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瓷器

陶艺的起源

陶艺即陶瓷艺术,可追溯至石器时代。最早的陶器仅用于民生器皿,但随着技术和制造工具发达,制陶逐渐变成了一种艺术。
原始陶器通常用手工捏制、泥条盘筑法成型,多为细泥红陶,用篝火烧制,烧成温度低,烧结程度差。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常用泥条盘筑法成型,有黑色的几何图案作装饰,晚期出现了以人物为主体的图案。
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彩陶使用了慢轮成型的工艺。陶轮的发明,为制陶技术带来了革命。龙山文化出土了黑陶、灰陶、红陶、白陶等多种陶器,其中黑陶使用快轮成型技术以及刻花、镂空等装饰手法。
商周时期,手工制陶脱离农业成为独立发展,产品多为灰陶,还有青铜器造型的白陶。西周陶器常用几何纹、弦纹、兽面纹和回纹装饰,并且开始运用灰釉,制作原始青瓷。
春秋时期的陶器多是印文硬陶,造型多样,表面采用磨光、暗花、划花、施漆衣和彩绘等技法,普遍使用云雷纹和兽面纹。
秦汉时期的陶器主要为硬陶,出现了陶砖、陶瓦和瓦当,制作工艺精美,故后人有“秦砖汉瓦”之说。汉代大量使用绿、黄、褐等低温色釉,同时彩绘陶也较普遍。唐代出现了三彩陶器。
宋代的瓷器艺术空前发展,有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及磁州窑、耀州窑和景德镇窑,其陶器的制作技巧、器型美感、釉色效果、装饰手法(粘贴、刻花、笔绘、化妆土)等都堪称完美。
辽金时期的陶瓷以鸡冠壶、马蹬壶为代表,体现了民族的生活特性。元代的代表瓷器是青花、釉里红、釉下彩瓷。明代的景德镇成为全国的瓷业中心,青花瓷成为主流。
清代的陶瓷工艺发展到了顶峰,色釉达到了十几种,如古彩、粉彩、珐琅彩等。近代以来,中国陶瓷技术开始退化,渐渐落后于发达国家。



扩展资料:
在烧制期间,窑中的大气情况可以影响陶器成品的外观。透过容许空气进入窑中可以导致氧化性大气,令黏土及釉料氧化;而透过限制空气进入窑中可以导致还原性大气,令黏土及釉料表面的氧被夺走。
以上因素可以影响烧制陶器的外观,例如部分包含铁的釉料,在氧化环境中会变为棕色,而在还原环境中则会变为绿色。窑中的大气可以调整至做成釉料的复合反应。
当西方应用了传统日本乐陶器(Raku ware)的烧制方法时,陶器会在还热及被灰烬、纸或木屑闷住时由窑中移走,令陶器外观有一种独特的碳化(Carbonization)效果。此技巧亦会在马来西亚使用来制造传统的拉布沙用(labu sayong)。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