学的人基本上都能够背诵“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
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这段课文。从课文中人们了解到,中国有一种精微奇巧的雕刻艺术,可以在一颗大“不盈寸”的小小桃核上雕刻“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这么多内容。通过这篇课文人们还大体了解到,至少在明代时期就有了核雕这一艺术形式。
从艺术史学的角度去探讨核雕生成的具体时间是困难的,难以准确界定其生成的时间主要有文献和实物两个方面的原因。从文献的角度看,古人惜字如金,往往只录其大概,鲜有说明其原委者。《核舟记》虽然讲了一个生动的核雕故事,但却没有考辩其来历。从实物的角度看,因为果核不易保存,时间久远不是腐烂焚毁就是朽蚀虫蛀,虽然偶尔也能发现古人的核雕,但至今还没有一件实物在时间上超过《核舟记》文章中所记载的时代。在传统工艺美术的研究中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文献记载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古代工匠社会地位低下,一般都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无法对自己的作品和技艺进行记录。古代文人都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即使是“布衣”,也自视清高,一般不会与工匠为伍,故不可能做工艺美术方面的实证文录。他们所留下的文字,不是笔记就是小说,鲜有专题详论,更难得写作研究专著,偶有记述往往道听途说望物生义,其中不乏假托臆断和随意发挥。
6. 雕刻核舟
可以做出核潜艇形状的橡皮泥工艺品,但是橡皮泥并不是非常适合制作核舟。因为橡皮泥材料较为柔软,制成的工艺品容易变形,不能完全符合核舟的形状和细节,而且橡皮泥容易沾染灰尘和污渍,难以保存。如果想要做出更加逼真的核舟模型,可以使用比较稳定的材料,比如木头、塑料、金属等,这些材料更加坚硬耐用,制作的工艺品更加真实可观。
7. 核雕船的雕刻方法有哪些呢
描写橄榄核雕刻的小舟
一枚产自广东或福建的橄榄核,究竟是苏州人施予了它怎样的魔力,让它如此吸引人?疯狂的核雕背后,又是怎样的一群人在制造这个神话?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雕橄榄核小舟象形,各具情态。 ”这段描写出自明代作家魏学洢撰写的《核舟记》(该文入选中学语文课本)。
文中记载的这枚橄榄核雕小舟,舟长约3厘米,高约0.5厘米,中间为舱,上以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4扇,且能开合。窗旁雕栏上,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船首刻苏东坡及其好友黄鲁直、佛印和尚3人。其中苏东坡、黄鲁直两人共执一书阅读,而佛印和尚如同弥勒,袒胸露乳,左臂挂念珠,念珠历历可数。船尾横竖一楫,楫的左右各雕刻船夫一人。
王叔远是常熟人,如今的舟山村和当年的王叔远有多少关系,已经无法考证。但从这篇《核舟记》中可以发现,苏州的核雕艺术早在明朝就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准。而在今天,经过了几代人的传承,这种传奇仍在继续。
苏州核雕于2008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舟山村的核雕大师宋水官以一枚核雕小舟斩获了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这也成为了苏州核雕进入复兴的标志。在宋水官家中,记者见到了这枚名为“乘风破浪”的核舟,同样的小巧精致,同样的栩栩如生,拇指大小的核舟上不仅雕工精美,几扇芝麻大小的窗还能开启自如。这也使得数百年前魏学洢笔下的核舟得以重现。
启示之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核舟记》,突显出苏州核雕卓尔不群的“身世”。传承了600年左右,积淀了精美工艺与深厚文化等足以令今人珍视的“本钱”,苏州核雕在数代工艺能人的传承下历久弥新,又幸运地与兴盛收藏的今天“相遇”,踏上一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复兴之路。
8. 核雕船的雕刻方法有哪些图片
大量的话还是阿里巴巴比较多,性价比也高。
橄榄核雕又称榄雕,是广东地区传统雕刻艺术之一,2008年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榄雕工艺秉承了岭南文化的风格特征,造型秀丽、雅致,线条流畅、动静结合、细腻精微。
榄雕所采用的乌榄盛产于广东省普宁市、增城市、番禺区、中山市等地,普宁梅林镇、增城新塘镇的榄核,核大仁小,是最佳的榄雕材料,适于雕刻榄核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