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瓷器

如何鉴定黄釉瓷器

弘治娇黄釉瓷器品种多、数量大,价值甚高,后世都以其为楷模,清以后多有仿品。鉴定时需把握的重要特征是: 一、弘治造型规整,修坯细洁,底足白釉,初期与成化白色一样,中期发灰,晚期范青色,与正德的亮黄色一致。二、弘治盘底均有塌凹现象,后放者多为平底。三、弘治器物底足低矮,圈足光滑,后仿者底足稍高。四、款识中“治”字中的三点水,一般真物均低于“台”字,后仿者三点水和“台”字相齐平。五、弘治黄釉的鸡油黄色极难仿制。成化时偏黄白色,后仿者多发深黄色。弘治黄釉两次上釉均十分精细,边沿与白釉或白太相接部位整齐而自然,后仿者多显拘谨。谢谢

如何分辨黄釉瓷器价值最高精品

黄为帝王专用色,纯正黄釉瓷始于明永乐年间,为明清宫廷专用瓷,决不许民间使用。黄釉最高的品质是明代弘治时期,浇黄釉瓷器烧造技术达到历史最高峰。谢谢
黄釉,是以氧化铁、氧化镁、氧化锡为着色剂,在氧化气氛中烧成的釉色,也称铁黄,最早出现在汉代釉陶上。商周原始青瓷、汉代越窑青瓷器上多见一些釉色偏黄的制品,严格地说,这不属于黄釉,仍属于青釉,或称为青釉中的青黄色釉。而在陕西等出土的釉陶器上,主要为绿釉陶器、褐釉陶器,偶见黄釉陶器。
汉代黄釉多有杂质,还不是一种纯正的黄釉,应该说可能仅仅是窑工们烧窑时因火候与配方的原因,偶尔出现的,属于一种偶然窑变的产物。就是因为这偶然窑变的原因,汉代黄釉陶,就颇有历史工艺价值。唐三彩、辽三彩上也有深浅不同的黄褐色釉,也属于窑变之产物。
黄釉还分低温黄釉和高温黄釉。瓷器上的高温黄釉,多为普通的民窑制品;而瓷器上的低温黄釉,多为官窑制品,非常珍贵。瓷器上纯正的低温黄釉,作为在烧成的瓷坯上两次入窑烧成的装饰釉,出现在明宣德年间。明成化、弘治黄釉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清三代官窑黄釉精美,而乾隆后期黄釉则进入衰弱期。
明弘治黄釉颜色较浅,称为“娇黄”,其器壁较薄,器底施白釉,白釉肥厚微呈绿色;器型多见直口盘,盘的曲度不大,为官窑器,器底有青花六字二排双圈楷字款。
明正德、嘉靖黄釉变深,为“鹅黄”和“麦芽黄”。比“麦芽黄”深者,又称“蜜蜡黄”。除单色黄釉外,还出现以黄釉为地,在花纹上加施绿釉。这种绿彩图案花纹大多在器胎上刻为图案轮廓,再施绿彩,也有青花、矾红并列一器的制品,如黄地黄花和矾红地黄彩釉图绘等制品,款识也为青花六字二排双圈楷书款。
清代康熙黄釉釉质细而晶莹,似鸡油,故又称“鸡油黄”。康熙黄釉器出现黄釉胎子上加刻各种图案花纹之工艺。图案花纹烧成后隐现于黄釉内。同时还出现堆塑纹饰。如官窑器中的黄釉龙耳杯和堆塑的杯碟,颇为精细。
清代雍正黄釉除承袭前朝有“鸡油黄”的单色釉和黄地绿彩制品外,还出现了黄釉地施加粉彩的图案。官窑典型器为黄地粉彩十六孩碗和加粉彩云鹤云彩盘、碗。清雍正还出现了“粉黄”,黄釉中含粉较重,色浅而失透。有的粉黄在浅黄色中微泛青色,犹如“鸡蛋黄”,故又称“蛋黄”。
明清黄釉仿品仿明代施釉不肥而稀薄,露胎处无氧化铁的黄褐色,有的则黄褐色呈微红状;仿清代康熙鸡油黄施釉不均,釉色呈浓淡,有的泛现微青色,仿清代雍正粉黄釉质过厚,且多烧成橘皮状,釉面出现细小点子凹入。