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瓷器

民国瓷器底足特征? 瓷器圈足种类?

一、民国瓷器底足特征?

民国红釉瓷器底足特征:呈现出米黄色及苹果绿的釉色。 从其瓷器的底部来看,瓷器表面的红色釉面从瓷器的口部逐渐向下增厚,并且在瓷器口部沿边的位置露出了一圈雪白的胎质。

整个瓷器的釉面到了瓷器的底部突然停止,成为了釉面最后的地方,导致其底部还呈现出米黄色及苹果绿的釉色,这一点也成为了鉴定红釉瓷器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瓷器圈足种类?

高足】:安装在陶豆、陶瓷盘、杯、碗的正下部,有圆柱形、圆筒形、竹节形、上小下大的喇叭形等样式。高足有实心的,也有中空的高圈足,还有的足壁有镂孔。

【蹄足】:足下端形似兽类的蹄。这种足式见于六朝青瓷砚、香炉以及唐代三彩三足镇等器上。

【柱形足】:如直立的实心圆柱,支撑着器腹,一般由3至4个组成。常见的如鼎或香炉的三柱足。

【饼形足】:瓷器实足的一种。造型作圆饼形,外壁与器身之间有明显转折,足壁多微向外撇,底面不施釉,六朝至唐、宋的壶、罐、瓶、碗等器常采用这种足形。

【卧足】:器外腹垂鼓,自然连接到底部,器型似伏卧状,底部中心内凹。卧足多用于明、清的碗上,鸡缸杯和少量瓶等器物也有这种足式。

【圆足】指器物底部承制一个圆形圈来托器身。形态有高低深浅之分,足壁有厚薄之别。

【双圈足】:造型为内外两重圈足,内圈足略浅,由外圈足支撑。流行于清康熙早期景德镇窑的瓶、罐、盘等器物上。

三、清朝民国瓷器落款写的什么?

第一件是残件,缺盖,底款是大清乾隆年制,实际上东西是同治的,民窑真货。

第二件底款同治年制,年份民国 也是真的。都落的寄托款,可玩,价不高

四、民国红釉瓷器底足特征?

红釉瓷的表面施釉更厚一些,均超过了以往。有些小件器物如观其断面可发现釉的厚度几乎接近于胎骨的厚度。釉面上普遍分布有极其细碎的开片纹,并且“崩茬”现象极为严重。除光绪、宣统朝外,其余官窑器表釉色暗淡,光泽感较差,釉色普遍不及以往艳丽,稍有灰暗。民窑器物釉质粗糙,还常见有气泡。这时期垂釉现象依然严重,也要进行后修胎,出现缺胎少釉现象。

五、历代瓷器圈足特征?

1. 唐代:唐代瓷器圈足通常比较厚实,底部呈平底或内收四足的形状,足部常常有“走马”纹饰。

2. 宋代:宋代瓷器圈足较为细长,通常呈圆形或多角形,底部平稳,足部常常有雕刻纹饰。

3. 元代:元代瓷器圈足比较稳重,圆形或多角形,底部呈平底或内敛四足,足部常常有“荷叶”纹饰。

4. 明代:明代瓷器圈足相对较厚实,通常呈圆形或多角形,底部呈平底或内敛四足,足部常常有刻花、刻线等纹饰。

5. 清代:清代瓷器圈足相对较矮,圆形或多角形,底部呈平底或内敛四足,足部常常有“八卦”、“寿”字等纹饰。

总的来说,历代瓷器圈足特征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文化、审美等密切相关。不同时代的瓷器圈足特征也反映了瓷器艺术的发展和变化。

六、民国单色釉瓷器底足特征?

民国红釉瓷器底足特征:呈现出米黄色及苹果绿的釉色。 从其瓷器的底部来看,瓷器表面的红色釉面从瓷器的口部逐渐向下增厚,并且在瓷器口部沿边的位置露出了一圈雪白的胎质。

整个瓷器的釉面到了瓷器的底部突然停止,成为了釉面最后的地方,导致其底部还呈现出米黄色及苹果绿的釉色,这一点也成为了鉴定红釉瓷器的重要依据之一

七、双圈足瓷器年代划分?

晚明时期

双圈底足和宽圈足的制作时代,一般多认为始于清代康熙时期,其实晚明时已经出现,顺治时则多加以发展。

如辽宁省文物商店收集到的顺治五彩五老观画大盘,其足内有较宽无釉沟槽呈双圈状。

而康熙时称作拱壁底的那种外高内低斜削的砂底宽圈足,早在明代万历晚期就己出现。

如绘青花白菜露筋的碗、盘,青花加绘淡色釉里红小鱼的盘、碗,以及崇祯时一侧写有长篇文字(如〈赤壁赋〉)另一侧画人物,和画有城廓的盘、碗等,这种拱壁底工艺,相沿成习,到了康熙时蔚然成风

八、元代瓷器圈足施釉特征?

元瓷足底通常不上釉,处于裸露状态,因此,它是瓷器上最能吐露信息的窗口。

元瓷足底一般为平底,或浅窝底,旋削成型(但个别也有挖削成型的),通常为裸态;有的上有护胎汁,有的连护胎汁也不上。即使上护胎汁,也极为稀薄,连汁的颜色也看不出来。

九、民国瓷器气泡特点?

民国烧制的瓷器,它的气泡特点是气泡小而成片,并且整体瓷器的感觉烧制的工艺质量不高,这跟当时的环境有关系嗯,用的釉质量不好,也有很重要的关系

十、民国瓷器摆件特征?

民国瓷器多以蓝色花纹,白色釉底为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